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希腊文学

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岛屿。特定的地理条件,使古希腊人难以在田地里依靠农耕方式谋生,而是在海上靠经商、做海盗或到海外开辟殖民地来求生存。这种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造就了古希腊人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充满原始情欲、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也培育了古希腊人追求现世生命价值、注重个人地位和个人尊严的文化价值观念。正是在这块独特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土壤上,古希腊民族度过了自己美丽而健康的童年,古希腊人也被史家们称为“正常的儿童”。

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此时,古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古希腊神话是在氏族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是原始初民借助原始思维方式想象和认识的自然与社会形态。在神话时代,原始人尚未有较强的推理能力,他们往往以“泛灵论”的方法从单纯的人与自然万物共在的关系中发现因果关系,也即用比拟类推的方法认识和解释自然,从而把自己感觉到而对之惊奇的事物都想象为神,于是,关于自然界个别现象的神(如雷神、雨神、河神、海神……)就产生了,而后又产生了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类起源的神话以及反映人与自然和某些社会历史现象的神话。起先,神话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流传与创作是交替进行的,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加工,终于构成了庞大而完整的体系。赫西俄德的《神谱》、荷马史诗以及古希腊悲剧、历史著作等,都记载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后人根据这些零散的材料整理成系统的古希腊神话故事集。

希腊神话在内容上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主要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天上的王朝更迭、人类起源和神的日常活动的故事。根据赫西俄德的《神谱》记载,宇宙原本是一片混沌,后来在这一片混沌中产生出了大地女神该亚(也叫地母),于是有了大地,后来她生出了天空,掌握天空的天神叫乌拉诺斯,他是第一代天神。该亚和乌拉诺斯结合生出了十二个提坦巨神(六男六女),这些巨神彼此结合后又生出了日、月、星辰、黎明等神。以后,提坦巨神中最年幼的克洛诺斯和母亲该亚联合起来推翻了乌拉诺斯的统治,成为第二代统治宇宙的天神。克洛诺斯同提坦女神瑞亚结合生了三男三女,其中最小的儿子宙斯推翻了克洛诺斯,成了第三代天神。古希腊人认为,宙斯就是统治他们那个时代的天神。宙斯及其神族的主要成员住在希腊最高的奥林匹斯山上,被称为“奥林匹斯众神”。其中著名的有十二大神,他们是:众神之王宙斯,威力最大,兼为雷电之神;赫拉(原先是宙斯的姐姐)是天后,乃婚姻女神;宙斯的两个兄弟一个叫波塞冬,是海洋神,另一个叫哈台斯,是地下阴府的冥神;宙斯的姐姐得墨特耳,是掌管农业的农神;此外,还有宙斯的众子女: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阳神阿波罗、月亮神阿特米斯、爱神和美神阿佛洛狄忒、战神阿瑞斯、火神和工匠神赫菲斯托斯、众神使者赫尔墨斯。除十二大神外,还有许许多多体现各种事物和地方特性的神。其中,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叙述的是人类起源的故事,普罗米修斯也是一个重要的神。

希腊神话中关于神的故事,以宙斯成为众神之父为界,分为旧神谱系和新神谱系两大系统,这一历史分野大体相当于从母权社会进入父权社会,从杂婚和群婚制过渡到一夫多妻制社会。古希腊神的故事之所以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主要是因为神与人同形同性,神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神的身上投射了原始初民的情感与欲望,神的形象是古希腊人以象征隐喻的神话思维方式塑造出来的人,充满着人性的活泼与美丽。

神话中的英雄传说起源于希腊人对自己祖先的崇拜,是人类同自然和社会做斗争的颂歌。这些传说通常以不同的英雄为中心构成相对独立的故事系统,著名的有赫拉克勒斯建立十二大功的故事、伊阿宋盗取金羊毛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故事、特洛亚战争的故事等。英雄们往往是人与神相结合而生的后代,体力过人,英勇非凡,具有半人半神的特点。他们是人的神化,或者说是对历史上和现实中那些立下丰功伟绩的英雄的神化,同时也是对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赞美与肯定,体现了浓郁的人本意识。

