特别推荐

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家长提供给他们的心理环境。除了家庭里的和睦气氛和正确管教方法以外,父母亲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视,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在下面分别推荐一些作品,希望家长不要仅仅买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读、去看、去听,而是亲自带领10岁以下的孩子,一同分享。

图书

回国以后,发现新版本的经典著作很多,我随便买了一本2000年新翻译的卢梭的《忏悔录》,居然读不懂它的意思。因此想到,单纯列出图书名字,并不能保证得到好作品,要挑选出版社和翻译者。一般来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翻译家的水平,还是很好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书籍质量比较有保证。特别推荐:

2~12岁

《神笔马良》、《安徒生童话》、《小王子》、《天方夜谭》、《木偶奇遇记》、《小桔灯》、《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泰戈尔诗选》(冰心、郑振铎译)、《汤姆叔叔的小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唐诗百首》、《宋词百首》、《社戏》(鲁迅)、《故乡》(鲁迅)……

13岁以上

《红楼梦》、《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哈姆雷特》(朱生豪译)、《简·爱》(吴均燮译)、《德伯家的苔丝》、《罪与罚》、《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译)、《战争与和平》、《嘉尔曼》、《高老头》、《爱情故事》、《家》(巴金)、《茶馆》(老舍)、《雷雨》(曹禺)、《伤逝》(鲁迅)、《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麦田里的守望者》、《草叶集》(楚图南译)、《老子的智慧》(林语堂)、《带阁楼的房子》、《沉默的大多数》、《傅雷家书》……

读书比看电视刺激人脑的发育。因为文字是抽象信号,通过视觉,进入大脑,经过种种处理,才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形象、声音、情节。影视则是从形象到形象,从声音到声音,缺少了中间的处理环节,失去了人类使用大脑的特点。人脑的智慧如同刀刃,越磨越快。人类进化过程中,书写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智力发展有了本质性的飞跃。和你的孩子一起多读些书吧,书中真的有“黄金”呢。

音乐

买音乐光碟,面临更加严重的质量问题。有个朋友知道我喜欢西洋古典音乐,就在卖菜的超市抓了几张送我,结果是一张都无法听。不但演奏拙劣,糟踏人家的乐曲,连封皮上的音乐名称与光盘里的乐曲都对不上号。

另外,提醒家长,请不要仅仅逼着孩子学乐器、考级别,那是一种毁坏孩子音乐情感的有效办法。请到正版音像店、正版音乐网站给你和孩子购买、下载优美的音乐,全家人爱听了,孩子才会爱弹、爱拉。买外国音乐要挑选乐队,柏林、纽约、波士顿、费城、伦敦,以及俄罗斯的交响乐团都很好。如果你对指挥和演奏家有特别爱好,尽量买他们的作品。只要是正版音像商店,中国音乐制品的质量还挺好。前些时候,我还特意为儿子买了陆春林的笛子和中央民族乐团的《二泉映月》等,寄到美国去。特别推荐[1]:

民乐

《小放牛》、《旱天雷》、《喜洋洋》、《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姑苏行》、《二泉映月》、《平湖秋月》、《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渔歌》、《广陵散》……

西洋乐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春之歌》、威尔第《阿依达主题》、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肖邦《夜曲》、维瓦尔第《四季》、莫扎特《弦乐四重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假如能够为你的孩子买到,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与迪士尼在20世纪30年代联合摄制、1940年公映的音乐动画影片《幻想曲》(Fantasia),就太棒了!那是为儿童做音乐启蒙的最佳选择。我的儿子从三岁起就看,一直到今天,他和我仍然喜欢这部片子。

影视

电影

在美国的最后五年,我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因为好看的美国影片越来越少。我和朋友有时去费城一家专门放映外国影片(非美国影片)的影院,“打捞”可看的东西。奥斯卡是个玩政治与权术的地方。奥斯卡的得奖影片,有不少是垃圾。例如,20世纪90年代竟然让《绝不饶恕》(Unforgiven, 1992)这样不堪入目的暴力西部片,一次拿走好几项重要大奖。1994年拍摄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远不如过去那部老的黑白片子《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 1958),居然也拿了那么多大奖,而且流毒全世界。电影技术超过电影艺术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写下几个适合儿童与青少年看的影片,特别推荐:

《大闹天宫》(动画长片,中国,1964)、《战火中的少先队》(苏联)、《小兵张嘎》(中国,1963)、《风筝》(中国、法国合拍,1958)、《幻想曲》(Fantasia,美国,1940)、《小猪贝贝》(Babe, the Gallant Pig,美国、澳大利亚合拍,1995)、《毕业生》(The Graduate,美国,1966)、《普通人》(Ordinary People,美国,1980)、《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美国,1989)、《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美国,1965)、《莫扎特传》(Amadeus,美国,1984)、《密西西比在燃烧》(Mississippi Burning,美国,1988)、《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美国,1939)、《莫负当年情》(Beaches,美国,1988)、《罗马之战》(Kampf um Rom,德国、意大利合拍,1968)、《警察与小偷》(Guardie e ladri, 意大利,1951)、《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 Juliet,英国、意大利合拍,1968)、卓别林的无声电影系列、《太空英雄》(The Right Stuff,美国,1983)、《紫色》(The Color Purple,美国,1985)……

电视剧

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直是电影投资大,优秀演员加入;而电视剧一般耗资少,不知名的演员在其中扮演角色。然而,今天的中国出现了奇特的现象,电影拍得远远不如电视剧的水平高。电影忙着去国际电影节争奖,电视剧却比较真实地反映着中国社会生活,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特别推荐一些电视剧给大家。

《营盘镇警事》(2012)真实再现了一位当代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范党育的感人事迹;《李春天的春天》(2011)反映“70后”大龄女性的爱情婚恋;《毕业时刻》(2011)反映了“80后”学子走上社会的状态;《空镜子》(2002)、《正阳门下》(2013)反映了老北京人改革开放以来的人与事;《我们的80年代》(2008)是一步部好作品;《国门英雄》(2011)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国企的挣扎与苦难、走私和反走私、干部腐败与反腐败的事例,其中人与人的情感冲突展示得不错;《春草》(2008)反映了进城打工族的生活与境遇;《士兵突击》(2006)则是为全民喜爱,最正气的好戏;《大明宫词》(2000)语言优美, “60 后”、“70 后”知识女性的情感纠结;《医者仁心》(2010)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医疗系统的问题和医患矛盾;《雍正王朝》(1997)、《汉武大帝》(2004)、《香樟树》(2004)胡玫是我心目中最棒电视剧导演。

[1] 音乐学院的张丽达教授为音乐部分提了很好的建议,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