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艺复兴的产生及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
13世纪末14世纪初,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文艺复兴运动的策源地意大利,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早在10世纪末,意大利已成为一个富庶的商业共和国;在14—15世纪,意大利的商人贵族不仅在欧洲工商业、银行业上居支配地位,而且在国内政治上也占据优势。与此同时,欧洲大陆的其他早期城市的工商业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通,世界市场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不仅要求冲破封建的经济关系,而且要求有一种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从而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使社会心理产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充满血污的。许多工商业者凭着自己的才智和冒险精神,一夜间摆脱贫困成为富翁。他们安享富贵、骄奢**逸,违背了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生活准则。人们目睹着这些本应下地狱的贪婪欺诈之徒并未受到上帝应有的惩罚,也不由自主地萌生了冒险、进取、致富、享乐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基督教的把财富视为罪恶的观念开始在人们心里产生动摇,中世纪长期被压抑的世俗欲望与自由思想被激活了。这意味着原始欲望意义上的“人”的觉醒,“人”与“神”的关系发生了矛盾。这种社会心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社会不断蔓延,成为文化价值体系转型、引发文艺复兴运动的又一社会原因。
特定的社会心理,激发了人们崇尚古代文化的热情。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现世主义文化,其文化内核是世俗人本意识,同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下晦暗、刻板的生活现实相比,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生活无疑充满了生命活力,充满了自由与美。因此,13、14世纪以后,意大利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就开始研究与学习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一些著名大学开设了研究拉丁语的修辞学。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最著名的文学家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在当时都不是以他们的诗歌或小说闻名,而是以精通古典文化而享誉全国的。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被土耳其攻陷,那里的大批学者携带着古希腊文明流入西欧,逃到意大利讲学。在此前后,人们又于罗马城的废墟中挖掘出许多古代雕像。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给中世纪后期的欧洲人打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如果说,工商业经济蓬勃发展条件下世俗化的现实生活使人的自我意识、原始欲望苏醒的话,那么,古希腊、罗马文化则使人们重新发现了人自己。具有强烈人本意识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投合了中世纪晚期欧洲人企求新文化的心理,这既刺激了人们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情,也催化了文艺复兴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古典文化中找到了可以与封建神学相对抗的武器。他们打起“回到古希腊”的旗号,声称要使古代文化“复兴”和“再生”,“文艺复兴”就由此而得名。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打着古典文化的旗号,创建一种以人为本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是借古典文化反封建、反教会,借亡灵以解放现实中的人。但不管怎么说,崇尚、研究古典文化,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文化动因。
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也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研究的热情,推动了各个科学技术领域的新进展。这些成就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财富,也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精神视野,改变了人们对人与世界的观念。他们既感受到了自然世界的无限广阔,也意识到了人自身能力的无限性。在经过了漫长的蒙昧主义时代后,人们似乎突然发现上帝就是人自己,随之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巨人意识”。这种“巨人意识”使人们获得了人的尊严,焕发了开拓、探索、进取的精神,也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巨人,出现了历史上的“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作为这个时期发生在欧洲的一种思想文化运动,由于它延续的时间很长,涉及了欧洲诸多国家,其名称和特点也略有不同,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德国人由于当时我们所遭遇的民族不幸而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1]虽然,“宗教改革”主要侧重于宗教和教会内部的改革,但其实质是宗教和教会的世俗化,也即人的精神世界的大解放。因此,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所说的“文艺复兴运动”也包含了“宗教改革”的基本精神。
总之,“人”的苏醒、“人”的发现是文艺复兴运动最本质的特征,文艺复兴运动中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称为“人文主义”,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强调以人为本,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思想进行大胆的冲击;抨击蒙昧主义,推崇理性知识,讴歌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巨人”式人物;否定禁欲主义,追求现世享乐,蔑视天国幸福,赞美爱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好感情;批判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渴望结束宗教纷争、地方割据,建立统一强盛的民族国家。人文主义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它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把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发展放在首位,体现了个人主义的思想本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起到了冲击封建枷锁、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人文主义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文学的指导思想,因而人们把这种新型的文学称为人文主义文学。当时,教会文学、以骑士文学为代表的封建贵族文学依然存在,民间文学与城市文学也在继续发展,然而,人文主义文学却以其磅礴的气势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人本意识,表现了自我意识觉醒后人的精神个体的无限多样性。文艺复兴中逐渐形成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不断地冲击着中世纪貌似神圣的东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性解放、思想活跃、精神自由、人的自然欲望宣泄妄为、进步与混乱并存的时代。这也正是当时的人文主义文学所屡屡描绘的生活图画。不少作家把人的自然本性作为抨击禁欲主义的武器,强调情欲的天然合理性,甚至将纵情享乐也作为爱情来描写,因而,通奸、凶杀、猥亵也成为这些作家醉心描绘的题材。这类作品表现的是苏醒后的人的自由与狂欢,如薄伽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但也有另外一些作家始终在寻找并书写着灵、肉统一的生活准则,讴歌深刻而纯洁的情感,努力把情欲置于理性的制约之下,展示一种优雅的骑士风度、圣母之爱和高贵的罗马精神。这类作品表现的是苏醒后的人的忧虑与困惑,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莎士比亚的悲剧等。这两种不同精神品格的作品构成了人文主义文学在人的主题描写上的多面性、复杂性,也显示了其无穷的艺术魅力。概括说来,人文主义文学既表现了以人为本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对以神为本的基督教文化的冲击,又表现了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在冲撞中的互补与融合。人文主义中人文精神的这两重属性,乃近代以来欧洲文学的基本精神内核。
人文主义作家倡导艺术模仿自然,把文学作为反映自然的“镜子”,遵循的是写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人的觉醒的时代,作家们不再仰视至高无上的上帝,不再向往天国的虚幻境界,而是注视现实中活生生的人,追寻生活的奥秘和人的灵魂的真实,揭示那由无数血肉丰盈、情欲迸发、自由奔放的个体生命所编织成的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现实人生。他们把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写实传统发扬光大,基本上摒弃了中世纪文学的梦幻式象征手法,即便有时运用中世纪民间文学和骑士文学中那些浪漫、幻想的艺术手法,也往往都剔除了其原有的晦涩、神秘成分。
人文主义文学在继承古代和中世纪各种文学体裁样式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诗歌、小说和戏剧的长足进步上。以抒发男女爱情为中心内容的十四行诗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并盛极一时,影响深远。以薄伽丘的《十日谈》为代表的框架式短篇小说,以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为代表的线状结构(或流浪汉式结构)的长篇小说,分别为欧洲近代小说的结构形式开了先河。莎士比亚的戏剧使欧洲的戏剧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此外,人文主义作家一般都采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创作,表现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