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有关语气和语气词的理论问题
一、语气的界定和范围
国内对语气词的关注,自汉代就开始了,但是对于何者为语气、语气词的范围是什么等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袁仁林使用了“口气”一词,与现在理解的“语气”相近:“五方俗语,莫不随其语而声情以具,俗所谓口气也……盖虽在寄棘戎虏之乡,鸟言舌之俗,亦少口气不得。”[1]不过这终究算不得一个现代语言学的术语,袁仁林也没有进行严格地定义。一直到《马氏文通》,才第一次确定了语气作为一个语法范畴的地位,从而开创了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气和语气词研究的先河:“字以达意。意之实处,自有动、静诸字写之。其虚处,若语气之轻重,口吻之疑似,动、静之字无是也,则惟有助字传之。助字所传语气有二:曰信、曰疑。”[2]虽然马氏对语气也没有进行科学、严格地定义,但是他所说的语气,已经明显与现代语言学所指的语气同一了。
自《马氏文通》出版至今,学界对语气和语气词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深化,不过,“语气”一词国内现在还没有统一的为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先来看看几家有代表性的说法。吕叔湘认为语气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语气包括“语意”和“语势”[3];狭义的语气指“概念内容相同的语句,因使用的目的不同所生的分别”。王力认为:“凡语言对于各种情绪的表示方式,叫做语气。”[4]胡明扬认为语气表示说话的人:“(1)由周围的事物或对方的说话内容引起的某种感情(表情语气);(2) 对自己说话内容的态度 (表态语气); (3) 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 (表意语气)。” [5]贺阳认为:“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中命题的主观意识。”[6]齐沪扬采用了贺阳对语气的定义,并认为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语气是存在于句中平面的;第二,语气的表达与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有密切的关系;第三,语气的表达必须有形式标志。”[7]这几家对语气的定义表述不一,不过他们都有相同的一面,即认为语气包括了说话的感情和态度;实际上,这也是目前学界对语气比较普遍的认识和看法,而尤以贺阳的表述最为具体[8]。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对语气的认识已经很透彻了呢?这恐怕未必,上述几家对语气的定义表述不一,本身就说明了分歧的存在,并且他们在具体划分语气的类别时也有很大不同。正因如此,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普遍认可的语气的定义。
说到国内对语气的认识, 就不得不提到西方的 “mood” 与 “modality” 之分。 “mood”是句法上的形式范畴,而“modality”则是一个意义范畴,它们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mood”与“modality”似乎是一对很容易区分的概念,可是问题在于印欧语系没有与汉语相对应的语气词;同样,汉语也没有印欧语系的动词屈折形式。正因为语法表现手段的不同,西方的“mood”与“modality”与汉语的语气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既对应又交叉的关系,这点从汉语学界对“mood”与“modality”的翻译就可以看出来:大多学者把“mood”译为语气,而把“modality”译为情态[9]。但是从语气涵括的内容来看,汉语的语气往往又大于西方的“mood”,而与“modality”相近,所以最近几年,一些学者采用了不同译法,把“mood”译为语态,而把“modality”译为语气,如孙汝建[10]、沈力[11]等。译法的不统一反映了认识的不一,不过实际情况是,一直以来,汉语对语气和语气词的研究,大致都包括了印欧语系的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这也是我们对汉语语气的理解。
语气作为一个语法范畴,必然有它的语法表现形式。世界上数千种语言,根据某些句法参项,可以概括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语言之间语气的语法表现形式也存在一定差异。从目前的认识来看,汉语中影响语句语气的主要有语调、语气词、助动词、语气副词(或称情态副词)、叹词,此外还有句式变化等,这些一起构成汉语的语气系统。在语气系统中,不同语气手段(或者表达语气的词)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助动词、语气副词的词汇意义较实,在句子中语法和语义功能也非常明显,故而相对于其他语气手段,研究得比较充分。叹词单独成句,句法功能较简单。对语调的研究则主要限于现代汉语、近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的语调在形式上无法验证。句式及句式变化在语气系统中的地位其实很重要,但目前国内无论是共时的还是历时的研究都不够深入;从历时的角度来说,语气词在衍生及演变过程中有时会沾染上句子的句式义,因而在本书的研究中,我们一方面注意区分语气词的语气义与句子的句式义;另一方面又不忽视句式对语气词的影响。语气系统中最醒目的语气标记是语气词,而词汇意义最空灵的也是语气词;说语气词在语气系统中最醒目,并不是说它在语气系统中的地位一定高于语气副词、助动词或句式等,而是因为它的句法及语义功能较弱,是纯粹作为一种显性的语气标记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