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塞万提斯及其《堂吉诃德》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1547—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一、生平与创作
1547年10月9日,塞万提斯出生于当时是西班牙文化中心之一的埃纳雷斯城的一个落没贵族家庭。其祖父做过律师,父亲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乡下医生,常年在各地奔走,靠行医维持生计。他家里有兄弟姐妹七个,他是老四,由于家境窘迫,幼年的塞万提斯跟随父亲四处奔波,长年过着居无定所、近乎流浪的生活。1566年,全家才在马德里定居。1568年,塞万提斯来到马德里的一家文法学校学习,师从当时著名的人文主义者胡安·洛贝斯·德·奥约斯学习拉丁文和古典文学,广泛阅读了大量的拉丁文历史、地理和文学著作。1569年,他以侍从的身份跟随远房亲戚胡里奥·阿克夸·维瓦红衣主教遍游意大利,接触到了大量古典名著和意大利文学作品,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1570年,他满怀报国热忱参加了西班牙驻意大利部队,次年参加了历史上著名的抗击土耳其军队的雷邦多海战。他第一个跳上敌舰,英勇杀敌,身负三处重伤,左手致残,受到嘉奖;但他1575年归国途中却被阿尔及尔海盗俘虏,在阿尔及尔服了5年苦役。在此期间他曾试图四次逃跑,但都以失败告终,历经千辛万苦,直到1580年才由家人筹款赎出,回到阔别十年的祖国。但此时的西班牙已失去往日繁盛,经济衰退,社会动**不安,民不聊生。作为一个退伍的伤残军人,他的功绩早已经被人们遗忘。他开始四处求职,但却屡遭碰壁。
1582年,塞万提斯开始以写作谋生。在1584到1586年间,他先后写出20余部剧本和田园牧歌体小说《伽拉苔亚》(1584)。这些剧本大都遗失,只有悲剧《奴曼西亚》和《阿尔及尔风习》保留下来。《奴曼西亚》(1584)以古代西班牙奴曼西亚城几千居民抗击罗马侵略者8万大军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城池被攻破后仅存的一个少年不愿向侵略者交出城门钥匙、跳塔自尽的故事,赞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1585年塞万提斯的父亲病故之后,家境日益贫困,1587年他不得已上书求职,被委任为无敌舰队军需官。1593年他受到乡绅诬陷,被控非法征收谷物而身陷牢狱,获释后改任税吏。1597年他又因储存税款的银行倒闭、使税款受损而入狱。在狱中,塞万提斯开始构思长篇小说《堂吉诃德》。1602年他开始动手写作,1603年在瓦利阿多里德一个下等公寓中写完小说第一卷,1605年出版之后,轰动整个社会,同年因一名骑士被刺杀于他所居住的公寓门前,使他无辜受到牵连,全家被拘捕。1611年8月,他又因女儿陪嫁之事,与女婿闹上公堂。1613年他发表长诗《帕尔纳索斯游记》,并出版他在1605—1613年间先后写出的由12个短篇小说组成的《惩恶扬善故事集》。故事集依据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流浪汉故事。主要包括《林孔内特和科尔塔迪略》《骗婚记》等作品。《林孔内特和科尔塔迪略》以两个流浪汉误入黑帮王国,屡经坎坷,最终离开匪巢的故事为线索,讽刺西班牙社会的黑暗现实。第二类是爱情故事,包括《吉卜赛姑娘》《慷慨的情人》《嫉妒成性的厄斯特列马杜拉人》《大名鼎鼎的洗盘子姑娘》等作品,其中后一部作品兼有流浪汉故事与爱情故事两者特色。《吉卜赛姑娘》写市长女儿普雷秀萨从小被拐骗到吉卜赛人的部落,与一个贵族子弟安德列斯经历生死磨难,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第三类是哲理性故事。包括《玻璃硕士》《狗的对话》等作品。《玻璃硕士》写一个刻苦学习成材的硕士,患了精神病后,对人们提出的种种难题对答自如、机警精辟,而精神病痊愈后却灵性丧尽的故事,说明精神病患者往往能够说出真理,而正常、清醒的世人却浑然无知。故事集被认为是作者除《堂吉诃德》之外最重要的作品。
塞万提斯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小说于作者临终前几日写完,1617年出版。此外,塞万提斯后期的重要作品还有1615年出版的戏剧集《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等。
1616年4月23日,塞万提斯病逝于马德里。他生前穷困潦倒,官司不断;死后因教会不准给他树立墓碑,至今后人无法得知他葬身何处。19世纪,为了纪念这位西班牙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西班牙人民在马德里为他建立了纪念碑。
二、《堂吉诃德》
