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象征主义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继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后期象征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传统,使象征主义更趋完美,内涵更深广,更富有现代主义的特征。它仍然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反对过多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于走向过分抽象化,也反对过于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同时又反对前期象征主义的隐晦艰深,主张情与理、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后期象征主义跳出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的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发展到普遍象征,以揭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与哲理性。后期象征主义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

英国的T.S.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是爱尔兰诗人。他在继承前期象征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将民族性与现实性带进了象征主义诗歌领域。他成熟时期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哲理诗三种因素。叶芝的著名诗作有《茵纳斯弗利岛》(1890)、《基督重临》(1921)、《丽达与天鹅》(1923)、《驶向拜占庭》(1927)和《拜占庭》(1930)等。《驶向拜占庭》一诗以游历拜占庭来象征精神的探索,表达了对物质文明的厌恶与对西方世界精神与理性复归的企盼之情。诗的象征意象坚实而明朗,物质意象和观念意象和谐统一,富有哲理性。

保尔·瓦莱里(1871—1945)是法国诗人,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大的诗人”。早年崇尚爱伦·坡和马拉美,并深受影响。他在诗论著作《纯诗》中主张诗的极致是思想而不是物象。他的诗歌往往以象征的意境表达生与死、灵与肉、永恒与变幻等哲理的主题。长诗《海滨墓园》(1920)是他的代表作。诗中写诗人在海滨墓园沉思有关存在与幻灭、生与死的问题,得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把握现在、面对未来的结论。长诗巧妙地运用海、太阳、白帆、涯岸、铁栅、风等象征体,表达神秘与静穆、绝对与永恒、圣灵与信徒、生与死等多种哲理性概念。诗中采用古典形式,格律严整,音乐性强,显得含蓄隽永。这是瓦莱里最富有哲理、最充满抒情性的一个诗篇。此外,《年轻的命运女神》(1917)也是瓦莱里的著名诗篇,《幻美集》(1922)是他的短诗集。莱纳·马利亚·里尔克(1975—1926)是奥地利诗人。他在注重诗歌的哲理性、音乐性的同时,引进了刻画精细的雕塑美,他的创作从单纯直接的主观抒情转向重视对客观事物的精确观察,从中获得直觉形象,借以象征人的主观感受。他的代表作是诗集《杜伊诺哀歌》(1922)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1922),这两部诗集在许多隐晦离奇的客观物象中,交织着诗人的探索、失望、恐惧、忏悔等内心感受,哲理性很强,且具有雕塑美、音乐美。梅特林克(1862—1949)是比利时剧作家。他的代表作《青鸟》(1908)通过兄妹俩寻找青鸟的故事,表现了对现实与未来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憧憬。青鸟既象征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又象征人类的幸福。全剧借助象征手法,将抽象深奥的观念在美丽的梦幻仙境中得以铺展阐释,具有童话的优美。

埃兹拉·庞德(1885—1972)是美国意象派诗人。他早年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推崇,并深受影响。他主张以客观准确的意象代替主客之间的情绪表达,认为“准确的意象”能找到它的“对等物”,如他的短诗《在一个地铁车站》(1913)就是这种理论的最好例证。组诗《休·赛尔温·莫伯利》(1917)是庞德的重要作品,诗集展示了1919年英国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采用旁征博引的方法,表达丰富的内容,意象新奇,语言自然流畅。此外,长诗《诗章》(1917—1959)在庞德的创作中拥有重要地位。庞德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推动了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俄国的勃洛克(1880—1921)、巴尔蒙特(1867—1942)和勃留索夫(1873—1924)也是后期象征主义的重要诗人,勃洛克的《十二个》(1918)以象征的手法抒写了崭新的主题。

