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我国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法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治理既关系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作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重要一环,刑法具有重要的教育、挽救和感化作用,它不仅可以对业已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矫治以促使其重新走向社会,还可以对广大未成年人予以教育和引导以促进其社会化。正因为如此,各国刑法历来十分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法治理问题,我国现行刑法也规定了一系列专门的未成年人刑法规范。
不过,与相关国际公约的要求和许多发达国家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制度相比,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规定,无论是在立法理念、立法模式还是在具体的犯罪制度、刑罚制度和常见犯罪的立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暴力化、高科技化等特点对我国刑事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实体立法和司法适用,是当前我国刑法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本书系由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承担并由本人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6JZD0010)之子课题“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实体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的目的旨在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实体法完善献计献策。
本书共分五篇,即“绪论”、“犯罪论”、“刑罚论”、“常见犯罪”和“立法完善”。其中,“绪论”分为五章,主要探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实体法研究的基本问题,并对国内、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实体法问题进行了介述和评析,同时也着重研究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实体法基本原则;“犯罪论”分为五章,重点探讨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主体特征、主观特征、客观特征和罪数等问题;“刑罚论”分为六章,主要研究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种、非刑罚方法、刑罚裁量、刑罚执行和刑罚消灭制度等问题;“常见犯罪”分为三章,主要研究的是未成年人侵犯人身权利犯罪、侵犯财产犯罪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这三类较为常见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立法完善”一章即“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修正和学理论证”,也是本书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炼。
综览全书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力求研究视角开阔。本书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实体法的研究,不仅立足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的实际,而且注意放眼国际,对国际公约、国外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实体法的要求和成功立法、司法经验都进行了吸收借鉴。二是力求研究问题全面。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实体法问题,既关乎立法、司法,也关乎理论研究,其内容既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刑法治理的理念,更有立法模式、刑法制度和规范设计等方面的问题。总体上看,本书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实体法的研究涉猎了几乎所有较为重要的刑事实体法问题。三是力求研究重点突出。本书在对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的刑事实体法问题予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修正建议和条文说明,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实体立法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以期对于促进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本书由本人担任主编,由李希慧教授、阴建峰教授担任副主编,从总体上负责组织编写队伍、设计写作提纲和审定书稿等工作。参与本书研究和撰写的人员及其具体分工为(以撰写章节先后为序):
赵秉志(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法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副主席暨中国分会主席):第一、七章;
蒋娜(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教授,英国杜伦大学法学博士,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副秘书长):第二章;
张磊(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国际刑法研究所副所长、法学博士、副教授):第三章;
黄晓亮(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中国刑法研究所副所长、法学博士、副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第四、十八章;
李希慧(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中国刑法研究所所长、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第五、二十章;
姚建龙(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法学博士、教授,《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未成年人法研究会会长):第六、十三章;
袁彬(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中国刑法研究所副所长、法学博士、副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第八、九章,并承担了相关编务工作;
王燕玲(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第十章;
胡春莉(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法学博士):第十一、十二、十五、十六章;
阴建峰(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暨中国刑法研究所副所长、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暨副秘书长):第十四章;
刘科(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第十七、十九章。
本书承蒙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鼎力支持,承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有关领导大力帮助,责任编辑为本书顺利而及时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
赵秉志教授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