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文艺复兴运动从14世纪初开始,持续到17世纪初才告结束。作为该时期主要文学思潮的人文主义文学,其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14世纪初至15世纪中叶为人文主义文学产生与发展的时期,主要成就在意大利和英国。此时的人文主义文学以肯定人的情感与欲望、追求个性解放、赞美人的自然本性为主要特征。15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上半叶,是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中期,主要成就在法国。此时的人文主义文学以表现人的自身力量,赞美人的理性和智慧为主要特征,塑造了一系列“巨人”式形象。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是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晚期,主要成就在西班牙和英国。此时的人文主义文学以表现人自身的矛盾,探讨灵与肉、理智与情感、自然律令与道德律令相统一为主要特征。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人文主义思想在但丁的作品中就初露端倪,继之出现的是桂冠诗人彼特拉克和小说家薄伽丘。

弗兰希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被誉为“第一个近代人”,很早就热心于研究古代典籍,提倡研究人文科学,与教会的神学相对抗。他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敏感多愁的天性使其诗歌创作对人的情感做出了细致入微、优美飘逸的描绘,这对此后西方诗歌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歌集》是献给诗人心目中的情人劳拉的,类似于但丁的《新生》。但是,彼特拉克对劳拉之爱已揭去了但丁对贝雅特里齐的那种神秘的、圣洁的面纱,是一种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础上的美的追求,一种灵与肉统一的爱,它既有别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有别于但丁式的爱,也有别于古希腊的肉欲享乐之爱。这是一种冲破了中世纪禁欲主义,追求世俗幸福的近代式的爱。《歌集》运用十四行诗体,且用意大利语来写,在继承普罗旺斯抒情诗和柔美新体诗的基础上,去其晦涩,贴近现实,善于用夸张的比喻表现处于单恋狂热中的男子的悲哀与绝望,感情描写细腻真实,风格清新自然。《歌集》展现了世俗生活的欢乐与痛苦,是中世纪以来第一部把爱情描绘得有血有肉的佳作。在这部作品的影响下,抒情诗成为一种抒发个人感情体验的重要文学形式,而十四行诗也成为诗坛上一种重要的诗体。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的创作将彼特拉克开创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薄伽丘也是一个热心研究古代典籍的人文主义者,而且是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学者。他写过十四行诗、长篇小说、叙事诗、史诗等。他的代表作《十日谈》(1348—1353)用故事中套故事的方法,叙述了一百个短篇故事。作品中大量有关通奸、仇杀、抢劫的故事,反映了文艺复兴早期传统道德信仰受到冲击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但主要是批判教会腐败的。小说以尖锐泼辣的笔法描绘出了一幅圣徒不圣、修士不修、神父昏庸、教会腐臭的真实图画,甚至罗马教皇也受到了抨击。在薄伽丘笔下,高尚的爱情和粗俗的情欲都被认为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因而都得到了肯定与提倡。这种情爱观显示了人之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当时构成了对禁欲主义的亵渎,是反抗教会的一种形式。但诸如将欺骗奸诈也作为智慧来肯定等错误导向表明:为反教会而极力肯定人欲,走向纵欲主义、利己主义低级庸俗的一端则势所难免。《十日谈》在有趣故事的叙述中,真实地描绘了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风俗。如果说彼特拉克《歌集》以其缠绵悱恻、温柔清新的风格表达当时人们情感自由、个性解放的欲望,那么,薄伽丘的《十日谈》则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明快泼辣、轻捷有力地抨击了宗教禁欲主义,描绘出了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那自由与混乱并存、高雅与粗鄙同在的现实生活和人的精神状态。小说采用“框架结构”,把众多故事串连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结构在以后的欧洲文学中得以继承与发展。《十日谈》不仅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而且开了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

文艺复兴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以阿里奥斯托(1474—1533)和塔索(1544—1595)为代表。前者以长篇传奇叙事诗《疯狂的奥尔兰多》(1516—1532)闻名,后者以长篇叙事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著称。

法国人文主义文学于15世纪末开始酝酿,16世纪迅速发展。是时,自然科学的进展,使人们开始用科学知识的武器向封建和教会传统发起攻击,文学中出现了新人的理想、巨人的形象。这也正是法国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文学的特点。

弗朗索瓦·拉伯雷(1495—1553)是法国具有民主倾向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巨人,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文化的高峰。其对哲学、神学、医学、法学、音乐、地质学、天文学、植物学、建筑学、考古学和文学等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精通医学,医术高超。其长篇小说《巨人传》(1532—1564)是用13种语言写成的。渊博的知识使他形成了一种与宗教观念相悖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不承认天下有绝对权威,只承认知识的权威;不为某些固定的教义所左右,而要求理性的裁决。拉伯雷怀着对科学与知识的坚定信念,傲视现实,顽强地与教会以及一切腐败愚昧的东西做斗争。