表现主义于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而后蔓延到欧美各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表现主义文学善于透过事物的外层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表现主义的流行是对注重外在客观事实描写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反驳,它的反叛精神对其他现代主义流派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奥地利的弗朗茨·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此外还有美国的尤金·奥尼尔(1888—1953)、瑞典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奥地利的格奥尔格·特拉克尔(1887—1914)、弗朗茨·韦尔弗(1890—1945)、捷克的卡莱尔·恰佩克(1890—1938)等。奥尼尔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他是从现实主义走向表现主义的。他的戏剧注重表现人同生存环境的斗争和对自身价值的追寻,善于用“思想外化”手法揭示人的复杂心理和精神状态。斯特林堡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他的创作从现实主义走向自然主义,又从自然主义走向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他的《到大马士革去》(1898—1904)是最早的表现主义戏剧。该剧通过主人公内心独白、梦幻与现实的混合表现人物内心精神的发展历程。《鬼魂奏鸣曲》(1907)让死尸、鬼魂和人一起登场,以荒诞的情节、离奇的舞台形象,揭示现代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巨大隔膜和欺骗性。恰佩克是一位科幻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善于用虚构的情节和戏剧冲突,揭示现实中的矛盾,通过动物或某种幻想的形象来讽刺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科幻小说《鱿鱼之乱》(1936)运用虚幻、讽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描绘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过程,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和鲜明的反法西斯立场。小说把幻想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讽刺性的夹叙夹议中阐发主题。他的《万能机器人》(1929)也是表现主义小说的著名作品。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从意大利流行到欧洲各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的基本特征是: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旧有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未来主义有明显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但它的创新性试验却丰富了文学创作表现的手法。

意大利的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奈蒂(1876—1944)是未来主义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在1909年发表的论文《未来主义宣言》是这一流派诞生的标志。他提出了一整套反传统的理论,还在文学创作的方法与技巧上提出了标新立异的主张,如“毁弃句法”“消灭形容词”“消灭副词”“消灭标点符号”等,还主张在文学中模拟音响,插入数学符号,引进“声响、重量和气味这三要素”,尽情发挥“自由不羁的想象”等。在马里奈蒂的倡导下,意大利未来主义迅速发展。马里奈蒂在剧本《他们来了》中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全剧无情节、无人物、无**,总共才几百个字,三四句台词。该剧对后来的荒诞派戏剧有较深影响。马里奈蒂以后参与法西斯党活动,成了墨索里尼的帮凶。法国的阿波利奈尔(1880—1918)是一位从浪漫主义转向未来主义的诗人。他尝试把诗歌创作同绘画、音乐、声响结合起来,并借鉴立体主义绘画的技法,创立了“立体未来主义”。他的代表作《醇酒集》(1913)努力摆脱传统诗律的束缚,重视诗歌内在的节奏和旋律,从而开辟了现代诗的结构方向。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的一些早期创作也属于未来主义的作品,如《穿裤子的云》(1913)等。赫列勃尼科夫(1885—1922)也是俄国未来主义的重要诗人。

超现实主义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从法国流行到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它试图将文艺创作从理性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以表现一种更高更真实的“现实”,即“超现实”。超现实主义文学一般具有下列一些特征:强调表现超理性、超现实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主张用纯精神的自动反应进行文学创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进行创作,具有晦涩艰深的风格;追求离奇神秘的艺术效果。超现实主义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法国的安德烈·布勒东(1896—1966)是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理论家。1919年,他与苏波合作写了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小说《磁场》,探索了“自动写作”的经验与方法。随后,他于1924年发表《第一号超现实主义宣言》,提出了超现实主义的理论主张。他提出的所谓“自动写作”,就是在创作时排除一切理性的道德考虑和审美选择,不受事实、逻辑的约束,记录下头脑在自在状态下的感受、幻想和直觉,使潜意识摆脱现代文明和传统的束缚随心所欲地外泄出来。他的代表作《娜佳》(1928)就是按照超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小说。小说写作者与娜佳相遇,向“我”揭示了超现实世界,这个超现实世界就是作者浮光掠影地写出的一些记忆。作品中没有连贯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充满了意象与文字的自由组合,思绪跳跃,集中体现了“自动写作”的特色。法国的路易·阿拉贡(1897—1982)和绿尔·艾吕雅(1895—1952)也是超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家。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不重视描摹表现人的意识流程,因此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在创作技巧上,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手法,语言、文体和标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以后被现代作家广泛采用,成了现代小说的基本创作方法。

