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音乐篇
第一讲 小提琴,一个神奇木头盒子的自述
你那秀美的身形、挺拔的身姿,时而低沉、时而清脆的声音,都在诉说着你的心事……种种情、种种人、种种事,道至沉深。
——题记
小提琴(violin),一个神奇的“木头盒子”。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思索,区区一个木头盒子为何会鸣响出如此天籁般的声音?抑或是来自远古的回响?它是神的使者?还是它受到上帝的恩赐?等你来挖掘!
小提琴,从16世纪中叶诞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在西方的世界,有“红色小提琴”不断辗转漂流、跨越三大洲的命运,贯穿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东方的国度,意大利音乐家早在康熙时代来中国传教时就将小提琴带入中国;文人朱自清也在其《荷塘月色》里提及小提琴:“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英语小提琴[violin]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现代作曲家陈钢、何占豪先生取材民间爱情故事,谱写了经久不衰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的作用无法取代,不管是在小型的器乐曲中,还是在大型交响曲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尤其在交响乐队中,小提琴属于领军乐器,处于首席地位,而作为独奏乐器,它更是独领**,其美妙动听的声音和表现力,展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而这些都是由四根弦在一个“木头盒子”上创造的。
一、小提琴的“身世”
我们所见到的现代小提琴,与特定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是高度发展的手工业和日趋成熟的艺术趣味的完美结晶。据历史记载,小提琴有着很古老的历史,在9世纪欧洲便初现端倪,在亚洲可追溯的历史就更久远了。拉弓的弦乐器最早发源于亚洲地区的“拉瓦纳斯特隆(ravanastron)”,之后相继传入阿拉伯和西班牙,如琵琶状的列巴布琴(rebab)和累贝克琴(rebca),后来又有不同的演变。
由于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提琴弓弦乐器传入了欧洲之后,很快就蓬勃地发展起来。另外,15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刺激了欧洲对新文化的探索。于是,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人们期待着一种新的、更接近于人的声音、能表达人类自己的各种复杂感情的拉弦乐器,真正意义上的小提琴就出现了。当然,现在很难考证是谁第一个制造了小提琴,但根据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和威尼斯地区发现的壁画来看,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最早一批还未完全定型的小提琴就已经诞生了。
欧洲早期的弓弦乐器持琴方式可以分为“直立式握琴法”和“臂上式握琴法”。前者是弓弦琴的原始演奏法,至今仍保留在世界各地(如中国的胡琴等)。而后者是应当时欧洲流浪艺人到处走动演奏的需要在欧洲演化出来的,是现代提琴演奏法的前身。
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最早出现于16世纪早期的意大利北部,它在意大利文中被称为“violino”,意为“小的中提琴”。最早期的小提琴,除了在一些文艺作品中有所反映之外,并没有保存至今的实物。早期大多数的小提琴只有三条弦,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小提琴最初的制作者很可能借鉴了其他早于小提琴的弓弦乐器。最古老的四弦小提琴是由著名的安德雷亚·阿玛蒂(Amdrea Amati)制作于1555年。阿玛蒂是当时著名的拨弦乐器制作师,他有一套严格的制作流程来保证他作品的精致优雅。不仅如此,他还率先将拱形结构引入拨弦乐器的制作中,他认为,拱形结构能明显提升拨弦乐器的音色与听感。小提琴迅速流行起来,不论是街头艺人还是贵族都对它青睐有加。从16世纪到18世纪,最著名的制琴师是来自意大利克雷莫纳小镇,有阿玛蒂家族、瓜奈里家族和斯特拉迪瓦里家族,意大利以外的制琴名家当属奥地利的雅各·史坦纳(Jacob Stainer)家族(蒂罗尔地区)。
二、小提琴的“容貌”
小提琴包括琴身(包括琴头、琴颈、指板和共鸣箱)、琴弦系统(包括弦轴、挂弦板、琴马和琴弦)和琴弓(弓杆、马尾库和弓毛)。琴身支撑着四条羊肠线或者金属线做成的弦,并被固定在琴尾的系弦板上,经过琴马,缠绕在另一端四个木质的线轴上。琴马支撑琴弦与指板分离使之得以自由振动,同时也将弦的振动传往琴身,让中空的琴身能放大音量并传导音色。演奏者右手持弓在与琴弦垂直的方向上摩擦琴弦使之振动,音色和力度的控制主要由运弓的速度与压力决定。
小提琴有四根弦,从粗到细的定音依次是G、D、A、E。小提琴的每一根弦都有自己的特点:G弦发音深沉、厚实,D弦发音丰满而深情,A弦发音柔和,E弦发音明亮。因此,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经常单独用某一弦来呈现不同的风格。小提琴的音色总体而言具有温暖且柔美的个性,犹如人声般细腻而微妙,它既可以演奏出快速而明亮的声音,充分展现出乐句的技术性,也可以产生低沉而令人悸动的旋律,演奏抒情而唯美的乐章。
小提琴的每根空弦之间相差的音程是纯五度,能够自如地演奏音阶、半音阶、各种音程和装饰音;每根弦能奏出两个八度左右的音域。小提琴还可以演奏双音,以及三个音或者四个音组成的和弦。除了用常用的弓法分弓和连弓外,小提琴还可以用拨奏、跳弓、顿弓、连顿弓,以及加弱音器等奏法来表演,特殊情况下,小提琴还可以通过改变定弦来获得特殊的音色效果。
三、小提琴的“角色”
弦乐器宽广的音域、多彩的音色、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大多数管弦乐作品中,弦乐器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小提琴,又被称为乐器中的皇后,是现代弦乐器中最具分量的一种。
小提琴最初并不像现在一样被安排为一件重要的独奏乐器,而是属于民间的伴奏乐器。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它已从伴奏的从属角色,演化成一个独立而又富有十足表现力的重要乐器。现在的它,不仅是独奏与重奏的重要乐器,而且在交响乐队中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是交响乐队中的首席。
小提琴在交响乐队中作为重要的声部,与中提琴和大提琴形成坚如磐石的弦乐组,成为交响乐队的根基。它常常通过演奏主要旋律部分,与其他声部烘托音乐的发展,确立了自身在交响乐队中的核心地位。
而在小提琴独奏曲、协奏曲和奏鸣曲中,这件乐器奏出的乐音则像一个挥洒自如的歌者,时而柔情,时而奔放,在延绵的旋律中能纵情高歌,在充满华彩的技巧性乐段中能让人为之惊叹。
区区一个“木头盒子”构成的小提琴,以其悠久的历史、雅致的外形、唯美的音色,备受世人的青睐。它美妙动听的声音和丰富的表现力,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曲曲美丽动人的乐章、一个个绚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