小说全名是《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共两部,第一部是塞万提斯1602年在塞维利亚的监狱中构思的。起初,作家只是想写一个短篇故事,但最终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于1605年正式出版。由于它对西班牙现实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揭露,一出版就受到普遍的欢迎,一年之内再版六次,全国上下,从宫廷到街头,从酒店到客厅,到处都有人在抢着阅读这部作品。1614年,正当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第二部时,出现了一部伪造的续篇,作家化名为阿隆索·费尔南德斯·德·阿维利亚纳达。这部伪作歪曲塞万提斯的原意,丑化原作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激起塞万提斯的愤慨,促使他加紧完成第二部,于1615年出版。
《堂吉诃德》主要叙述同名主人公三次游侠的经历。堂吉诃德是一个穷乡绅,因受骑士小说毒害,幻想做一名游侠骑士,周游天下,铲除邪恶,显身扬名。于是,他从老祖宗留下的破烂中找出一套盔甲,又给家中一匹骨瘦如柴、毛病百出的马取名“驽骍难得”,把邻村一个农家姑娘奉为意中人,给她起名“杜尔西内娅”,为她行侠冒险。第一次出行,他投宿到一家客店,幻想中把它看成一座城堡,按照骑士规章的要求,在此举行了骑士册封仪式。第二天他向碰到的一队客商挑战,结果被打得遍体是伤,狼狈而归。第二次,堂吉诃德找到村里一个穷街坊桑丘·潘沙,许诺他以后当海岛总督以及种种好处,让他给自己当侍从,一起出外行侠冒险。一路上,他把风车看作作恶多端的巨人,把客店看作城堡,把一群羊看作两支交战的军队,把苦役犯看作受害的骑士,横冲直闯,闹出一连串笑话。他还按照骑士小说所说,用油、盐、草等熬制神油,结果喝了以后,恶心呕吐,浑身直冒冷汗。后来,他被家人找到,装进笼里带回家乡。第三次出游,在路上他向一只装在笼中的非洲雄狮挑战;后来又碰到一位公爵夫人,被她带回府中,主仆二人受到恣意捉弄,桑丘还当了几天“海岛”总督。最后,堂吉诃德被一个化装成“白月骑士”的邻居加尔拉斯果打败,带回家去。受此打击,堂吉诃德从此一病不起。临死前他醒悟骑士小说全是骗人的玩艺儿,并嘱咐他的侄女不许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
写作这部作品的最直接动因是作家有感于当时骑士文学泛滥成灾。塞万提斯声称自己创作《堂吉诃德》的目的就是“攻击骑士小说”、“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之间的声望和影响”,“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
骑士制度肇始于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骑士是当时封建贵族中最低的一个阶层,他们受过一些专门训练,并经封建主的册封仪式正式成为骑士。骑士们一般都有自己倾慕的贵族小姐、夫人做情人,为她们冒险使骑士倍添勇气和自豪感。骑士文学是骑士阶层的生活、情感、愿望在文学上的体现,最初,骑士文学的出现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到了塞万提斯的时代,骑士制度、骑士文学早已过时。因此,作者创作《堂吉诃德》,立志“要让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彻底摧毁”;打碎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和禁锢,从精神上摧毁旧时代。小说通过堂吉诃德三次出游的荒唐行径,尖锐讥讽骑士制度的不合时宜,过时落伍;还借他人之口,抨击骑士文学内容千篇一律,情节荒唐绝伦,应该付之一炬。《堂吉诃德》出版之后,立即风行社会,那些荒唐无稽的骑士小说果然从此在西班牙绝迹,再也没有出现过一本。
《堂吉诃德》描绘了一幅广阔的西班牙社会的现实画面,再现了社会各阶层生活的原生风貌。小说出场人物众多,从贵族、教士、市民、地主、士兵、农夫,到囚犯、妓女、强盗,各个阶级、阶层人物应有尽有,有近七百个人物。故事的场面十分广阔,从贵族的城堡,到穷乡僻壤的小客店,从城镇到农村,从平原到荒野森林。众多的人物、宽阔的场面背景、使人忍俊不禁的主仆二人的游历故事及一个个插曲,构成了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生活画面,反映出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的风貌,揭露了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种种社会矛盾和贵族的腐朽荒**、专横残暴,以及官府衙门贪污受贿、欺压人民的黑暗现实。此外,作品还广泛触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风俗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形。
小说成功塑造了堂吉诃德主仆二人的形象。作品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鲜明生动、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有着可敬、可笑又可悲的特殊性格。