《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诗人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荷马的生平无可靠记载,他的情况可能同《奥德修纪》里那位行吟诗人谛摩多科斯差不多——双目失明,带着竖琴在各地吟唱特洛伊战争英雄事迹的歌子。史诗乃口传文学的产物。经过长期传唱,内容逐渐丰富,故事逐渐系统化,到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逐步形成两部史诗的规模。而荷马可能是两部史诗此时最初或最好的综合加工者。公元前6世纪中叶,雅典城邦的统治者组织学者对荷马史诗进行删改编订,正式写成文字。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学者又做了最后编订,把两部史诗各分成24卷,这就是后人看到的最古的本子。荷马史诗代表着早期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2000多年来,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荷马史诗用神话方式表现了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伊利昂纪》题名的原意是“伊利昂的故事”,写的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当时的希腊人称特洛伊为“伊利昂”。《伊利昂纪》以战争结束前50天的战事为描写重点,以希腊联军的主将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为情节的核心,最后,特洛伊联军的主将赫克托尔被阿喀琉斯杀死,希腊联军大获全胜。《奥德修纪》题名原意是“奥德修斯的故事”,它写的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还乡的故事。希腊人用奥德修斯的木马计攻下了特洛伊城后,各携掳掠得来的奴隶和财宝返回故乡,而伊达卡国王奥德修斯却在归国途中,在海上遭了大难。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返回故乡。在奥德修斯外出征战的许多年中,他的妻子一直在家等待他。岛上许多青年贵族觊觎他的财产,住在他家,向他妻子求婚,尽情挥霍他的财产。奥德修斯假扮成乞丐回到家里,试探他的妻子,同他儿子一起杀死了求婚人,又残暴地杀死了不忠的奴隶,重新做了伊达卡的国王。

两大史诗规模宏伟,内容丰富,极为广阔地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精神面貌,对当时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宗教活动、田园耕作、体育竞技、家庭生活、商品交换、风俗礼仪等,都做了生动的描绘。荷马史诗对古希腊人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他们从中汲取知识,接受教育。在整个古典时期,史诗成了希腊教育和文化的基础。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曾提到,荷马教育了希腊人。

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这主要是因为史诗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理想。《伊利昂纪》是一部描写古代战争的巨著,它的基本主题是歌颂与异族战斗的英雄。《奥德修纪》的基本主题首先是歌颂人对自然斗争的英勇气概。奥德修斯的海上遭遇,是以神话隐喻方式表现出来的自然威力和古代人对自然的斗争。史诗中的英雄们视个人荣誉为第一生命,他们的行为动机都与个人荣誉、爱情、财产、王位等分不开;他们的“冒险”,也往往出于显示自己的勇敢、技艺、智慧和健美,是为了得到权力、利益、爱情和荣誉。在他们看来,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而短促的欢乐。这些都表现了热爱生活、肯定和追求人的现世价值的积极乐观的人本思想,显示了古希腊文化乃至整个西方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重视生命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

两部史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首先,史诗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战争和对自然的斗争中获得光荣业绩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史诗中英雄的性格共性,但这种共性是通过每个英雄身上鲜明的个性体现出来的。史诗在题材处理及谋篇布局上尤见功力。两部史诗都涉及10年时间所发生的事,但都是采取了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伊利昂纪》把10年的战事集中在最后51天,在51天中又突出地描写关键的20多天,20多天中重点描写的又是4天的战况。在情节的布置上,整个诗篇围绕着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而展开。史诗具有民间文学的生动性与丰富性。源于民间口语的叙事语言,生动、准确,形象鲜明。史诗中运用了大量从自然现象与日常生活中汲取来的生动奇特而又富于哲理的“荷马式比喻”。比如,在写阿喀琉斯绕城追赶赫克托尔时,史诗写道:“像从山上飞起的大鹰鼓着迅捷的翅膀追扑着一只颤抖的鸽子,一个跟踪猛追,一个在上下飞翔躲闪。”

