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古东方文学的发展概况
上古东方文学反映的是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生活。从形式上看,主要有神话、歌谣、诗歌、故事、史诗、戏剧等。
(一)上古埃及文学
地处东北非洲的埃及,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远古时代,古埃及人就移居于尼罗河谷地,经营农牧业;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人开始进入定居的农耕生活状态。上古埃及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神话传说、诗歌民谣、散文故事等方面,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份最古老的遗产。
与其他民族文学一样,埃及最古老的文学作品是神话。埃及人信仰多神,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由一个或几个神管理,如太阳神拉、水神努、尼罗河及丰收之神奥西里斯、恶神赛特、死神内布其司、智慧与司书之神托司、爱情女神赫托尔、战神贺鲁斯、地神赛伯、牛神哈辟等。伴随着这些神的诞生,也就产生了诸多埃及神话,如开天辟地、灭绝人类的神话,拉神和奥西里斯的神话等,其中尤其以拉神和奥西里斯的神话影响最大。
太阳神拉是开天辟地之神。据说在混沌初开之际,拉在水神努的体内孕育成形,开放为莲花,升起一轮红日,成为万物的创造者。拉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作为诸神和人类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后来拉因为堕落的人类对其不敬,派他的女儿爱情女神赫托尔去毁灭人类,但他又怕人类灭绝无人给神献祭,就在她必经的路上造出美酒之湖使其醉卧不醒,人类因此才免于毁灭。这则神话既反映了古埃及人对天地、人类和万物起源的朴素理解与想象,也表现了他们对大自然力量的崇拜。
关于奥西里斯的神话故事也很著名。埃及国王奥西里斯在位时教人农桑,广受民众爱戴。他的兄弟恶神赛特因此对他产生嫉妒之心,把他诱入一个金柜抛入尼罗河。奥西里斯的妻子埃西斯在地中海岸找到他的尸体,并恳求天神让奥西里斯复活,但赛特又把尸体切成14块抛撒在各地。埃西斯寻回尸体的各部分,再次请求神使他复活,神不允。埃西斯哭灵时生下儿子贺鲁斯;贺鲁斯长大后发誓为父复仇,并由此导致战乱。最后,神裁判分国,贺鲁斯加冕为王。在关于奥西里斯的神话中,虚幻色彩逐渐消失,大量的现实生活内容进入神话文本,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斗争。
上古埃及很早就产生了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具体来说,大致可分为劳动歌谣、赞美诗、宗教诗和情歌等。
民间口头创作的劳动歌谣是埃及最早的诗歌形式之一,大致产生于公元前4000年。在埃及的埃尔·开布地方的帕赫里墓壁上,刻有公元前16世纪第18王朝时的三首劳动歌谣:《庄稼人的歌谣》《打谷人的歌谣》和《搬谷人的歌谣》,它们都是用象形文字记录下来的,歌谣旁边还配有绘画,诗画并茂,栩栩如生。这三首歌谣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当时奴隶们在田野、打谷场和码头一边劳动一边吟唱的生动场景,从不同的方面唱出了劳动者的心声,最先传达出上古埃及社会阶级分化、冲突的信息。
《亡灵书》作为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歌总集,汇编了大量的神话诗、祷文诗、颂神诗、歌谣、咒语等,是埃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古埃及人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库”必须经历一段下界生活经受诸般考验才能登上天国。因此,人们往往在死者的石棺或墓穴内放进这类宗教诗,作为亡灵下界生活的指南。歌颂太阳神拉是《亡灵书》的主题,同时诗集也反映了上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冥国观念以及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意识,个别诗篇也反映了劳动人民乐观、健康的生活情调,如《他好像莲花》。
来源于人民口头创作的故事,在上古埃及文学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在内容上较多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与愿望,如《能言善辩的农夫》,叙述一个农夫从家乡驮运土特产到城里去贩卖,途中遭到王室总管仆从的刁难、毒打、抢劫。农夫去王室总管那儿告状,虽一再被拒,但始终不屈不挠。最后,他以自己的能言善辩折服了总管,并得到了国王的赏识,终于胜诉。
《昂普·瓦塔两兄弟》也是此类故事中的名篇。昂普和瓦塔两兄弟经过艰苦斗争最终战胜邪恶势力并做了埃及国王,反映了劳动人民为摆脱穷苦命运奋起反抗王权统治的斗争精神。瓦塔在故事中是作为正直、善良、淳朴的劳动者的代表出现的,其不断改变斗争方式和三次死而复活的神奇经历,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上古巴比伦文学