《巨人传》共分5部,前两部写巨人国王卡冈都亚和他的巨人儿子庞大固埃的出生、教育、游学和他们的文治武功;后三部写庞大固埃和他的朋友巴汝奇探讨婚姻问题,以及他们为寻找“神瓶”而游历各地的见闻。小说看似荒诞离奇,却蕴含了严肃深邃的主题。首先,小说以夸张的手法对教会进行了批判,赞美了知识巨人的力量。小说中的三代巨人,均体形巨大,智慧过人,能力超群。他们的能力与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得益于人文主义的教育,源于科学和知识,如把巴黎圣母院的大钟摘下来当作马铃铛的巨人卡冈都亚——学习经院哲学十余年,反而变得呆头呆脑,失魂落魄;而采用人文主义学习方法后,百艺精通,得到了全面发展。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神父、教士的愚蠢和宗教教义的无用,说明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威力远远大于神的力量。作者通过巨人的形象表达了借助科学知识站立起来的人的信心、力量与自傲感。如果说,薄伽丘对教会的嘲讽主要从道德的角度揭露僧侣们的道德败坏,因而这种嘲讽依然没有摆脱宗教道德的框架的话,那么,拉伯雷则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知识的角度,嘲讽了僧侣的愚昧无知。其次,小说无情地批判了封建国家的黑暗与罪恶,并描绘了希望中的理想世界。小说对庞大固埃和巴汝奇寻找神瓶过程中之所见所闻的描写,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罪恶。而在这些揭露性、批判性的描写中,小说始终以一个高于现实社会的理想社会——小说第一部卡冈都亚为约翰修士修建的“德廉美修道院”作为参照。在那里,人们遵循着“随心所欲,各行其是”(亦译“为所欲为”)的准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着;在那里,只有一条禁令必须遵守:不许伪善者、讼棍、守财奴进入院内。经由这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作者表达了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一切封建束缚获得发财致富的自由以及婚恋自由的愿望,其进步性和个人主义的局限性都十分明显。《巨人传》继承了法国中世纪讽刺诗《列那狐传奇》等民间文学的夸张、幽默、讽刺的传统,以粗俗的形式,表达严肃、崇高的思想主题,具有寓崇高与粗鄙之中的审美品格。《巨人传》在结构上虽显得拖沓、松散,但它是欧洲散文体长篇小说的开端。

以龙萨(1524—1585)为首的“七星诗社”是法国具有贵族倾向的人文主义作家。他们主张革新诗歌,创造民族文学,但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艺术上追求典雅的风格。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创建上。龙萨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他的主要成就是爱情诗,代表作是《给爱兰娜的十四行诗》(1574)。

蒙田(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作家,也是欧洲近代散文的创始人。他把读书的体会、旅游的见闻、日常生活的感想都记录下来,组成《随笔集》(1580—1595),共3卷107章。《随笔集》并不停留在前期人文主义文学高唱人的赞歌、颂扬“巨人”无穷力量的层面上,而是把视线转向了人自身的局限性,揭示人相对于宇宙的渺小、信仰失落时的丑恶以及人之孤独。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怀疑论思想,显示了文艺复兴后期思想家对人自身认识的深化。《随笔集》各章的篇幅长短不一,文章之间结构随意自然,内容广博丰富,是法国近代第一部散文集。

西班牙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结束了反摩尔人的斗争,国家走向统一,但强盛时间较短,16世纪中叶就开始衰落。因此,资本主义在西班牙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在这种条件下,西班牙的人文主义文学出现较晚,其成就主要是小说与戏剧。

16世纪中叶,西班牙文坛上流行着一种独特的小说——流浪汉小说。它的主人公大多是无业游民,作品通常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写他们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他们的消极反抗情绪。在题材上,它与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有相似之处,以描写城市下层人民生活为中心,并且从城市下层人民的视角观察与分析社会。它往往采取第一人称,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以人物流浪史的方式结构小说,用幽默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人的生活风貌。它较为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但主人公性格通常没有发展。流浪汉小说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它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是16世纪中期流传于西班牙的《小癞子》(作者不详)。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一个名叫拉撒路的穷孩子浪迹天涯的种种遭遇。他为了生存,不断去适应各种丑恶的环境,终于使自己从淳朴善良滑向狡诈无耻。作者对主人公的遭遇表示同情,对迫使主人公堕落的环境做了揭露与批判。

