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礼仪的基本内涵
从礼仪的含义及起源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礼仪作为社会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各国先贤哲人的广泛重视和提倡。第二,礼仪是为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而产生并随着人际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第三,礼仪是施礼者与受礼者的情感互动过程,正如《礼记·曲礼上》所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第四,礼仪是一种程序,有一定的规则,不是毫无联系的某些行为的堆积组合。第五,礼仪规范、程序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第六,遵从礼仪是现代人文明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礼仪的表现形态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既可以指在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礼貌和尊重而举行的礼宾仪式,也可以泛指人们相互交往中的礼节、礼貌。
礼貌一般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等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它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礼节通常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它实际上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礼节与礼貌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是对礼貌、礼节和仪式的统称。显而易见,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但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内涵更深、更广。
礼仪在不同层面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是人心灵美的必然外化。
从内容上讲,礼仪由礼仪的主体、礼仪的客体、礼仪的媒体、礼仪的环境四要素构成。礼仪的主体,指的是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它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当礼仪活动规模较小、较为简单时,其主体通常是个人;当礼仪活动规模较大、较为复杂时,其主体则是组织。礼仪的客体,又叫作礼仪的对象,指的是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它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礼仪的媒体,指的是礼仪活动所依托的特定媒介,具体是由人体礼仪媒体、物体礼仪媒体、事体礼仪媒体等构成。在具体操作时,这些不同的礼仪媒体往往是交叉、配合使用的。礼仪的环境,指的是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大体上可以分为礼仪的自然环境、礼仪的社会环境。礼仪环境经常制约着礼仪的实施,它不仅决定实施何种礼仪,而且还决定实施礼仪的具体方法。
(二)礼仪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依据适用对象、适用范围的不同,可把礼仪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国际礼仪等。政务礼仪,又称国家公务员礼仪,是指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时应当遵守的礼仪;商务礼仪,主要指公司、企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其他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士,在经济往来中所应当遵守的礼仪;服务礼仪,指的是各类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所应当遵守的礼仪;社交礼仪,也称交际礼仪,指的是社会各界人士,在一般性的交际活动中所应当遵守的礼仪;国际礼仪,是人们在国际交往活动中应当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
1.礼仪的本质
无论礼仪如何分门别类,其本质是永恒不变的。礼仪实质上就是一种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方法和手段,它由一系列具体表现礼貌的礼节构成,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礼仪是用于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意愿、促进了解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和联系纽带。对于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属于伦理道德范畴,是人类为维护正常社会秩序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它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形式固定下来,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2.礼仪的基本特征
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礼仪的内容是大不相同的,但礼仪所具有的规范性、继承性、限定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征却不会改变。
(1)礼仪具有规范性。礼仪是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调节同一社会全体成员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并逐步发展成为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礼仪的规范性,不仅约束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举止,使之合乎礼仪,而且也是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是衡量他人、判断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任何人要想在交际场所表现得合乎规范,就必须对礼仪无条件地遵守。若想另起炉灶、自搞一套,或是只遵守个人适应的部分而不遵守不适应自己的部分,都难以得到交往对象的理解和接受。
(2)礼仪具有继承性。礼仪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本身就具有世代相传的继承性。任何国家的礼仪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任何国家的当代礼仪都是在本国古代礼仪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对本国、本民族既往礼仪成果的传承就不可能形成当代礼仪。当然,礼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礼仪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对既往的礼仪遗产,不应当照单全收、全盘沿用,而应该有扬弃、有继承,更要有发展。
(3)礼仪具有限定性。具体的礼仪规范是特定礼仪环境下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必须与特定的礼仪时空条件相适应。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某种礼仪是行之有效的,但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范围,却未必适用。因此,不能把某一特定的礼仪当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更不要把它作为以不变应万变的挡箭牌。必须明确,不同场合、不同身份,适用不同的礼仪。
(4)礼仪具有差异性。礼仪规范会因时间、空间或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古代的某些礼仪规范在今天就不再适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礼仪也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国家和民族,因此,在对外交往中,要了解和熟悉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礼仪习俗以及在各种场合、面对各类对象的不同礼仪要求,规范自己在对外交往中的行为。
(三)礼仪的基本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应用礼仪还必须要在宏观上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这些礼仪规律就是礼仪的基本原则。
(1)遵守的原则。在交际活动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用礼仪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礼仪,不仅要学习、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要将其付诸个人的社会活动实践。任何人,不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少,都有自觉遵守、应用礼仪的义务,否则就会受到公众的指责,阻碍交往活动的正常进行。
(2)自律的原则。从总体上看,礼仪规范由对自身的要求与对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所构成。对自身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这就是所谓自律的原则。
(3)敬人的原则。孔子曾对礼仪的核心思想做出了高度概括——“礼者,敬人也”。所谓敬人的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交往双方不但要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共处,更应当把对交往对象的尊重、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在礼仪的两大构成部分中,对待他人的做法比对自我的要求更为重要,是礼仪的重点与核心。而在对他人诸多做法之中最重要的一条,则是要常存敬人之心,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掌握了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
(4)宽容的原则。宽容的原则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过分苛求。在人际交往中,要容许其他人有个人行动和独立进行自我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己、不同于众的行为要耐心容忍,不必要求他人处处效法自身,与自己完全保持一致。这实际上也是尊重对方的一个重要表现。
(5)平等的原则。在具体运用礼仪时,允许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但在礼仪的核心问题上,即在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就厚此薄彼、区别对待。
(6)从俗的原则。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由于交际各方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存在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实际问题。对这一客观现实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自高自大、唯我独尊、以我画线,简单否定其他人不同于己的做法。必要时必须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与当时当地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随意批评、否定其他人的风俗习惯。
(7)真诚的原则。真诚的原则就是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待人以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达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和接受。与此相反,倘若把礼仪仅仅作为一种道具和伪装,在具体操作礼仪规范时口是心非、投机取巧,或是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事前一个样、事后一个样,将礼仪等同于“厚黑学”,则完全有悖礼仪的基本宗旨,而且注定是行不通的。
(8)适度的原则。适度的原则,要求在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合乎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这是因为凡事过犹不及,若在运用礼仪时做得过火,或是做得不到位,都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自律、敬人之意。只有勤学多练、积极实践,才能把礼仪运用得恰到好处。
(四)礼仪的功能
在现代社会中,礼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礼仪之所以被广泛提倡,是因为它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1.教育导向功能
在社会生活中,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素质,能够巩固社会的安定、和谐,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习礼仪,可以提高每个公民的个人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更好地展示个人的优雅风度和良好形象。礼仪教育是培养和造就社会新人的重要内容,其教育导向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其他形式无法取代的。
2.沟通协调功能
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一般都是从礼仪开始的,只有讲究礼仪,才能更好地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之情,唤起人们的沟通欲望,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进而形成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交际的成功。由于每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在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往往在交往中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同时,由于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不同,有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交流中难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矛盾甚至冲突。礼仪作为社会交往的规范和准则,可以很好地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学习和应用礼仪有利于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使人们在交往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谅互让、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尚。
3.规范维护功能
礼仪约束人们的态度和动机,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可以说,社会的良好运行、社会秩序的安定、人际关系的协调融洽、家庭邻里的和睦安宁,都要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和要求。人人遵守礼仪规范,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社会风尚,就能够保证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4.推动发展功能
学习礼仪、遵守礼仪,可以净化社会风气,提升个人和社会的精神品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推动社会的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