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20世纪上半期动**不安的欧美社会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刷新了西方文明的面貌,改变了人们对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此时,科学对人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大得多,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它的迅猛发展,大大地推动了西方现代经济的发展。在新的经济结构体中,人的自由度反而降低,异化程度则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经济的发展反而使欧洲战乱不断,而且逐步升级,终于在20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不仅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感,也加速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文化的毁灭。俄国的十月革命既给被压迫的劳动者带来希望,也给西方世界带来危机感。总之,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与焦虑。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一时间在社会中普遍流行。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后的产物。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说、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等理论和学说,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意志,世界由盲目的意志统治着,人生永远受意志的驱使,追逐无法满足的欲望,因而人生注定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类历史也是人与人之间一场无止境的互相残杀。叔本华生前默默无闻,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定的社会气候下,他的理论不胫而走。德国哲学家尼采在19世纪末提出“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重估”的口号,为现代主义文学怀疑一切和反传统这一总的创作倾向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权力意志论”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集中体现,权力意志是无目的的,超人是权力意志的化身,是世界的主宰。超人充满着生命活力,能超越自我、超越传统、拯救人类。尼采认为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艺术必须摒弃理性,艺术世界就是“梦与醉”的世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或称“意识绵延”,它是宇宙的主宰和动力,客观存在的万物是其表象。对世界之本体的认识不能凭理性,只能靠直觉;理性分析只能围着对象转圈子,抓不住本质,而直觉却能打破空间设置在创作者和创作对象之间的界限,从而把握住智力所不能提供的东西。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理论和时空观几乎被所有现代主义作家所接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说关于潜意识的理论,改变了“人是理性的动物”的传统观念。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都出自本能冲动;人是充满矛盾冲动的生物,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本能欲望受社会习俗、道德法律和良知理性的束缚。文艺创作就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的升华,创作活动就是“白日梦”。弗洛伊德对潜意识、性本能的肯定,对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20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尤其是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受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影响较大,强调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模仿自然,而且所模仿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把文学对现实世界描写之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19世纪后期的一些作家开始感觉到,以往的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模仿自然理论的指导下过于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使得文学自身应有的表现功能相对萎缩,艺术形象中的客观外部因素过于突出,而主观内在因素一定程度上遭排挤了。于是,他们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这种现象在19世纪后期的“世纪末文学”,特别是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世纪末文学”是欧洲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与转折的中间环节。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心理的和超现实的真实,与传统文学拉开了明显的距离。随着作家文学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审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其观念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和复杂的,不同的流派与团体往往各有各的主张,但它作为20世纪一个极富于创新和反传统精神的文学思潮,在总体上又有基本一致的特征。
