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不舞,无声不歌——收藏通俗的卡拉扬(下)
一
如果从卡拉扬指挥的芭蕾音乐里选百听不厌的一种,无疑该挑他1961年录制的德利布《葛蓓利亚》组曲,第二段《场景和圆舞曲》里木管和弦乐声部的应答,说它是此生所听的最温情脉脉的曲子并不过分,那声音真是妩媚得能叫人顷刻融化,录音之透明,也是DG之最,伴随背景温暖噪声而显现的,是人间难得一闻的天籁之音。说卡拉扬的美声只停留于感官,则又不然,他小试牛刀流泻而出的芭蕾音乐,实在是提升了那舞台上常以从属地位示人的画外之音的境界。罗森塔尔根据奥芬巴赫的四幕歌剧《巴黎人的生活》改编出了《欢乐的巴黎人》,卡拉扬就挖掘了这套组曲中所有的明媚怡人因素,听之如同沐浴于巴黎的无限春光,音乐里的这个巴黎,符合世人对这浪漫之都的全部想象,卡拉扬等于在听觉上,比法国人更法国化地为世人提供了一个梦境。
这套唱片是法国DG早年的廉价版,里面所收的拉威尔《波莱罗舞曲》,也许是严肃有余节奏稍缓的,但仍为同曲的最高典范,且看柏林爱乐长笛手莫里斯的一段回忆:“指挥这部作品时他几乎一动不动,他闭上了双眼,两只手抬得还不及胸高,只用一根手指很轻微地给我们打拍子。乐曲的热情每增加一分,他的手位置就会抬得更高一些。我猜想这是一种催眠,而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一种蕴含在他体内、注定将感染我们的音乐的力量……乐曲结束时,他的双手高举过了头顶——结尾处音乐的**一泻无余。”
二
卡拉扬在DECCA的录音都跟VPO合作,时间基本上是20世纪50年代末,现在的DECCA传奇系列和卡拉扬9张套的大包,有两种芭蕾唱片需要提一提,一个是柴科夫斯基的三大组曲,一个是久未露面的亚当《吉塞尔》选曲,它们不但显示出DECCA录音的精微丰腴,也呈现VPO完全不同于BPO的以细节见长之风采,这是另一个卡拉扬,一个关注音乐本身美感的客观卡拉扬。
他的《天鹅湖》组曲,和其他的专擅浓艳一路或是讲求舞台效果的演奏相比,也许显得舞蹈的感觉淡一点,但是他呈献的,却是一种大气堂皇的管弦乐性格,那是从一方舞台空间解脱冲出的音乐之流,是老柴无词歌的合唱和交响,也是老柴旋律孤高入神的独自吟唱(例如第四段“场景”里那段竖琴、小提琴和乐队的对答交融),他的《天鹅湖》,简直是一种高于芭蕾的存在。他的《胡桃夹子》之《花之圆舞曲》,其风味令人想到纯正的维也纳圆舞曲。除非是对浪漫时代的芭蕾剧有特殊爱好,一般听听DECCA纪念大包里的卡拉扬节选的《吉塞尔》,已经能满足我们对此剧的期待,音乐流泻不止、美不胜收,演奏又如此的气魄宏富、瑰丽多彩。顺便说一句,卡拉扬像是从未有芭蕾全曲的唱片传世,想来在他眼里,芭蕾音乐的整体地位仍是有限。
三
卡拉扬20世纪六七十年代间指挥BPO录制的几首斯拉夫作曲家的舞曲,包括鲍罗丁《波罗维茨舞曲》(选自歌剧《伊戈尔王子》),老柴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的波罗乃兹舞曲和舞会上的圆舞曲,斯美塔纳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里的三首舞曲。鲍罗丁《波罗维茨人》里康恰科夫娜主题中,那段东方情调的单簧管旋律和乐队的应和,宛若空旷里升起的无限哀愁,而比彻姆、索尔蒂他们的唱片,都没有达到卡拉扬的悠长深思清澈的程度,虽然都带着合唱。
DG原版大师系列(简称大禾花系列)里的一张8首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和5首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合集在手,全曲版本其实不听也罢。这张唱片是惊人的高水准,经卡拉扬妙手点化,那些带有浓重民间色彩的乐思,呈现出堂正气派。勃拉姆斯那首第五号匈牙利舞曲比来比去还是卡拉扬的最有味道,那个著名主题的每次重现时,他都在速度上做了不同安排,它们间的对比,让曲子魅力无穷,而德沃夏克那首E小调舞曲(Op.72之二),卡拉扬则注入了他独到的表情和气度,他实在是大大提升了这些民族风的境界。
卡拉扬的施特劳斯家族作品,除了那张1987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唱片具备特殊的纪念意义外,其他录音仍然大有可观,其中最值得收藏的,是画廊系列里的一张,里面的圆舞曲收了以下几首——《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皇帝》、《蓝色多瑙河》、《天体》,波尔卡里特别推荐他的《法兰西》,旋律的线条被他雕刻得真是迷人。卡拉扬赋予施特劳斯家族作品以别人所无的雍容华贵气派,他的指挥里,可以清楚地看见哈布斯堡王朝的余晖残照,那种淡定从容的本色、严谨之中的华丽气象,是只此一家的卡拉扬印记。20世纪80年代,他在DG重新录制了一张,把《蓝色多瑙河》的演奏时间拖延到12分钟,所有的反复都不厌其烦地添了上去,他是老来而别有雅兴,沉溺其中而忘了归路。
