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全形势:挑战依然严峻

2016年,威胁国际安全的热点问题的演变呈现出三种状态:一些安全热点问题趋于缓和并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安全热点问题出现改善的势头,但改善前景尚难预料;一些困扰国际社会多年的安全问题依然如故,甚至又有新的发展,对国际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从安全热点问题得到控制的角度看,2016年下半年,南海争端形势出现降温和缓和最为突出。近年来,由于菲律宾前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放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共识,采取侵犯中国主权的对抗做法,使中菲关系跌入谷底。2016年7月,杜特尔特就任菲律宾总统。作为一位务实的政治领导人,杜特尔特总统重视对华友好与经济合作,主张搁置南海争议,特别是从维护菲律宾国家利益出发拒绝充当美国在亚太地区谋取霸权的筹码。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也向菲律宾人民张开友谊之臂,伸出合作之手。10月,以杜特尔特总统对东盟以外的国事访问首选中国、双方就全面改善发展中菲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转折,中菲关系重回健康发展的道路,两国间的经贸和友好往来迅速发展。“中菲关系的华丽转身,标志着南海问题重回对话协商解决的正确轨道,意味着有关国家利用南海问题搅乱地区的图谋彻底破产,也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进一步深化合作扫除了障碍”。继杜特尔特访华之后,11月,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对中国进行了为期7天的超长访问。访问期间,两国达成总额达342.5亿美元的双边贸易和投资协议,马来西亚决定从中国购买4艘军舰,特别是纳吉布宣布马来西亚将与中国就南海争议举行双边谈判。此外,自2016年年初越共召开十二大、阮富仲连任越共中央总书记以来,越南新领导集体同样不希望南海问题成为阻碍中越关系发展的“拦路虎”。9月,越南新任总理阮春福在访华期间明确表示:越南“希望同中方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推进务实合作,有效管控分歧,推动越中传统友谊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稳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中越经贸合作迅速发展,越南成为中国在东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2016年中越贸易额有望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与菲、马、越三个南海争端主要声索国关系的全面改善,不仅开启了南海与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新局面,而且其影响也超越了单纯的南海主权与海洋权益争议,美国和日本将在相当程度上失去利用南海问题构筑围堵中国的地区联盟的“抓手”,其政治影响力将受到削弱,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

2016年,一些地区安全热点问题虽然没有进一步恶化,甚至出现了积极变化的势头,但其发展的前景尚难预料。

伊朗核协议在2016年进入实施阶段,伊朗石油出口增加,国际贸易投资回暖。但伊核协议主要涉及的是与核问题相关的经济制裁,美国以伊朗侵犯人权、支持恐怖主义以及弹道导弹项目等问题为借口对伊实施的单边制裁并未解除。12月,美国国会又通过决议,将即将到期的《对伊朗制裁法案》有效期延长10年,继续对伊朗施压。而当选总统特朗普宣称其上台后将会对奥巴马政府与伊朗政府达成的核协议重新进行谈判,更是给伊核协议落实与伊核问题解决的前景平添变数。

处于后危机时期的乌克兰局势在2016年没有进一步恶化。但乌克兰东部亲俄武装与乌克兰政府军、俄罗斯与美欧的对峙格局没有改变;2015年签署的《新明斯克协议》未能得到有效执行;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武装冲突仍处于“打打停停”的胶着状态,解决的前景依然不明朗。

在中东地区打击“伊斯兰国”方面,由于2016年以来,俄罗斯和国际联盟加大空袭力度,伊拉克和叙利亚两国政府军加强地面打击,“伊斯兰国”武装控制的地盘大幅缩水,战斗减员日趋严重。截至2016年年底,伊拉克政府军已收复了被“伊斯兰国”控制的北方重镇摩苏尔市大部分地区,叙利亚方面收复“伊斯兰国”“首都”拉卡的战役也已经打响。有关专家认为,“伊斯兰国的丧钟已经敲响,很难挺过下一个年度”。但另一方面,虽然“伊斯兰国”大势已去,但其正在扩散到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周边地区和世界各地继续兴风作浪,其所宣扬的极端主义思想也很难在短时期彻底肃清,不能排除“伊斯兰国”伺机复活或以其他形式出现的可能。

