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犹如旭日东升、潜龙腾渊、乳虎啸谷,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但由于年幼,未成年人又往往心智不甚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误入犯罪的歧途,甚至有不少未成年人因此而身陷囹圄,耽误了青春韶华。正因为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注重积极寻求预防、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各种家庭、学校和社会措施,积极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人。中国一贯重视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防治,并在立法、司法合理规制的同时强调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综合教育、防范,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极为重视并鼎力支持。由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员承担并由本人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6JZD0010)正是国家支持此一重要领域研究的一个明证。而本丛书就是我们学术团队研究此项目的基本成果。
本丛书共五卷,整体纳入“京师刑事法文库”,是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是一套系统、全面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理论著作。综观本丛书,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第一,本套丛书的出版恰逢其时。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重大转型,与中国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相一致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伦理观处在重新建设的过程中,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同时,因为现代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消费思想的传入,再加上未成年人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之不同,生活条件大相径庭,一些消极因素严重影响到未成年人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法律观念,以至于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还非常严峻。统计数据表明,未成年犯罪数量仍在高位徘徊。全国检察机关每年受理提请逮捕、移送审查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已占受理捕、诉犯罪嫌疑人总数的9%左右。2010年批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不满16周岁犯罪嫌疑人的比例为16.99%,而2007年至2009年这一比例分别为12.8%、14.42%和16.22%,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1]另外,未成年人犯罪还呈现出团伙化、文化程度低、暴力犯罪增多、独生子女比例增多、农村籍比例增大等特点。这不仅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也严重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威胁到我国未来的长远发展。为此,我国有关机关、教育机构、社会组织以及理论界都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应对。但是,在惩治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我国尚缺乏统一的理论认识,进而造成了我国在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犯罪的惩治与预防等方面立法比较混乱、落后的局面,亟须构建完善。而要有效解决上述纷繁复杂的各种法律难题,则首先有赖于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作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丛书立足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从刑法、刑事诉讼法、刑事执行法、犯罪学和刑事政策学等视角,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立法与司法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的诸多认识难题。因此可以说,“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丛书的出版在当前可谓恰逢其时。
第二,本套丛书的研究队伍阵容强大。“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丛书由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赵秉志教授担任总主编,并由一些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的知名专家分别担任各分卷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和法学院刑事法学科的全部骨干研究力量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本丛书的写作。可以说,与当前其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著作相比,本丛书的研究队伍阵容十分强大。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参与本丛书研究的学者众多,涵盖了当前我国专门从事刑事法研究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另一方面,本丛书的研究人员实力雄厚,他们不仅都在刑事法研究领域中有自己的专长,而且其中还有不少人是我国刑事法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强大的研究队伍是本丛书质量的有效保证。
第三,本套丛书的研究视野开阔。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十分复杂,其中既有实体问题又有程序问题,既有法律问题也有政策问题,既是国内问题也是国际问题。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必须多角度、多视野地展开。正因为此,本丛书十分注重拓展研究视野,并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将丛书分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现状及对策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学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实体法问题研究”、“未成年人犯罪讼诉程序研究”和“未成年人犯罪矫治研究”五卷。由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其中一些分卷(如“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学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现状及对策研究”)还综合运用和借鉴了政策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本套丛书的研究视野已经远远超出了刑事法学科本身,涉及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开阔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提高了本丛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当然,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绝不是一套丛书、一部立法或者一个机构所能解决的。它依赖于社会的整体发展,依靠于社会、学校、家庭的联动和各种措施、手段的综合运用。而且,在当前乃至长久的将来,作为犯罪的一种,未成年人犯罪都有其存在的社会根源,仍将长期存在。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期待本丛书能够在推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相信,以刑事一体化为理念,多角度、全方位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将是我国未来减少、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必然路径。只要我们整个社会都始终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并重视不断寻求未成年人犯罪的解决办法,我国就一定能够较好减少、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积极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
此外,本丛书的出版得益于我国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高度重视。对此,我们首先要感谢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的有关主管领导、评审专家对此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没有他们的支持,该项目是不可能得以立项并获得有力支持的。其次,我们要感谢有关单位在本课题调查、研究过程中提供的资料、数据乃至精神上的支持。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进一步充实了本课题的研究素材,夯实了我们的研究基础,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研究的针对性。最后,衷心感谢本丛书出版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丛书编辑的辛勤工作。正是他们付出的辛勤与汗水,保证了本丛书及时而高质量地出版。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丛书总主编
赵秉志 教授
[1] 参见徐盈雁:《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有所好转但仍不容乐观》,载《检察日报》2011年6月1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