巴比伦地处西亚两河流域下游的河谷平原,是世界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巴比伦人很早就掌握了河水灌溉的技术,发展出较为先进的农耕业。约公元前3200年,巴比伦的苏美尔人就发明了楔形文字。公元前19世纪,阿摩列伊人由西方侵入两河流域,在这里建立了巴比伦王国,并在苏美尔和阿卡德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文学。
巴比伦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之一,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保留下来的古代文献看,它以口头文学创作为主,形式有神话、传说、史诗、劳动歌谣、民歌、寓言、赞美诗、祈祷文等,古巴比伦文学对西亚地区各民族文学、对古希腊罗马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创世神话《埃努玛·埃立什》是巴比伦文学中流传极广的一部作品。它记载在7块泥版上,以故事开头的几个字“埃努玛·埃立什”为名。它叙述创造天地、星辰、万物和人类的故事,反映人们对光明、幸福的追求和对黑暗的憎恶,也反映了古巴比伦人对自然现象的原始理解。例如,《伊什塔尔下降冥府》描写爱情与生命之女神伊什塔尔为拯救植物之神坦姆兹而进入地狱,经7重门,被逐件剥去饰物囚禁起来。于是百草凋零,万木枯萎,自然界陷于一片混乱。天神害怕人类灭亡后无人献祭不得不将两神救出。于是草木随之复苏,自然界恢复生机和繁荣。
上古巴比伦文学的代表作《吉尔迦美什》,全作有3000多行,记载在12块泥版上,是目前已发现的人类文学中最早的史诗。它的基本内容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期就已初步形成,而它被编纂成书则可能在第一巴比伦王朝时期。史诗是古代两河流域居民神话传说的总汇,也是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
《吉尔迦美什》写乌鲁克城的国王吉尔迦美什为了抵御外族入侵,督促居民修筑乌鲁克城池和神庙,从而引起显贵和武士不满;他们向上天申诉,诸神让创造女神阿鲁鲁创造另一个英雄恩启都与吉尔迦美什抗衡。两人交战不分胜负,相互敬佩,引为知交。在恩启都的帮助下,吉尔迦美什战胜了沙漠中的猛狮、守卫杉树林的芬巴巴以及天神阿努制造的神牛。诸神让恩启都病亡,哀伤的吉尔迦美什为死亡威胁人类的命运而担忧,决定去寻找长生不老的秘密。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永葆青春的仙草,但仙草在其归途洗澡时被蛇叼走,他只能懊丧地返回乌鲁克城。当他重睹乌鲁克耸立的城池时,心中得到了极大的安慰:人类虽然不能永生,但他们建树的业绩却能永存后世。
史诗运用现实和幻想结合、人物形象互相衬托等艺术手法,塑造了吉尔迦美什这一英雄形象,歌颂了古代英雄反抗神意、为民造福的精神,表现了古巴比伦人对自然法则、生命奥秘的积极探索。史诗融神话与英雄故事于一体,既有文学性,又富有哲理意蕴。
(三)上古印度文学
印度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上古印度人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在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5世纪印度社会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印度文学迅速发展,出现了成就非凡的诗歌总集、史诗、寓言故事和戏剧等。总体观之,在上古东方文学中,古印度文学成就最大。上古印度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吠陀时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世纪)、史诗时期(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1世纪)、古典梵语时期(公元1世纪至5世纪)。
吠陀时期,印度文献主要收集在以“吠陀”为名的集子及附录里。“吠陀”是印度的一种原始宗教,意即“知识”或“学问”,吠陀本集有四种:《梨俱吠陀》《婆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其中以《梨俱吠陀》和《阿达婆吠陀》产生最早,文学价值也最高。《梨俱吠陀》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是吠陀文献中最为古老的一部,编写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全书共10卷,收录诗歌1028首。《梨俱吠陀》的内容较复杂,既有神话传说,也有对当时现实生活的描述。神话诗歌中的主要人物是古代印度的主神——因陀罗。他是一个勇猛战士的形象,驾着战车,手持金刚杵或者弓箭等武器作战,其主要战绩是杀死巨龙弗栗多。描写现实生活的诗歌丰富多彩,可分为劳动诗歌、生活诗歌等。《阿达婆吠陀》是一部咒语集,这些咒语,有的用以驱邪治病,有的用以祈求幸福。
