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是汉语词类中一个重要的小类,探讨它的演变规律是汉语历史语法的重要课题。学术界以往所做的工作多属于平面的研究,较少关注其历史来源及发展演变,近十几年来,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从整体上对这类词发展演变的历史进行全面系统梳理的工作仍然比较缺乏。不久前,李小军教授完成了《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一书,可以说在这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有幸拜读了初稿,深感这部著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是对语气词的考察全面系统。先秦至唐五代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要对这么长一个时间跨度内的全部语气词进行系统的历史演变研究,殊非易事,弄不好就会流于浮光掠影,变成简单的例句罗列。本书的做法是从单个语气词入手,进而把握整个语气词系统的演变特点。书中对语气词的考察分战国末汉初、南北朝末和晚唐五代三个时间段进行,每段内部首先对这一阶段的语气词概况作简单描述;其次对学术界研究不够的语气词进行重点考察;最后对一个时期的语气词系统进行整体考察。这种结构框架,既考虑到语言史的变化,又兼顾了单个语气词与语气词系统的错综复杂关系。全书最后是对语气词发展演变规律的总结,由于前面的考察工作做得扎实充分,因而论述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具有说服力。

二是对语气词的演变有新的发现。研究语气词系统的发展演变,离不开对单个语气词的探究。本书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每个语气词的发展演变过程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分析,其中不乏精彩的论述。如“者”和“好”,本书对它们演变的语境进行了深入考察,指出“者”从表自指演变为语气词,关键在于其所在的小句属于话题句;“好”由形容词演变为语气词,则源于所在小句的主观化。其他如“尔”、“焉”、“已”、“里”、“在”等词,书中对它们历史演变情况的揭示也相当有启发性,值得重视。

三是语言理论与汉语实际有机结合。在汉语史的研究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运用。本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作者从研究对象的实际出发,适度吸收了语法化、功能—认知语法等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合理成分,使考察分析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具有理论深度。如借鉴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将语气词分为核心成员、次核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三类,就颇有启发性。再如语气词“尔”的形成过程,本书借鉴“管约论”的观点给予了解释,指出“尔”是在“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这类句子中逐步演变而成的,原因在于,前指成分对“尔”具有约束和统制性,即句中用来回指“反手”的“尔”因为紧邻其指代的动词,因而指代性难以凸显,就是说前指成分既确定“尔”的所指,同时也影响“尔”的指代性的强弱。显然,这样的分析不唯于事实有据,在论述上更言之成理,因而很有说服力。

本书的基础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这篇论文在当初答辩时就得到评审专家的充分肯定。但作者不以此为满足,多年来一直执着于语气词的研究,精耕细作,心无旁骛,不仅深化了先前的研究成果,也完善了其中的若干不足,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严谨稳健的治学态度和求真进取的学风。当然,本书也还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个别语气词的论述仍显得简略、对不同语气词的分析所采取的角度和方法不完全一致等。但瑕不掩瑜,总体上说,这是一部建立在深入思考、扎实考察基础上,对语气词发展演变进行创新性研究的优秀著作。

词类的通史研究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课题。就本书涉及的内容而言,在时间上只进行到唐五代,作为全面系统的语气词发展演变研究,未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作者年富力强,正值创造力的旺盛期,近年来在语气词的研究方面,已有一系列佳作问世,令学界瞩目。可以预期,以作者的天分和前期积累,今后还将有更多高质量的成果奉献给学术界。

刘利

2012年元宵节于北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