荷马史诗之后,出现了赫西俄德的教诲诗《工作与时日》,这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该诗叙述了人类经历了金、银、铜、英雄和铁五个时代。诗人认为,黄金时代人类安居乐业,无比幸福,但从此后却一代不如一代。诗人所处的铁时代,更是强权骄横,危机四伏,农民的生活尤其苦不堪言。诗歌描写了私有制萌芽时期农村的生活现实,主张把公正当作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把劳动看成生活的基础。全诗风格清新自然、质朴简洁,对农村景色的描写十分生动。赫西俄德的另一部重要的长诗《神谱》,是一部最早的较为系统地记录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神话作品。

二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是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的时期,历史上称大移民时代。这一时期,古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抒情诗的繁荣同社会结构的重组、人的意识与情感世界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在氏族社会向奴隶制城邦演变的过程中,原先分散的部落纷纷向城邦集结,小家庭也逐步形成,个体意识强化,而群体意识削弱,人的情感世界也愈为丰富起来。于是,以往侧重于表现群体意识的史诗渐渐衰落,而适合于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诗就流行开来了。

抒情诗源于民歌,它是伴着音乐歌唱的。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或称哀歌)、琴歌和讽刺诗等,其中琴歌的成就最大。琴歌以竖琴伴奏,分为独唱体和合唱体。独唱体抒情诗的代表是萨福(公元前612?—?)和阿那克里翁(约公元前570—?);合唱体抒情诗的代表是品达(约公元前518—公元前442或438)。女诗人萨福是古希腊抒情诗中最著名的诗人。她共写了9卷诗,但流传下来的甚少。她的诗多半是咏叹爱之痛苦与欢乐的情诗,也有歌颂崇高的母爱与缅怀友人情谊的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音乐性强。柏拉图称萨福为“第十位文艺女神”。阿那克里翁的诗往往歌颂生活的乐趣,歌颂大自然,歌颂爱情,以清新、优美、形式完整取胜。这种诗后来被称为“阿那克里翁体”。品达的诗主要赞美神和描写体育竞技,特别是赞颂奥林匹克运动的优胜者,风格庄重凝练,具有崇高美,对后来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抒情诗流传的同时,希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以动物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寓言,相传作者是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所以后来整理出来的这些寓言就被称为《伊索寓言》。作为来自社会底层的创作,《伊索寓言》主要表现底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情感,是对他们的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在艺术上,它善于运用拟人手法,把动物赋予人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著名的有《狼和小羊》《狐狸与葡萄》《农夫与蛇》《龟与兔赛跑》《乌鸦和狐狸》等。《伊索寓言》对后来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都产生过影响。

三是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初,是希腊奴隶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雅典是当时全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故历史上又称“雅典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学的大发展,古希腊文学进入了其辉煌的巅峰期。是时,古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而戏剧则尤为引人瞩目。

古希腊的散文并不是一种单独的文学样式,而是一些哲学、历史著作和演说词。著名历史学家有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著名的哲学家和演说家有苏格拉底等。

“古典时期”的文艺理论为后来欧洲的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最杰出的代表。柏拉图的主要文艺理论著作是《理想国》,其“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也即“模仿的模仿”,因而文艺是不真实的;而不真实的文艺作品会激发、滋养人性中低劣的东西,因而是有害的。另外,他强调文艺创作的源泉是灵感,其“灵感说”(或“迷狂说”)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乃至现代主义文学都有影响。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是《诗学》。作为柏拉图的弟子,他继承了柏拉图的模仿说,但他认为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而文艺也是真实的,由此,他又肯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他的理论与以后的现实主义文学有密切联系。

四是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是时,希腊被马其顿帝国征服,希腊文化也因此获得了向外广泛传播的契机。这一时期古希腊文学的成就不大,较有影响的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新喜剧的代表作家是米南德(约公元前342—公元前291),据说他写过百余部喜剧作品,但传世的只有《恨世者》和《萨摩斯女子》及一些残篇。他的剧作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结构紧凑,性格鲜明,语言接近口语。米南德对罗马喜剧家影响很大,并通过他们影响后世欧洲喜剧。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是忒奥克里托斯(约公元前310—公元前250),他擅长写乡情乡景,风格自然、质朴、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