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我们献县有“名堂”
聪明睿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献县因西汉河间献王刘德而得名,刘德谥号“献”。为纪念刘德,明代时,我们的家乡更名为献县。
图3-1 《读史方舆纪要》有关乐成的记载
献县,是因为汉代河间献王刘德而得名。刘德去世后,朝廷封给他的谥号为“献”,后人遂称刘德为献王,后来,为了纪念献王刘德,在明代洪武九年(1376),我们的家乡就被更名为“献县”。
中国古代,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一个称号,这叫作谥法,算是盖棺定论。刘德的谥号“献”代表“聪明睿智”,这是很高的评价。
献王刘德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二哥,公元前155年被封为河间国国王,定都乐成(遗址位于河城街镇魏村南面)。刘德虽然出生于帝王之家,但他生活俭朴,为人谦和,尤其是喜欢读书,研究学问,经常和有才华的人探讨自然和社会的种种道理。
那时候,古代典籍大部分因秦始皇焚书和其后的秦末战乱而被毁,少数散佚在民间由私人收藏,但没有人敢拿出来。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以后,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推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到文帝、景帝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但是,地方割据、中央政权被削弱的矛盾日益突出,急待用一种新的治国理念和文化来引领帝国前行。于是一场“搜书、救书、献书”的文化复兴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链接阅读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刘德)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曰‘聪明睿知曰献’。”——《汉书·景十三王传》
芳草凄凄献王陵
图3-2 秦汉时期的竹简
图3-3 献王纪念园实事求是鼎
刘德在自己的封地上不遗余力搜集图书典籍,其所得书籍都是先秦旧典,数量与当时的中央政府相当。同时他还聘请各地的学者来到河间国,研究整理这些典籍图书。在他身边的学者,著名的有毛公、贯公等人。后来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当年也曾到河间国国都乐成与献王刘德讲经论道。据史书记载,刘德和这些学者先后搜集整理了《周官》《诗经》《左传》《乐记》《尚书》《礼记》《孟子》《老子》《考工记》《孝经》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
刘德在中华文明惨遭劫难,中华大地急需文化复兴的时候,自觉担当起抢救先秦典籍的历史重任,并以“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对搜寻来的典籍进行反复校对,真实再现了古籍的原貌,使得先秦诸子的思想文化得以原原本本地传承下来。我们今天能够有幸拥有先秦时期许多大思想家、大哲学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能够得到传承,还真有赖于古河间国的这位贤王啊!所以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称赞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夫唯大雅,卓尔不群”。北宋大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则这样评价献王刘德:“微献王,六艺其遂曀乎?故其功烈至今赖之。”
图3-4 献王陵遗址
链接阅读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复兴儒学文化。然而,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典籍湮缺。于是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烬之余纂亡散篇卷,返而复存”。刘德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则亲自前去重金收求,并组织群儒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成册。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河间献王刘德的评价甚高,关于刘德的记载也非常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史记》《汉书》等史籍,看一看有关献王刘德的记载。
在班固对献王刘德的评价中,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最初的本意是赞扬刘德整理古籍图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力求准确无误。近代“实事求是”作为严谨的治学态度被多所大学尊为校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实践中,毛泽东主席又赋予了“实事求是”新的思想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为了缅怀献王刘德的丰功伟绩,2013年,中共献县县委、献县人民政府在献王陵南侧修建了献王纪念园。纪念园由献县籍的清华大学教授高冬主持设计,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先生设计了献王刘德铜像,铜像后面建有献王文化墙,献王文化墙背面刻有《河间献王赞》。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李稚田教授还撰写了《献王赋》。
图3-5 毛泽东主席手书“实事求是”
◆延伸阅读
周室衰,道德坏。五帝三王之文飘沦散失,弃置不省。重以暴秦害圣典、疾格言、燔诗书、屠术士,称礼乐者谓之狂惑,述仁义者谓之妖妄,必薙灭先圣之道,响绝迹尽。然后慊其志,虽好古君子,心诵、腹藏、壁扃、严鐍,济秦之险以通于汉者,万无一二。汉初,挟书之律尚存,久虽除之亦未尊。录,谓之馀事而已。则我先王之道焰焰,其不息者无几矣。河间献王生为帝王子,幼为人君。是时,列国诸侯,苟不以宫室相高,狗马相尚,则裦奸聚猾,僭逆妄图。唯献王厉节治身,爱古博雅,专以圣人法度遗落为忧,聚残补缺,校实取正。得《周官》《左氏春秋》《毛氏诗》而立之。《周礼》者,周公之大典;毛氏言诗最密;《左氏》与《春秋》为表里。三者不出,六艺不明。噫!微献王,六艺其遂曀乎?故其功烈至今赖之。且夫观其人之所好,足以知其心。王侯贵人不好侈靡而喜书者,固鲜矣。不好浮辩之书而乐正道,知之明而信之笃,守之纯而行之勤者,百无一二焉。武帝称虽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实,慕其华而废其质,是以好儒愈于文景而德业后之。景帝之子十有四人,栗太子废而献王最长,向若遵大义、属重器、用其德、施其志、必无神仙祠祀之烦,宫室观游之费,穷兵黩武之劳,赋役转输之弊。宜其仁丰义洽,风移俗变,焕然帝王之治复还,其必贤于文景远矣。嗟乎!天实不欲礼乐复兴邪?抑四海自不幸而已矣!
——司马光《河间献王赞》
扩展学习
1.说说刘德的故事,了解献县为什么用“献”字命名,其意义何在?
2.请老师介绍由刘德搜集、整理的各种古籍经典,都是写什么内容的,请学生说说自己对其中的哪本古籍讲述的内容有兴趣。
3.几千年来,家乡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除河间献王刘德之外,隋朝的经学大师刘炫、五代时期的冯道都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借助互联网,查一查,刘炫、冯道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哪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