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鲁普唱片印象
近20年前,市面上开始出现台湾福茂公司翻版的DECCA唱片,因为录音不俗价格亲民,一时受众可观。鲁普就是那阵子进入视线的,那是一张贝多芬“月光”、“悲怆”、“华伦斯坦”合集,封面是他独坐于月光下沉思,一把浓黑的大胡子。对照受热捧的吉列尔斯,这个晚辈所弹的贝多芬一点不落下风,吉列尔斯沉重严峻,鲁普宽阔坦**心如明镜,有冥想气质又有丰富的色彩流动。这以后,每有鲁普唱片或文字过眼,总不愿放过。他至今流传的录音才十几张CD的容量,曲目也限定在德奥浪漫派的范围,如此自律自知,表明对艺术,他是早就有了定见的。
拉杜·鲁普(1945—)是罗马尼亚人,早年跟随李帕蒂的老师穆济切斯库学琴,1963年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苏俄学派巨匠海因里希·涅高兹,涅高兹一年后作古,鲁普转而投到其子小涅高兹门下,先后赢得1966年美国凡·克莱本比赛、1967年本国埃乃斯库比赛和1969年英国利兹比赛头奖。理论上讲,鲁普和里赫特、吉列尔斯、贝尔曼等师出同门,但细细打量唱片,鲁普讲究的是琴音的微妙、透明与流畅,令人感到更接近于李帕蒂,他并且追求强弱音的对比及明暗的变化。唱片里的鲁普,其美学品格更像来自西方世界。
流水不争先的乐圣造型
鲁普得自涅高兹的影响有限。且听涅高兹的贝多芬“月光”,速度处理较快,节奏和韵律感令人赞叹,风格类似费舍尔和巴克豪斯,而鲁普的弹法,是向着浩淼之境而去的一次精神出游,通篇都是音乐结构被淡化后的愉悦和沉溺。在贝多芬奏鸣曲名家辈出的背景里,鲁普提供了一个完全放松的耽于幻想的乐圣造型,这就很不寻常。再听“悲怆”,第一乐章的多处停顿和延长,大有施纳贝尔遗风,遗憾的是乐曲开首的和弦弹得很乏力,不过这个“悲怆”的慢板仍可称独步当世,不光是沉着缓慢的外表,更有内在的一种升腾到空寂里去的自然之流,它的另辟蹊径,和切利指挥的交响乐慢板,仿佛有着形式上的相通。
鲁普的“华伦斯坦”,妙在音色变化的不可穷尽和逆料,而节奏与力度控制,更显示他的推敲功夫。贝多芬奏鸣曲,乐思常经前半程的寻觅酝酿,不经意间达成一种水到渠成的喷薄,转而进入舒泰喜悦的高一级精神世界,“华伦斯坦”的二、三乐章间的过渡就有此意,鲁普的整个演奏,就像一股清泉流经溪谷,琴音通体透明纯净,跳跃自若,化解一切纷争起伏,其从容自得,形同“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善”之水,这是最体现鲁普与苏俄学派分歧的地方,苏俄学派说到底,是善用钢琴相“争”的风格,鲁普的贝多芬三首奏鸣曲,恰恰是他的“不争”见证。
2005年鲁普60大寿,DECCA出了三套专集,其中一套贝多芬,除了上述三首奏鸣曲,还收了C小调32段变奏曲和他参与的管乐五重奏。那首“32变奏”中,他的力度展现令人难忘,第十变奏左手奏出的强劲音群,就不比里赫特逊色,但鲁普即使是力度和速度撑满时,音乐性和流动感依旧保持得很充分。这套专集的重头戏,是鲁普与梅塔/以色列爱乐合作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DECCA此前,已有巴克豪斯、古尔达、阿诗肯纳吉独奏的三种,基本上十年一套,20世纪80年代轮到鲁普。不同于巴克豪斯的平实真挚与举重若轻,也不同于古尔达自由速度的独家经营,更不同于阿诗肯纳吉略显机械的冷色调吟诵,鲁普是一汪碧水清泉的鲜活流动而自有柔软的质地,这样的演奏也许在初入门者看来不算什么,因为它明显缺少幅度和火气,乐句的道出也并无标新立异,但它的自然从容的姿态,细密隽永的语调,灵动丰沛的色泽,不经再三咀嚼,滋味还真不易品味得出。在DECCA视野里,鲁普在巴克豪斯的紧密结构里注入了温和润滑的抒情气质,和同辈钢琴家的同曲对照,他的人情味胜于波利尼,胸襟和格局大于佩拉西亚,灵巧跳脱可与科瓦塞维奇比肩,堪为80年代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的翘楚。