EMI出的管弦乐名作里,还有一个卡拉扬指挥法国作曲家瓦尔德·退费尔的《溜冰圆舞曲》的录音,十余年来,这首动听的圆舞曲市面上竟鲜见别家录音,这也是卡拉扬那张唱片值得珍藏的理由。无论是什么舞曲,卡拉扬都让它们归附于自身心灵独舞的审美诉求,他让听者首先在感官层面获得愉悦,再推举到精神上的自由之境,那些也许严肃不足深刻不及的曲子,于是尽皆化身为意态不凡的人世瑰宝。
四
卡拉扬的马斯卡尼《乡村骑士》间奏曲堪称一绝,他对此曲的独特感受在1947年的VPO版(EMI)里已初露端倪,他后来指挥BPO在DG的录音则把这首“体现19世纪对于20世纪的无限憧憬”(德国电影导演赫尔措格语)的曲子,推举到了一个无人企及的抒情高度,其**气回肠,即使是塞拉芬这样的意大利歌剧巨匠的同曲处理、那种本土色彩的歌唱性与之相比也逊色不少。卡拉扬在《乡村骑士》间奏曲这里,是真的动了情。终于可以说说卡拉扬的歌剧序曲、前奏曲乃至组曲的唱片了。一直没觉得他指挥的比才《卡门》和《阿莱城姑娘》组曲好,他晚年在DG的那张,恰恰在气势上不能满足我们,《卡门》序曲怎么听都觉得精神不振,但是他的两张套的威尔第歌剧序曲与前奏曲集则是另外一回事。
在卡拉扬心目中,无论是戏剧性还是抒情性,威尔第胸中都聚集着不亚于贝多芬的能量,他这套著名唱片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这“能量”,而且,正因为有这十二分的能量支撑,还隐约能听出这么一层味道,这些序曲与前奏曲在卡拉扬手里似乎都从全剧里剥离出来,演变为一首首短小精悍的交响诗。他的《茶花女》前奏曲有别人所无的丰富表情、咏叹调一般的缓慢吟唱,带着大爱到大悲的情绪变化,这是无上的歌唱性表达,他的《纳布科》序曲里有虔诚入神的祈祷和排山倒海的爆发场面,感觉上,卡拉扬顶峰时代指挥德奥作品,多少总还有一份起承转合的形式拘限和严谨,他指挥其他文化背景作品,往往会有溢出形式的许多灵感闪耀。这套唱片,就其气度而言,也可看成他向世人显露其君临之势的佐证。
罗西尼的歌剧序曲、前奏曲选,卡拉扬录过两次,一个是指挥英国爱乐乐团的EMI版,一个是后来指挥BPO的DG版。EMI那张收有《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塞维利亚理发师》、《威廉·退尔》、《软梯》、《贼雀》等7首,录音时间是1958年,DG那张只收了4首,再次表明卡拉扬对罗氏音乐的有所选择。EMI那张,诞生于他潜心重塑柏林爱乐渐渐淡出英国爱乐的时候,但是仍旧可以看作他和英国爱乐最高水平的合作,他后来各个时期的DG录音听多了,偶尔听听这张,竟令人有蓦然回首发现了最迷人的卡拉扬之感,那冷色调的乐队齐奏,那青铜铸成一般的《威廉·退尔》之号角,那光芒硬是要冲决历史的尘封,放射出威风八面的帅气来。卡拉扬后来与柏林爱乐重录的那张,格局有所扩展,但隐约让人闻到一股暮气。
说到卡拉扬指挥《威廉·退尔》序曲所散发的帅气,其实更有资格被称颂的,是他指挥的苏佩歌剧《轻骑兵》序曲,无论是他的EMI录音还是DG录音,都一如既往地顾盼自雄,意气风发,第一部分小号主题的**,第三部分一大堆打击乐器的纷纷加入,在卡拉扬的一手**之下,都有威风凛凛、所向披靡的劲儿,这样的管弦乐演奏效果,实在非比寻常。
五
听瓦格纳,最好的入门法子是找张序曲、前奏曲合集先熟悉曲调。两张套的合集,富特文格勒的EMI历史录音是一个高峰,但未必是理想的入门途径,因为录音的缘故。1974年,卡拉扬指挥BPO留下了他在EMI的两张(虽然两张唱片11首曲子,竟没有包括来自《指环》的段子),其他暂且不提,光是音效,就超过了同时的DG水平,借此,我们得以听到一种让人屏息倾听且无法不被感动的声音。
这两张唱片,是各个层面的高密度“浓缩”,每首前奏曲,仿佛都浓缩了他对全剧的看法,整套唱片,则又可看成他对瓦格纳理解的浓缩,他在唱片里的表现,那种横空出世式的升腾、君临尘世般的俯瞰、浊浪排空和香烟缭绕之境的交织呈现,又浓缩了他对于以瓦格纳为代表的晚期浪漫派音乐话语的大彻大悟,唱片录音里所展示的现代管弦乐演奏的最高境界,像是始终循着上界之音求索的音乐线条勾摹,仿佛回响于天边的震怒之惊雷,又恰好浓缩了卡拉扬一生对于指挥艺术的终极追求,他差不多带着平生最令人震颤的**,将他的生命列车,驶进了瓦格纳铺就的通往死亡与黑暗的轨道。听这两张唱片,也根本无须在意音乐究竟出自哪部乐剧,它是一首11个乐章的超级交响曲,无论是否首尾相接,它都可以循环往复地永久播放,卡拉扬说,来生他愿意是鹰,其实,此生在瓦格纳音乐里,他已经是永远高于人世永远飞翔的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