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仪的起源
我们认为,礼仪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组成人类社会以后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仪是人类对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的结果,它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交往关系中,并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关系表现出来。而动物,包括类人猿,只能依靠自身的器官从自然界取得现成的东西维持生存,只能作为个体消极地适应自然环境,却不能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不可能自觉地意识到这种关系,相互之间更不可能存在这种社会关系。
历史学的大量研究证明,礼仪这种文化现象最早产生于人与人的交往过程。在原始社会,同一氏族的成员在共同的采集、狩猎、饮食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动作,是构成礼仪的最初萌芽。比如他们在遇到森林大火或猛兽侵袭而奔逃时,会通过相互呼唤来彼此关照。原始人类为了交际的需要,一方面,开始注意和重视自己的仪容仪态,比如围上遮羞“布”,穿上草裙,在服饰上加上装饰、美化物品,并且还出现了文身、文面,戴上了骨饰等;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注意并重视自己的礼貌、礼节,在集体狩猎时,狩猎者相互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且即使一无所获,也要讲一番有关野味的趣闻,使同伴们不至于扫兴而归。
而在不同氏族、部落的成员之间,为求得彼此的信任、谅解与协作而使用的一些被普遍承认、普遍采用的语言、表情、姿势,可以看作礼仪的最初形态。人类的祖先以狩猎为生,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着各种危机,因而原始先民们个人格斗不息、部落战争不断。为了避免流血的格斗和战争,人们“发明了”举手礼、握手礼、脱帽礼、鞠躬礼等动态礼仪。举手礼——向对方高举一只手,表明手里没有武器,以此证明自己并无恶意;握手礼——当不同部落的人相遇时,如果双方都怀有善意,便伸出一只手,手心朝前,以向对方表示手中没有武器,走近后两人相互摸摸右手,以示友好;脱帽礼——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尊重,愿意在对方面前“丢盔卸甲”;鞠躬礼——为表示对对方的畏惧、惶恐以及自己的虚弱,于是以低头俯身的姿态面向对方。显然,这些动态礼仪是人类最早的礼仪,并且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今天人们表示友好的常用礼节了。
原始社会的人类礼仪,虽然简单、原始,却很自然,没有约束。当然,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十分落后,文化知识水平也很低下,人们生活在愚昧之中,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严酷的大自然使他们产生无边的恐惧、神秘的信仰和无数的禁忌,由此出现了无数的祭祀活动,并通过严格的礼仪程式来表达他们的敬畏之情。
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在原始群体的内部关系中应当如何、不应当如何的观念,并产生了反映等级权威、协调社会关系的礼制和礼俗。这种不成文的礼制和礼俗虽然还很粗糙而且极不完备,但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并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文明时代礼仪的实质。
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礼仪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达到了新的高度,礼仪已不仅是个人之间交往的“私人礼节”,而已经成为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并稳固自己的统治秩序,建立了一系列的礼、礼节和仪式,完全意义上的礼仪也随之形成,并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维护现存的等级秩序,成为礼治的内容和德治、法治的必要补充,组织日常的社会生活,协调社会的人际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的国家礼仪已高度发达。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种种典章制度,即所谓的“周礼”,要求诸侯遵行,若有不遵者,天子可施以法制。其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尊崇儒家主张的“礼治”,沿袭周礼,并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不断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要求人们以“礼”为准绳,恪守本分,不得逾越。这种“以礼治国”的思想,对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礼”也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中国成为享誉世界的“礼仪之邦”。当然,封建礼仪的繁文缛节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阶级社会中,礼仪的中心内容和基本原则,是充分承认存在于各个阶层的亲疏、尊卑、贵贱、长幼差异和区别的合理性,宣扬这种区分是理想的社会秩序,是天生的固有规律。统治阶级制定出名目繁多的礼节、礼仪,首先要求本阶级的成员严格遵守,而对广大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一方面,认为对他们无须讲“礼”,他们只有遵守法律、心甘情愿地供统治阶级奴役驱使的本分,故而提出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准则;另一方面,又要求人民依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去选择相应的礼仪,而不允许贱用贵礼、卑用尊礼,尊卑贵贱、上下长幼之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和僭越,其目的是要养成被压迫阶级的自卑自贱和对上诚惶诚恐的敬畏心理,以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统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