堂吉诃德耽于幻想、脱离实际、失去了理智和现实感。主人公生活的时代,中世纪封建的骑士道早已绝迹,但他读骑士小说入了迷,满脑子骑士幻想,企图复活过时的理想的骑士道,单枪匹马铲除人间不平,惩治社会丑恶。在他眼中,到处都是魔法家的世界。他把风车当巨人,把客店当堡垒,把羊群当军队,把苦役犯看作受害的骑士…… 在这一系列颠颠倒倒的冒险事件中,他把主观幻想的世界与现实社会相混淆,把骑士小说中的游侠世界与实际生活相混淆,结果屡受凌辱,洋相尽出。
堂吉诃德虽然疯癫,但行为动机却十分善良。从他乖张的作为中,可看出他对被奴役人们的同情,对自由的渴望,对森严的专制暴政的反抗。他一心向往人们不分你我的“黄金时代”,真诚信奉“骑士道”。坚持正义,疾恶如仇,行动勇敢坚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只要不涉及骑士道,堂吉诃德就是一个十分清醒的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热情传播者。他对社会的批判,对战争、法律、婚姻、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的见解十分正确深刻,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堂吉诃德尊重妇女,主张个人解放、爱情平等,反对封建势力对妇女的欺侮和束缚。他在桑丘就任总督前对其进行的教诲,表明了人文主义者改革社会的理想以及对“贤明统治者”的期望。
堂吉诃德除暴安良、匡扶正义、扫尽不平的想法、做法十分高尚,他献身理想的精神也非常令人敬佩。然而,他采取的却是恢复过时的骑士道,单枪匹马和整个社会厮杀的错误方式,因而他的理想、要求不可能实现。他为了理想,一生受尽艰辛,备受世人辱骂嘲笑。如此来看,堂吉诃德又极其可悲。
堂吉诃德的矛盾是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的矛盾以及世界观的局限决定的。当时由于西班牙社会封建势力的强大、资产阶级的弱小以及人文主义者的软弱,作者看不到在现实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的可能,因此他在嘲笑骑士制度的同时,又宣扬一种理想的骑士精神,在批判黑暗的现实社会时,又幻想回到古代社会。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典型,今天它已成为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主观迂腐、落后于历史进程的同义语,被人们广泛运用。
桑丘是《堂吉诃德》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劳动农民的形象。在小说中他从外形到内心与堂吉诃德形成鲜明对比。
桑丘头脑清醒,讲求实际。他跟堂吉诃德当侍从,不是为显身扬名,而是为了谋求改善生活处境。他往往看出主人行为的不切实际和疯癫,提醒主人回到现实中来;一次吃过苦头,二次决不再犯。此外,他也眼光短浅、狭隘自私。在行侠冒险中常常表现得胆小怕事,贪图小利,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时时考虑行侠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桑丘的性格也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情节的展开他的这些缺点逐渐被西班牙农民机智乐观的精神和善良忠厚的品格所代替。桑丘就任“海岛总督”时,性格表现得最为完美。昔日当总督发财的愿望,已为改革现状的民主要求所代替。他整饬法纪,断事英明,清廉公正,处处为人民着想,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人文主义者对“贤明当政者”的期望与要求。
在艺术方面,《堂吉诃德》在体裁、结构上充分吸取借鉴了骑士小说、流浪汉小说的长处,情节曲折跌宕,结构灵活多变,画面广阔,带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塞万提斯憎恨骑士文学内容的荒唐,但他认为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尚有可取之处,它“没有韵律的拘束”,作家可以“借题发挥,放笔写去,海阔天空,一无拘束”。而流浪汉小说的长处是对广阔社会背景的描写,特别注重揭露社会黑暗、人生的艰难,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际遇,但这种小说又往往渗透了一种悲观思想,主人公大多玩世不恭,怀疑人生。塞万提斯将这两种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扬长避短,一方面继承流浪汉小说真实描写广阔的现实生活、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坎坷艰辛的长处,将丰富多样、变幻万千的社会内容尽摄眼底,既有对统治阶级专横残暴的痛斥,对封建贵族骄奢荒**的嘲骂,也有对西班牙士兵英雄精神的歌颂,对下层劳动者生活艰辛的同情,在小说中描写的先后出场的各种不同阶级、阶层的人物近七百人之多,使小说具有更为丰富深邃的社会内容;另一方面塞万提斯发展了骑士文学描写主人公献身精神和理想精神的特点,堂吉诃德的游侠行为虽然受到作者的讽刺和嘲笑,但作者却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期望,主人公为正义、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令人读后不能不肃然起敬,整部作品透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息。