波澜动远空的浪漫情怀
大胡子的鲁普跟勃拉姆斯像极了。
勃拉姆斯的钢琴独奏作品,多语焉不详,即使是内心独白,勃拉姆斯看来还是更多地挣扎于嗫嚅与遮蔽的边缘。DECCA一张勃拉姆斯钢琴小品收录了鲁普所弹狂想曲两首(Op.79)、间奏曲三首(Op.117)、小品六首(Op.118)、小品四首(Op.119),这是一个既有所选择又试图保持全貌的节目单。
且听Op.117之一和Op.118之二这两首慢板的间奏曲。也许那种缓慢平静的诉说,才是吐露作曲家真实心声的理想方式,鲁普一路弹来也并不添枝加叶,他是“真佛只说家常话”,显露出作曲家心底世界的平凡剪影,也许是DECCA的录音风格关系,鲁普传递的“家常话”多少显得清冷萧疏了,但这恰恰体现出勃拉姆斯晚年对他所处时代的某种疏离心境。不过PHILIPS 20世纪钢琴家系列唱片里,收有鲁普弹勃拉姆斯改编自己的六重奏(Op.18)的“主题与变奏”,音乐层峦叠嶂风光无限,有“波澜动远空”的大气象,可见鲁普对于勃拉姆斯,有明确的早晚期不同拿捏分寸。
弹《童年情景》,对于作品理解的出发点存在很大分歧,像柯尔托,就是现实的悲凉景况与梦幻中的遥远往昔之间的相互映衬;而哈斯基尔,则是老境之中对于童真岁月的细细独品;霍洛维茨音色上的过度雕琢,把童年梦幻当作了毕生的绝对精神来追求和放大。鲁普似乎并没有增加情感色彩,他的钢琴颗粒感硕大的陈说依旧冷静而朴实,童年在他眼里,是一段需细加分析梳理的时光,即便是“梦幻曲”,他也弹得一板一眼,少有动了感情的意思,鲁普是拒斥滥情的钢琴家,是理智而富歌唱性的键盘高手,甚至是琴键上的精神分析家,他揭示出的总是音乐离我们较远的那一面,也许,他把音乐里的波澜起伏情绪涨跌掩藏起来,只是为了让我们习惯于理性反观自身,《童年情景》的本质,不就是舒曼人生回望的一面镜子么?
鲁普最早在唱片里绽放异彩的,是他20世纪70年代初的舒曼、格里格钢琴协奏曲合集,那张唱片至今仍是DECCA的王牌。舒/格钢琴协奏曲组合形同浪漫派双璧,同时代或稍后,有科瓦塞维奇、齐默尔曼的录音比较出名,鲁普的演奏、诗意表达与他的同胞前辈李帕蒂可谓同宗同源,是李帕蒂式阴阳调和的浪漫气质、色彩斑斓的精灵舞蹈的当代延伸。舒曼钢琴协奏曲本身,并不以主题的魅力和乐思的飞扬见胜,它的可听性,全取决于演奏者乐感与技巧的结合水准,鲁普完全凭借自身禀赋自然而不逾矩地歌唱出作品的浪漫情怀。再看格里格美不胜收的次乐章,钢琴高度技巧性的快速音群,鲁普未加思索而挥就,那种青春朝露的铺洒,也只有李帕蒂可与之一争短长。这里必须提及的是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伴奏,乐队的行进常有拔地而起的功夫,它和鲁普的诗意触键,实乃唱片史上不寻常的佳配。
深山何处钟,琴键上的冬之旅
事实上,从DECCA对鲁普的角色定位来看,他的成就主要是和舒伯特相连的。不是么?他流水一般的温和冷静,情不自禁的对于歌唱性的沉浸,清秀隽永的诗意吟哦,无不与舒伯特的精致自然与即兴幻想相吻合。李斯特说舒伯特是“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战后成长的那一代钢琴家,鲁普也许可以担当“最富诗意”之名了吧。