塞万提斯是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戏剧十分繁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洛卜·德·维加(1562—1635)是西班牙民族戏剧的代表,被称为“西班牙戏剧之父”。据载他创作的剧本多达1800部,流传下来的有462种,分为25卷,按内容可分为袍剑剧、宗教剧、牧歌剧、历史剧等。他的戏剧一类以爱情和家庭生活为题材,一类是社会政治剧,大致以爱国、护教、爱情和荣誉为主题,既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又有较浓的宗教色彩。代表作《羊泉村》(1619)写农民对领主的反抗斗争,揭露了封建主的暴虐,歌颂了农民为维护自由与权利所做的正义斗争,富有民主性与战斗性。维加的戏剧自成一派,奠定了西班牙戏剧的基础,对17、18世纪的欧洲戏剧产生过重要影响。

英国的人文主义文学代表着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顶峰。它从14世纪开始产生,至17世纪初期达到高峰,诗歌、散文、戏剧等均成就赫然。

诗人杰佛利·乔叟(1340—1400)是英国最早出现的人文主义作家,其创作深受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意大利作家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主题、体裁、风格、笔调具有多样性,所展示的人对生活的追求也具有复杂性。叙事诗《特罗勒斯与克丽西达》(1385)以希腊传说中特洛伊战争为背景,用闲逸的文笔展开描写,在许多诗节中心理内省和心理剖析占主导地位。作者对恋人们的同情,尤其是对克丽西达的同情贯穿全诗,表现了新兴市民阶级的爱情观和生活观。晚年所写的长诗《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是体现其最高成就的名作。长诗虽未完成,但已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诗中写30名朝圣者骑马从伦敦前往坎特伯雷城,朝拜殉教圣人托马斯·阿·贝克特的圣祠。在总序里,作者简明扼要地描写了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香客们的特征,然后借他们之口讲述了24个故事,其间以短小的戏剧性场面相串连。长诗肯定了世俗爱情,反对禁欲主义,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反封建倾向,也流露出市民阶级对纵欲的欣赏以及宗教劝善的容忍处世思想。长诗采用了薄伽丘《十日谈》的框架式结构,故事与故事之间衔接自然,人物性格鲜明,对话滑稽有趣。乔叟的诗才在当时受到普遍推崇,对后世影响甚大。

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圈地运动”造成农民纷纷破产。目睹新旧交替时代的惨象,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写下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乌托邦》(1516)。小说借一位回到英国的水手之口,揭露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丑恶现象,指出“圈地运动”中“羊吃人”的血腥事实,也描绘了“乌托邦”这个没有人剥削人现象的理想社会。

16世纪后半叶的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文学逐渐走向了繁荣。埃德蒙·斯宾塞(1552—1599)被认为是伊丽莎白时代的重要诗人,长诗《仙后》是他的代表作。该诗塑造了有道德、有教养的理想人物亚瑟王和格罗丽娜的形象,既有人文主义者对生活的热爱,也有柏拉图主义式的神秘思想,还带有清教徒的伦理宗教观念和强烈的爱国热情。长诗主要运用了中世纪寓言文学的手法,语言古奥。在诗歌形式上,《仙后》首创了9行诗节,前8行诗各为五音步,最后一行为六音步,押韵方式为ababbcbcc。这种格律诗在当时是一种革新,被称为“斯宾塞体”。弗兰西斯·培根(1516—1626)是散文家、哲学家和实验科学家,他的《随笔集》是继蒙田之后欧洲文坛上又一部散文杰作,论及的话题包括哲学、宗教、政治乃至处世、修身、养性之类,简洁凝练,言之有物。培根被公认为是英国随笔式散文或议论文体的创始人。

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戏剧。16世纪80年代,英国伦敦出现了许多剧院,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剧作家。他们大多受过大学教育,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具有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被称为“大学才子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学才子派”将英国戏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做了准备。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翰·李利(1554—1606)、罗伯特·格林(1558—1582)、托马斯·基德(1558—1594)和克里斯托弗·马洛(1564—1593)。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大,他是莎士比亚之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他的著名作品是三部悲剧《帖木儿》(1587)、《马耳他岛的犹太人》(1590)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92)。《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采用德国民间故事中关于魔术师浮士德把灵魂交给魔鬼的传说写成的,塑造了知识巨人浮士德博士的形象,肯定了知识可以征服自然、实现社会理想的伟大力量。莎士比亚在“大学才子派”所取得的戏剧成就的基础上,把英国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推向了高峰,成了欧洲人文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另一位重要戏剧家是本·琼森(1572—1637),他的成就主要是喜剧,其《炼金术》(1610)和《巴托罗缪市集》(1614)等社会讽刺喜剧,抨击贪婪、欺诈和拜金主义。

思考题:

1.何谓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得以形成的背景是怎样的?

2.何谓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与基督教有什么样的关系?

3.人文主义文学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4.人文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5.谈谈《十日谈》的进步性与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