美国的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美国“南方文学”的领袖。他创造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系列小说,属于这一系列的小说主要有:《沙多里斯》(1929)、《喧哗与**》(1929)、《在我弥留之际》(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等。这些作品大多描写美国南方庄园主世家的生活面貌。福克纳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长篇小说《喧哗与**》(1929)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作者采用复合型意识流、交叉互补式结构和独具匠心的神话模式等艺术手法,通过主人公康普生一家人的内心活动,表现了美国南方贵族社会的没落,具有典型的意识流文学的特征。

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是意识流小说的先驱。普鲁斯特从他的老师柏格森那里接受了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的观点,形成了“主观真实论”艺术观。他认为,描写事物真实面貌的传统现实主义离现实甚远,因为它粗暴地切断了以下三者之间的沟通:我们现时的自我;保留其本质的过去的对象物;鼓励我们再度寻求其本质的未来的对象物。普鲁斯特把“真实”分为外在的客观真实和内在的主观真实,而后者是“唯一的真实”。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1913—1922)是普鲁斯特的代表作。全书共7部15卷,通篇以回忆联想的方式表现主人公马赛尔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我”30年“流水年华”中人生的悲欢苦乐。小说把“消逝的时光”与“重现的时光”交织在一起,将人物的主观意识、印象、感觉乃至潜意识活动连成一体,传统的物理时间被心理时间所取代。小说摒弃了传统小说的结构形式,没有完整的情节发展和典型人物性格,主要以回忆和梦幻的表现方式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部小说是普鲁斯特“主观真实论”最成功的实践。

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也是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她致力于小说形式的革新与探索,认为文学应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感受。她在运用第三人称的间接内心独白表现人物意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墙上的斑点》(1919)是她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作品写一个妇女把爬在墙上的蜗牛当成一个斑点,并由这个斑点产生了种种联想。《达罗威夫人》(1925)和《到灯塔去》(1927)是她的成熟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全书以“窗”“时光流逝”和“灯塔”三部分再现了作者双亲的形象和自己童年的生活情景。小说用象征手法表现人物的深层意识。“窗”是人物意识显现的窗口;“灯塔”是希望、理想和信仰的象征。这个作品的深度在于深入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活动。

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法国,50年代后盛行于西方文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存在主义文学最初是作为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形象阐述而出现的,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其基本主题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揭示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主张人的自由选择。在特定的虚构的境遇中表现人物,展示情节,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其本质。注重介入生活,贴近生活,作品富有真实感,如同实地拍摄一样地展示生活内容,集美丑于一身。加强戏剧冲突,尤其注重表现人在选择与存在二者之间痛苦的心理冲突。结尾往往出人意料,意味深远,成为阐述问题的核心所在。存在主义思潮流派,对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1980年以后,这个流派随着其代表作家萨特去世而渐告隐退。

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让—保尔·萨特(1905—1980),阿尔贝·加缪(1913—1960),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等。

萨特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其著述及社会活动在20世纪产生了广泛影响。萨特的文学创作,是其哲学思想的形象化和艺术化,包括小说和戏剧两大方面。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长篇《厌恶》(1938)、《自由之路》(1945—1949)和短篇小说集《墙》(1939)等。1943年发表的《苍蝇》是萨特的第一个剧本,也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间隔》于1944年5月上演,是萨特的戏剧代表作,曾在美国获得“最佳外国戏剧奖”。该剧是一出独幕剧,共有五场,出场人物除了一个与剧情没有什么关系的执行员以外,主要人物是3个鬼魂:报社编辑加尔森、邮政局职员伊奈司、贵妇人埃丝泰乐,他们被安排在地狱的一间客厅,互相追逐、互相仇恨,形象地展示了“他人就是地狱”这一存在主义警句。战后,萨特对特殊境遇中的选择问题不断思考,并连续发表《死无葬身之地》(1947)、《恭顺的妓女》(1947)、《魔鬼与上帝》(1951)、《阿尔托纳的隐居者》(1959)等“境遇剧”。1964年,“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瑞典学院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萨特一向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拒绝领奖。

加缪的代表作《局外人》(1942),描写莫尔索对一切都无所谓,甚至对死刑都等闲视之的生活经历。以他的冷漠、局外人的生活态度,表现世界存在的荒谬性,及其人物对世界秩序的精神不安与绝望心理。《鼠疫》(1947)是加缪的顶峰之作。通过鼠疫流行中人们的不同态度,表现重大的人生哲理。作品成功塑造了里厄医生这样一个既与鼠疫又与法西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正面人物形象,展示世界存在的荒谬与罪恶,人类充满危机和无尽的灾难,只有选择正义才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出路。波伏瓦的代表作品有《女客人》(1943)、《大人先生们》(1954)。