史诗时期,主要作品是代表着上古印度文学辉煌成就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规模庞大,约10万颂(节),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的作者相传是广博仙人(毗耶婆),但从作品反映的社会内容与文本结构分析,实际上它是无数人集体创作的结晶。“摩诃婆罗多”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意思。史诗的核心故事是婆罗多族内的王位争夺。婆罗多是印度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其后代形成两个支派,一个叫般度族,即般度和他的5个儿子;另一个叫俱卢族,即持国和他的100个儿子。般度生前是国王,死后王位由持国继承,后来般度的儿子长大要求持国归还王位,持国的儿子不肯答应,于是双方发生冲突。两族最终的决战在“俱卢之野”进行,持续18个昼夜,结果般度族获胜,般度族长子因此得以继承王位。《摩诃婆罗多》内容包罗万象,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因其中包含有大量的社会历史材料、宗教法典和哲学论述,印度人习惯上不视其为诗歌而称之为“最初的历史传说”。
“罗摩衍那”即“罗摩传”的意思,相传为蚁蛭所作。全诗共分7篇,约两万四千颂(节)。诗中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罗摩与其妻子悉多之悲欢离合展开。《罗摩衍那》内容完整,情节单纯而丰富,既塑造了生动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又表现了过渡时期印度人特有的伦理观念,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部史诗在情节、格律、遣词造句、景物烘托等方面均有不少创新,成为后世叙事诗歌的典范。在印度,《罗摩衍那》往往被称为“最初的诗”。
古典梵语时期,正是印度奴隶制社会日渐衰落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戏剧创作成为这一时期印度文学的突出成就。在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文坛开始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和作品。佛教诗人马鸣是印度第一位重要的戏剧家,他的剧作只留传下来3部残卷,代表作是《舍利弗传》,写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由外道皈依佛教的经过。现存作品最多的是跋娑,他的13部剧本于20世纪初被发现于古庙中,6幕剧《惊梦记》是其代表作。稍后首陀罗迦创作的《小泥车》,描写了妓女春军与商人善施充满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剧中出现了民众不堪残酷压榨揭竿而起的情景,这在印度古代文学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成书于公元2世纪的《舞论》(意为“戏剧学”),是古代印度最具权威性的戏剧理论著作。它对戏剧理论从创作到表演都做了详尽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的艺术法则,如规定戏剧的创作目的是增长智慧,教训世人,给人娱乐。它还把戏剧的主题分为八类:正法、游戏、财利、和平、欢笑、战争、爱欲、杀戮。同时,戏剧也应有八种“味”:艳情、滑稽、悲悯、暴戾、英勇、恐怖、厌恶、奇异。这部著作为印度戏剧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诞生了迦梨陀娑(约公元3—5世纪)这位印度古代最杰出的剧作家。迦梨陀娑一生创作丰富,主要作品有3部戏剧《沙恭达罗》《优哩婆湿》和《摩罗维迦与火友王》,一部抒情长诗《云使》,一部抒情诗集《时令之环》,两部叙事长诗《鸠摩罗出世》《罗怙世系》。《云使》被列为印度古诗的“六大名诗”之一。《沙恭达罗》取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莲花往世书》,但作者对情节做了较大的修改。作品主要描写净修女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之间的爱情婚姻波折。它以“一见倾心——自由恋爱——仙咒婚变——天上团圆”为情节脉络,热情歌颂了自由、纯真的爱情。全剧情节丰富,形象鲜明,手法多样,刻画细腻、精致,反映了梵语文学的最高水平,堪称世界古典戏剧的典范作品。
(四)上古希伯来文学
古希伯来文学以《圣经·旧约》为代表。《圣经·旧约》不仅是犹太教的经典,也是古希伯来人的文献总汇与文学总集。
思考题:
1.《亡灵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2.《吉尔迦美什》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3.《摩诃婆罗多》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4.在古典梵语时期,印度戏剧都有哪些主要的作家和作品?
5.上古东方文学的特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