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创作
乔伊斯出生于都柏林的一个天主教家庭。6岁起在耶稣会创办的学校读书,受到严格的宗教和古典文化教育;15岁时获全爱尔兰最佳作文奖。16岁时入皇家大学都柏林学院专攻哲学和语言,因崇拜易卜生而学丹麦文和挪威文。期间,他在英国文学杂志《半月评论》上发表的“易卜生的新戏剧”一文获得了易卜生的赞许,这使他以文学为业的志念深受鼓舞。青少年时代,他接受以叶芝为领袖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和易卜生自由思想的影响,对宗教信仰开始产生怀疑。
1904年6月,乔伊斯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孩诺拉。是时,他已有一些短篇小说在当地报刊发表,并开始写自传体长篇《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他认为,一个作家只有远离他从小生长的环境才能写出好的作品。于是,1904年10月他携诺拉登上轮船,开始了终生的“自愿流亡”。他辗转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地,一边以教英语艰难谋生,一边致力于文学创作。
1907年,抒情诗集《室内乐》出版。1914年,经诗人庞德举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在《唯我主义者》杂志上开始连载;同年,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历尽波折也终得在伦敦出版。
《都柏林人》中的15个短篇分别再现了乔伊斯童年时代的经历与少年时代的感触,其间穿插着很多对爱尔兰社会生活极为细致精彩的描绘,并从道德、精神、宗教、社会和政治等各个领域观照了“都柏林人”那种麻木疲软、无所作为的生存况貌。全书贯穿始末的一条内在线索便是——最好的人“已被逐出人生的盛宴”,爱尔兰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作品带有讥讽和冷嘲,骨子里又满透着一份深刻的沉痛。最后一篇《死者》脍炙人口,堪称世界短篇杰作,主人公大学教师加布里埃尔和妻子参加一年一度的圣诞晚宴,一首民歌引起妻子对一位“死者”的怀念,因为那是早年情人经常唱给她的一首歌。加布里埃尔在嫉妒的心情中,望着窗外的漫天大雪,感悟着生与死、聚与离的人生悲欢,全篇情调凄婉动人。《都柏林人》在创作手法上属于现实主义,有完整情节与精到的细节描写,语言朴实清新。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乔伊斯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第一部作品,也是20世纪有名的“成长小说”之一。小说一开始就进入主人公斯蒂芬(亦译“斯蒂汾”)的意识之中,分别用“你”“他”的方式呈递出童年视角中的世界。随着主人公步入少年,诸多困惑开始缤纷绽放:比如,睡觉前该不该吻母亲;老师——神父们该不该动辄体罚学生;他受委屈后该不该向校长告状等。带着许多无解的困惑,他进入青春期,并随全家一起搬到都柏林。在新的地方,常常独自闲逛的斯蒂芬有一颗孤独而不安宁的心,似乎想寻找什么却又常常茫然。在学校,那许多耳熟能详的劝谕和教诲依然陪伴着他的成长,但他最喜欢阅读的却是那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作品。同时,青春期的躁动使他无意识地陷入肉欲的**,并由此开始了没有尽头的忏悔。上帝、魔鬼、地狱整日笼罩着他,他在恐惧中寻找希望。后来,经受着大自然的陶冶,主人公终于获得心灵的净化,在艺术和美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在大学阶段,他认真研读亚里士多德与阿奎那的哲学,在对艺术和美学问题的持续沉思中,彻底告别了天主教信仰。最后,他准备远走高飞,去体验和创造新的人生。
事实上,该作品的意旨在作者给其主人公的命名中即已露出端倪:迪达勒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能工巧匠,曾为克里特国王建造迷宫并被囚禁其中,后来他制作翅膀飞越大海而得以脱身。作家借用典故,以此象征斯蒂芬对家庭、社会、宗教等阻碍他发挥艺术才能的力量的抗争。小说开头那个“听话的小孩”在路上和奶牛相遇的故事,亦是在暗示斯蒂芬在人生探索路上与以国家(奶牛是爱尔兰的象征)为代表的各种阻力的狭路相逢。除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外,经由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各种冲突、以或单调或深奥的不同句法来展现主人公各个成长阶段的不同思维特点等,均预示了乔伊斯创作意识流小说的艺术走向。
1918年,乔伊斯唯一留存下来的剧本《流亡者》在英、美两国同时出版;他还和友人一起组建英国演员剧团,上演王尔德和萧伯纳的戏剧。同年,美国《小评论》杂志连续刊发了乔伊斯的意识流经典《尤利西斯》的部分章节,结果该杂志被美国邮局以“有伤风化”的罪名没收和焚毁。1922年,《尤利西斯》终得在巴黎出版;但该书长期在英美被列为禁书,直到1933年才彻底解禁。
1920年至1939年,乔伊斯定居巴黎。1939年,他的最后一部长篇《芬尼根守灵夜》在伦敦、纽约同时出版。这是一部梦幻小说,有两个意识流动层面:一是涵纳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芬尼根的那个噩梦,二是酒店老板伊尔威克关于宇宙未来的那个大梦。小说通过这两个梦,演绎了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关于世界发展史是按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和混乱时代4个阶段不断重复的历史循环论。与此相适应,小说采用了循环式的结构方式:开篇第一个字和终篇最后一个字恰好把首尾两段文字连成一句,表明整部作品也是一个循环体。作品大量使用多义象征,充塞诸多神话与历史典故,且共用了18种文字,许多语句皆有双关含义,使得该作品成为一部地地道道的天书。
乔伊斯认为人类文学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抒情”阶段,作者只表达自己一时体验的情感;第二是“叙事”阶段,作者既表现自己也描写别人;第三是“戏剧”阶段,这是最高、最完美的阶段,作家不再暴露自己的性格,而是像造物主一样,隐匿于创作之后和文本之外。而后者,显然是乔伊斯在其创作生涯中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为此,他极力探索新的表现领域,寻找新的形式,终得在拓展西方叙事艺术方面做出卓越贡献。乔伊斯一生作品并不算多,其公认的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散文文体和一种崭新的小说形式。
作家晚年为眼疾所苦。1940年,他与家人迁居苏黎世。次年乔伊斯因患十二指肠溃疡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