其他具有明显存在主义倾向的作家还有:美国的诺曼·梅勒(1923—2007)、索尔·贝娄(1915—2005)、法国的雷蒙·盖夫(1905—1954)、莫里斯·梅尔洛-蓬蒂(1908—1961)、英国的戈尔丁(1911—1994)等。

荒诞派戏剧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法国兴起,而后流行于欧美各国。它受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是存在主义在戏剧舞台上的形象展现。荒诞派戏剧继承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中所体现的荒诞性,是现代派文学半个多世纪发展的结果,并将荒诞性发展到极致的表现。荒诞派戏剧注重揭示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生存状态的荒诞性。它抛弃了传统戏剧的基本规则,淡化情节,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以极度荒诞和夸张表演来代替情节,使荒诞本身戏剧化,戏剧形式荒诞化。法国的欧仁·尤奈斯库(1909—1994)是荒诞派戏剧的先驱,他的代表作《秃头歌女》(1950)以马丁夫妇与史密斯夫妇莫名其妙的交谈、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表演了一出现代社会生活寓言,在展现世界的荒诞和人性异化的同时,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尤奈斯库另外的重要作品还有《椅子》(1952)、《犀牛》(1958)等。法国的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以代表作《等待戈多》(1952)奠定了他作为荒诞派戏剧的领袖地位。另外的荒诞派戏剧重要作家和作品有:阿瑟·阿达莫夫(1908—1970)的《弹子球机器》(1955)、《大小手术》(1950),让·热内(1910—1986)的《女仆》(1947)、《阳台》(1956),英国哈洛尔德·品特(1930—)的《生日晚会》(1957)、《看管人》(1962),美国爱德华·弗兰克林·阿尔比(1928—)的《动物园的故事》(1960)、《美国之梦》(1961)等。

新小说派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兴起于法国,70—90年代达到全盛。它以反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为目标,认为文学不应编制现实、编造生活,而应客观真实地表现世界的本来面貌。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有:阿兰·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洛特(1902—1999)、克罗德·西蒙(1913—2004)、米歇尔·布托尔(1926—)等。西蒙的《弗兰德公路》(1960)以佐治战后与骑兵队长的妻子接触交谈,产生出对往昔生活的各种零星模糊的回忆、幻觉和想象,多画面、多角度地展现战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灾难和厄运。该作品有“文学画”和“绘画文学”之称。布托尔的中篇小说《变》(1957)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让叙述者站在主人公之上,通过带有强制性的“你”把主人公神秘鬼祟的行动、难以启齿的欲念、潜意识中迷乱的困惑以及情欲的**毫不留情地全盘托出。作品运用蒙太奇和意识流手法,时空颠倒,时序错乱,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融合在一起。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组成人员是一群不满现实的年轻知识分子,主要是大学生。他们对战后美国的生活现实及其施行的麦卡锡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情绪。他们受存在主义的影响,选择用消极或“脱俗”的方式反抗社会,提倡四处流浪体验人生,没有固定的工作,不修边幅,男女杂居,吸毒自残,放浪形骸,流浪偷盗,主张通过满足感官欲望来把握自我。他们在艺术表现上全盘否定高雅文学,追求无节制的个人情感的发泄放纵,主张在“神智恍惚的瞬间”和“思想疯狂的时刻”去狂写乱涂,提倡“自动写作”。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是艾伦·金斯堡(1926—1997),他的长诗《嚎叫》(1955)以怒气冲天的哀号表达“我这一代精英”的痛苦以及**不羁、自暴自弃,以此发泄一代青年人的焦躁痛苦、厌恶绝望的情绪。作者用“自动写作”手法,任意识情绪自由涌现,诗句不拘形式,具有散文化倾向。杰克·凯鲁亚克(1922—1969)的代表作《在路上》(1957),描写了一群“彻底垮掉而又满怀信心的流浪汉和无业游民”。他们在主人公狄恩带领下,驱车在各地流浪,无拘无束,为所欲为,是战后处于精神危机的美国一代知识青年的典型。他的“自发式散文”写作法在“垮掉文人”中广泛流行。