第一,现代主义文学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文化是人的外化与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文化批判,本质上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人类创造了文明,但文明在本质上与追求人性自由、追求自然的人相对立。20世纪高度发展的西方现代文明使人处于严重的异化之中,现代主义文学对文化与文明的批判,正是基于西方人力图摆脱异化走向自然的愿望,因此,异化也就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这种异化主题,主要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四个方面表现出来。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人的异化,表现了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就是他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指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表现出现代主义作家对自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怀疑。
第二,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客观物理世界转向主观心理世界。现代主义作家视客观实体为非真实,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艺术的使命是非写实的、泛表现的,文学创作应表现内心世界的真,追求超现实的、抽象的、形而上的真。在一些现代主义作家看来,传统文学那种看似逼真的人物和物象描写实则是一种假象;现实并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紊而不乱的整体结构,而是片断的、琐屑的、非逻辑的无序结构,因此,必须摒弃对人物性格和一切与之相关的附属品的描绘,使读者进入人物的心理现实。他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所关注的不是巴尔扎克式的外在社会结构形态,而是人的精神、心理现象,如表现主义作家力图展示“本质的东西和藏在内部的灵魂”,即使写具体的人物和场景,也只是将其作为精神现象的外壳与形式,写物的目的不在物本身,而在与之对应的精神力量。意识流小说家往往把人的意识流动状态作为客观现实生活加以描写,把转述人的变化的、不可知的、难下定义的精神世界看成自己的主要任务。现代主义对主观真实和内倾性的刻意追求,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
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方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神话式象征的意义在于对未知领域的诗性揣摩,是将最内在的、最深刻的心灵体悟转化为认识的对象,因而,它的价值就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它所含的内在体悟,这种体悟往往是多义性的。出于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的需要,现代主义作家不注重对社会生活的表象作直观的再现,而往往用非纪实性、时空颠倒与变形、结构错乱等手段,构建一个象征性的神话式艺术世界,以揭示生活中更深刻、更广泛的意蕴。艾略特的《荒原》用古代繁殖神性能力丧失而造成的土地荒芜、庄稼枯死来建构一个象征体“荒原”,全诗大量运用人类学、神话学、圣经故事和西方古典名著故事形成一个庞大的象征框架,意象重叠、意蕴深奥,因而显得艰深。卡夫卡的小说往往故事背景模糊,主人公无名无姓,是某种观念、思想、意志的代表,他用象征隐喻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一个个与现实世界相统一的神话世界。此外,普鲁斯特、里尔克、乔伊斯的创作也往往把读者置于意义的深渊之中,通过不断地阐释和发掘,才能获得审美的意义。现代主义文学借助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表层走向深层,从现实走向超现实,从所指走向能指,形成一种文学艺术的深度模式。
第四,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现代主义作家处在20世纪这个宗教信仰失落、传统价值观念失落的社会,他们往往从更深层次上思考着人的命运、人的本质和人类前途的问题。他们觉得人类自身具有恶的根源,人的本质力量有美的一面,又有丑的一面,因而,他们希望通过艺术来表示与人性之恶的抗争,表示对丑恶现实的反抗。但是他们反传统的个性又使他们不愿再像古典艺术家那样一味地高唱人性美的赞歌,而是着意于描写丑、暴露丑。现代主义文学对死亡、黑夜、堕落、犯罪、畸形、变态、疯狂、瘟疫、尸体等物象的描绘,大大超过传统文学,表现出“以丑为美”“反向诗学”这一新的美学倾向。不过,现代主义作家的“以丑为美”不是把生活中的丑作为美来肯定,而是企图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定中肯定美;他们无情地解剖、否定现实与自我的平庸,通过与丑的战斗来表达对美的追求,正如波德莱尔所说:“发掘恶中之美”。因此,在这种美学追求的背后,蕴含着对人生的严肃而崇高的爱。但是,也有一些现代主义作家对人性和人类前途的认识是悲观主义的,他们热衷于表现丑,而看不到人性的美与崇高,这样的“以丑为美”是不无消极成分的。
第五,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现代主义作家信奉艺术本体论,认为形式即内容,追求“艺术的非人格化”。他们对艺术形式和技巧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造,敢于标新立异,表现出反传统特征。现代主义文学大量采用“自由联想”“时空倒错”“内心独白”“自动写作”“偶然结合”“意识流”以及顿悟、象征、隐喻、暗示等表现手法,对语言、符号、图画、结构、风格技巧等形式因素格外重视,追求“有意味的形式”。现代主义对形式技巧的探索与追求,使文学的表现方法得到了丰富与拓展,但是,现代主义在形式与技巧上的革新与实验也并非都是成功的。一些作家刻意追求新奇,把文学原有的最基本的标准和特性也抛在一旁,这种走极端的标新立异,不能看作人类优秀文学的典范。
第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了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亚文学倾向,“纯文学”、严肃文学与大众文学、通俗文学、乡土文学等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它们之间已不再有明确绝对的分界,还出现了诸如元小说、超级小说、超小说、寓言小说、新新小说、“黑色幽默”、荒诞派戏剧、色情小说、西部小说、流行文学等形形色色的文学样式,文学样式呈多元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