为了讽刺骑士文学,作者大量采用了“戏拟”的手法。所谓“戏拟”,就是讽刺性地模拟,通过表面上与骑士文学极其酷似,而实质上其精神又与骑士文学截然相反的讽刺性模拟,来达到彻底颠覆骑士文学的目的。小说中的堂吉诃德从命名到受封,再到服饰、装束、行侠冒险活动,无不严格按照骑士规章的要求,酷似骑士的典范,而实际上在骨子里又无不与之相左。表里不一,名实不符,从而造成种种可笑滑稽的效果。堂吉诃德的坐骑明明最劣不过,但他却给它起名“驽骍难得”,他给意中人起名“杜尔西内娅”,完全是一个贵族化的名字,按照他的形容,这位意中人:“眼睛是太阳,脸颊是玫瑰,嘴唇是珊瑚,牙齿是珍珠……” 这完全是骑士小说中常用的赞颂贵妇人的词汇;而实际上按桑丘所言,她不过是一个普通农家姑娘,长得像个男人,嗓门洪亮,“身子粗粗壮壮,胸口还长着毛呢”。堂吉诃德进行的骑士册封仪式,表面上严格按照骑士规章的要求进行,每一个环节都没有遗漏,但实际上却不是如此:受封不是在典雅洁净的殿堂,而是在马房中进行;仪式的主持者不是富有威望的长老,而是昔日的江湖骗子,当今的客店老板;发誓用的不是《圣经》,而是草料账本;给他佩剑的不是名门淑女,而是客店中的妓女。通过这样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堂吉诃德的荒唐可笑,同时,也对骑士小说、骑士制度起到绝妙的讽刺作用。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采用了对比、衬托手法。堂吉诃德和桑丘,一个为了铲除社会不平勇猛向前,沉湎于虚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念念不忘自家温饱,讲求实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在外形上他们也是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相映成趣,后者对前者起到衬托作用。堂吉诃德身上一方面有作者所赞赏的献身精神,让人感慨,一方面又有作者所嘲笑的骑士道,使人发笑,这就使他自身所具有的悲剧和喜剧因素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语言方面,整部小说充溢着一种夸张、讽刺、幽默、滑稽的情调。小说模仿骑士小说矫揉造作的语言风格,进行挖苦嘲笑。小说中的桑丘一张口便大串民间谚语,但却常常和他想要表达的意思相距甚远,收到强烈的喜剧效果。在描写那些达官贵人的罪恶时,作者也常用嬉笑怒骂的反语进行一番“称赞”,从而起到淋漓尽致的讽刺作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家还在故事叙述方面进行了一些十分可贵的尝试和探索。小说的前言写作者坐在桌边,冥思苦想如何写小说的开头。这时一个朋友前来指点,作者豁然开朗。这种写法与一般前言交代写作的背景性文字不同,而是与后面内容密切相关。接着,小说前八章以叙述者的口吻写堂吉诃德如何爱读骑士小说,如何入迷。到第九章,作者又引出第二位叙述者,而把前面堂吉诃德的故事隐而不言。以后的章节把作品的著作权归于一个叫做煕德·阿莫德·贝南黑利的阿拉伯历史学家,并请人将阿拉伯文翻译成西班牙文,内容才得以承接下去。第二叙述者在叙述的过程中不时跳出来对情节的发展评点一二,他保留了对小说叙述的权利,但又时刻注意与故事——阿拉伯人所写的内容——保持距离。此外,叙述者有意不断地造成读者认知上的模糊性。比如对主人公的称呼,“据说他姓吉哈达,有一说是吉沙达,记载不一,推考起来,大概是吉哈那”。这种写法使小说显示出一种现实与虚构相交织的特色,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难辨真伪、似梦似醒之感;同时,小说对写作过程的“自涉”和“揭秘”,也给后来的“元小说”开了先声。
《堂吉诃德》作为早期的长篇小说,在艺术上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粗糙之处,如结构上难免有松散、冗长之嫌,穿插故事显得拖沓,作品的情节也不太连贯等等。但它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代表着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它为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近代小说着力刻画人物典型,也可以说发轫于《堂吉诃德》。
思考题
1.堂吉诃德主仆形象。
2.简析《堂吉诃德》的主题与艺术特征。
3.《堂吉诃德》对欧洲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