黑色幽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黑色幽默作家信奉存在主义哲学,他们用病态的甚至是荒诞变形的手法表现幽默。他们以存在主义作为自我解脱的思想依据,嘲笑、戏弄、作践自己,表现世界的荒诞和混乱以及人与环境、社会的不协调,并将其放大、扭曲、变形,更显其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即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艺术上运用漫画式夸张,寓言式象征,语言诙谐,比喻奇特。

约瑟夫·海勒(1923—1999)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20世纪50年代,冷战和麦卡锡主义笼罩美国。文学也陷入沉寂的时期,他孕育8年的长篇小说《第22条军规》(1953—1961)正是对这个时期的感悟。小说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与其他往往塑造英雄形象的战争题材作品不同——没有中心人物,作者也不再把爱国理想、英雄主义作为讴歌的主题。该书是海勒的第一部长篇,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第22条军规”已经获得了超越文本概念的意义,今天,它成为不可捉摸的、超自然的、能操纵人类命运的异己力量的代名词。海勒其他的重要小说还有《出事了》(1974)、《上帝知道》(1984)、《像戈尔德一样好》(1979)、《最后一幕》(1994)等。

约翰·巴思(1930—)的《烟草经纪人》(1960)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以人的幼稚而引出的种种矛盾及“黑色幽默”的种种笑料,说明荒谬的世界是何等险恶莫测,要想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是不可能的,在世界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库尔特·冯尼格(1922—)的《第五号屠场》(1969)以科幻的形式暗示人类无法克服自己的劣性。作者运用“拼贴法”叙述情节内容,以空间、地点、场景的变化、重复、强化代替变迁和发展。采用“时间旅行法”,打破时空顺序,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故事情节交错杂糅在一起,多层次齐头并进。托马斯·品钦(1937—)的《万有引力之虹》(1973)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情报部门的官员发现美军军官斯洛斯罗普发生性行为的地方,往往也是德国V-2导弹的落点,而德军的一个火箭专家在制造导弹时甚至能够将自己的情欲熔化进去。作者企图通过这样荒诞的描写暗示我们:情欲和科学技术可以互相渗透、互相感应并向死亡发展,从而造成一种毁灭人的力量。

魔幻现实主义是当代拉美“爆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末,形成于50年代,盛行于60—70年代。它对欧美当代文学起过一定的作用,是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的一条基本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魔幻而又不失其真”,它通过虚幻的折光来反映生活。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大多以神话故事的叙述方式来建构情节框架和描述物景物象,象征隐喻是神话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因而在情节构思与人物描写上就具有突出的神奇性特征。此外,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还经常使用时空变形、人物变形、肢解情节、荒诞梦幻等手法,这都使所表现的生活增强了神奇魔幻色彩。魔幻现实主义主张“变现实为魔幻”,但又要求“不失生活之真”,要求反映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使之具有现实意义。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是哥伦比亚的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另外,危地马拉的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利亚斯(1899—1974)运用超现实主义梦魇、幻觉展示等手法,创作出反映拉美神奇现实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总统先生》(1936)和《玉米人》(1949)等,它们采用神话传说的虚幻神奇意境来反映现实,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民族气息。重要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还有: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1918—1980)、古巴的阿莱霍·卡彭铁尔(1904—1980)、阿根廷的胡利奥·柯塔萨尔(1914—1984)、智利的何塞·多诺索(1924—1996)等。

另外,阿根廷著名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以其叙事文体的先锋实验也颇引人注目。他的迷宫小说代表作《小径分岔的花园》(1944)煞有介事地借助间谍小说的平台,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住在英国而为德国服务的中国间谍“我”(名叫余琛)作为多重间谍的历险故事。小说结构上运用了故事中套叠故事的手法,叙事迷雾重重。在他的笔下,文学不再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而是对世界本质的推测和假想;小说不再是一个堂皇有序的文学世界,而是一座雾锁深山的艺术迷宫。

思考题:

1.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由哪几个流派组成,各自有何特点?

3.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4.如何理解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非理性倾向?

5.谈谈你对现代主义文学真实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