持续近6年的叙利亚内战迎来了和平的曙光。2016年年底叙利亚政府军收复了反对派势力的大本营阿勒颇,取得了一场具有战略转折意义的胜利。在此背景下,叙利亚政府和主要反对派武装于12月29日签署了包括叙境内全面停火协议,停火从当地时间30日零时生效。但达成协议仅仅是叙利亚走向和平的第一步,关键是协议的落实。从目前情况看,叙利亚政府军尚无能力解放并控制全部国土,部分反政府武装派别没有签署协议,特别是叙利亚内战的背后涉及俄罗斯与美国、什叶派与逊尼派、伊朗与沙特、土耳其与库尔德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与博弈,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叙利亚局势的走向,叙利亚和平进程能否顺利开启并取得实质性成果还存在着不确定性。

朝核问题作为威胁地区安全的突出热点问题在2016年继续恶化。2016年1月,朝鲜实施了首枚氢弹试验,这也是其累计进行的第四次核试验。3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5票赞成一致通过了由美国提交的进一步制裁朝鲜的决议草案。然而,在国际制裁重压之下,9月9日,朝鲜又进行了第五次核试验,迫使联合国安理会于11月30日再次一致通过决议,强烈谴责朝鲜违反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进行核试验,并决定对朝鲜追加制裁。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坚决反对,一意孤行进行核试验,既是要向国际社会显示其拥核的决心与意志,也是谋求加快提升核武器的实战化能力,以增加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而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在日益显现。这不仅包括加剧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使东北亚地区面临核污染的危险,而且直接导致美国以此为借口,与韩国达成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协议,严重损害了中国、俄罗斯的战略安全利益。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看,朝核问题的解决正在陷入美国坚持对朝奉行敌对政策频频军事施压、朝鲜面临美韩军事压力坚持谋求拥核自保的恶性循环,加之目前的国际制裁难以收到实效,朝核六方会谈重启遥遥无期,朝核问题长期化已不可避免,其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威胁国际安全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国际恐怖主义。2016年,国际恐怖主义威胁持续上升,反恐形势异常严峻。其表现出的特点是:恐怖主义袭击频发,重大恐怖主义袭击事件高达数十起;恐怖主义袭击烈度大增,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如发生在土耳其安卡拉与伊斯坦布尔、比利时布鲁塞尔、巴基斯坦拉合尔、美国奥兰多、法国尼斯等地的恐怖袭击,均造成了百人以上的重大伤亡;欧、美、亚、非多个地区成为恐袭“高发区”,由于“伊斯兰国”的疯狂报复,欧洲沦为恐怖主义袭击的“重灾区”,法国、德国、土耳其、比利时、瑞士等国均未能幸免;除由“伊斯兰国”组织发动的恐怖主义袭击外,“基地”组织仍在暗中经营或成立分支机构伺机而动,“独狼”式恐怖袭击增多,打击和防范恐怖主义袭击的难度在增加;互联网已成为恐怖组织传播极端主义思想、招募人员、策划恐怖袭击的重要工具和平台,打击恐怖主义必须开辟网络反恐的新战场。应当看到的是,国际反恐之所以会出现当前这种越反越恐的情况,既是由于恐怖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复杂深厚的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根源,难以在短期内根除,也是与一些国家在反恐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从本国利益出发将反恐“工具化”,致使国际反恐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密切相关。国际社会只有改变这种状况,切实加强合作,采取有力行动,才能最终赢得打击恐怖主义的胜利。

思考与练习

1.举几个民粹主义在西方国家抬头的例子。

2.查资料,看看2017年中国正面临着什么样的安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