DECCA廉价小双张里有一种不应忽略,那就是战前曾经担任柏林爱乐首席的小提琴家西蒙·戈德伯格和忘年交鲁普合作的三首早期小提琴奏鸣曲(D384、D385、D408)和小提琴/钢琴幻想曲(D934),这个曲目不知何故,并不招各大唱片公司待见,印象里也仅有CBS出过西盖蒂演奏的历史录音。这个立体声版本的鲁普之外,就基本没得选择了,虽然严格说,这个录音更多照顾的是戈德伯格的小提琴,鲁普大致上处在从属位置烘托点缀而已。但是鲁普也有他的表达见解的时候,且听那些伴奏钢琴的系列连动,这在舒伯特是常用手段,表现一种命运的阴暗与无常,虽然钢琴只是隐隐地在陈述着,但毕竟是对舒伯特身上的“死”本能的揭示。
鲁普弹舒伯特,头一个值得聆听的则是他1982年的即兴曲集(D899、D935),现在收于DECCA“传奇”系列。这类看似漫不经心随意书写的曲调,是最典型的体现舒伯特“诗意栖居”的所在,如同他在艺术歌曲天地里获得大自由一般,这八段即兴曲,如同汩汩滔滔延绵无尽的灵感之流,机智灵动的乐句如水花沛然四溢,不过,那里面也有几个篇章,是充满着无可辩驳的悲剧气息的。这两套即兴曲,李帕蒂只弹两首(D899/2、899/3,那是他钟情于此,卓越的节奏线背景上有他含泪的笑容绽放,而鲁普则是把每一首都当作一首动听而入情的歌曲来吟唱,他有一流的技巧控制而令人不觉得有技巧存在,有一流的歌唱呼吸而只让人感到他正乐而忘返,D899/2中段部分切分音后左手的音型,他比别人多了片刻的停顿,那是藏于外表之后的无奈隐忧。他弹那首899/3,反而是平静而节制的,在精致的分解和弦伴奏下奏出平常语调的主题,整个曲子纯是一派自然温婉质地,那层淡淡的感伤色调,若有若无,舒伯特的诗意,也许正在于此吧。
2005年DECCA的鲁普纪念集,分量最重、录音年代最晚近的数他的舒伯特,这个四套装收了第一、第五、第十三、第十四、第十六和最后四首奏鸣曲,外加一套《音乐的瞬间》(D780),对于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这已经是很有眼光的一套精选集了。鲁普的六首《音乐的瞬间》,是一气呵成的连贯弹法,代表生命中六个瞬间的音乐,是舒伯特病中对生命意义点滴寻踪的产物,鲁普展现出一种雄强难当的精神力量,那是信念和憧憬夹杂的理想主义之光散发热力的演奏,即使是著名的第三段小行板,他也弹得轮廓分明颗粒硕大,短短一曲舞蹈,弹得气度不凡如洋洋大观,同时又有微妙难言的色调明暗对比互见,这是鲁普真正成熟了的声音。
鲁普所弹的舒伯特奏鸣曲,整体上不输于任何一位前辈,当然,和里赫特、吉列尔斯等人的力感呈现和夸张幅度那路风格仍旧是道不同,鲁普的分句和强弱处理,接近施纳贝尔,只是他没有太多形式不拘的发挥而已,DECCA的录音风格,让鲁普的舒伯特宛如冬日之光的持续跃动明灭。最后一首21号(D960)里有舒伯特的百感交集。弹过此曲的大师何可胜数?而鲁普,他提供的是一种集大成式的铺陈,是人生滋味的万花筒式呈现,第一乐章的乐思泉涌真是目不暇接,鲁普并未耽于苍凉的告别之情,而是一种激昂与凝思交织,吟咏与呐喊相间的雄性声音,这不但有别于DECCA前辈柯曾,也是比肩布伦德尔的性情之音,这个舒伯特,不是“未完成”的舒伯特,而是“伟大”的舒伯特,是冬日森林深处的篝火,鲁普一手把舒伯特的生命之火拨得空前的亮堂。
鲁普的唱片,其实还有一张不得不提,那是他和郑京和合作的弗兰克、德彪西小提琴奏鸣曲,20世纪70年代两个未来之星的搭配,但那张唱片人们一般只对小提琴部分感兴趣多些,事实却是,音乐里夜空下的异国情调氛围,以及黑暗中那些不明所以的神秘响动,都离不开钢琴部分的精妙雕琢,听过这张唱片,不禁发出感叹,鲁普实在应该好好录一套印象派专集的,他的色彩的微妙搏动,加在德彪西和拉威尔身上,岂不大可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