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世纪欧洲文学概况
欧洲中世纪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在中世纪初期的文化沙漠中,只有教会文学和部分经过僧侣选择、加工过的早期英雄史诗点缀着文坛。
按其内容的性质,中世纪欧洲文学可分为教会文学和世俗文学两大类。
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典型的),是在中世纪欧洲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方文学”,其主要作者乃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其创作意旨大都以《圣经》作为出发点和逻辑归宿,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或希腊文。教会文学的体裁繁多,有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等。教会文学大多取材于《圣经》,主要描写上帝万能、圣母奇迹、圣徒布道和信徒苦修等,以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为主。它把人的世俗生活说成是人类罪恶的根源,把那些殉道者、苦行僧树为典范。教会文学在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并把这些形式和手法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准,从而构成了对欧洲文学的一种新拓展。
世俗文学是指教会文学之外的其他文学,主要有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城市文学等。
中世纪初期的英雄史诗称为前期英雄史诗,主要有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冰岛人的《埃达》和《萨迦》、芬兰人的《卡列瓦拉》等。如同荷马史诗一样,这些作品是氏族社会末期各民族口头创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主人公是氏族部落的英雄,主要描写他们为氏族部落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所进行的斗争,表现出浓郁的集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后期英雄史诗与前期英雄史诗有所不同,一般是歌颂封建时代理想英雄人物的长篇作品,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1080?)、西班牙的《熙德之歌》(1140?)、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1200?)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1185—1187)。
法国的《罗兰之歌》取材于8世纪法兰克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的史实,大约在11世纪末编订。史诗叙述查理大帝率军在西班牙对阿拉伯人作战,迫使马西理王遣使求和。罗兰建议派主和的大臣甘尼仑身临险地去受降;甘尼仑因而怀恨在心,遂向马西理王献计诈降,让其乘法军班师之机袭击其后卫。后军的主将罗兰战死之后,查理大帝歼灭了全部敌军,并处决了叛徒甘尼仑。史诗通过对理想君主查理大帝和爱国英雄罗兰及其战友的歌颂,通过对叛徒甘尼仑和经常骚扰作乱的马西理等邪恶势力的鞭挞,反映了深受战乱和分裂之苦的法兰西人民渴望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的愿望。这部史诗洋溢着战斗的**,展示了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壮丽画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品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波澜起伏,场面宏伟开阔,叙述从容自如,气氛浪漫热烈,语言朴素自然,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世纪英雄史诗的艺术特点。
作为骑士制度的产物,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文学现象。产生于中世纪早期的骑士阶层属于封建主阶级的下层,后来在十字军东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地位大为提高,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逐渐催生出一种“忠君、护教、行侠”和效忠贵妇人的骑士精神,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骑士文学主要表现骑士阶层的思想与情感。由于骑士阶层属于封建主的下层,与下层民众有密切联系,加之骑士虽效忠教会却又不奉行禁欲主义,因此,骑士文学蕴含了较多的世俗成分和人民性,特别是其对男女情爱的渲染以及对现世享乐的肯定,构成了人性欲望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威胁与反叛,表现了一种具有近代色彩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意识。
法国是骑士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因此也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骑士文学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类,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
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于12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宫廷中,艺术上受到普罗旺斯民间诗歌的影响。民间诗歌一般都涉及爱情题材,但主要表现的是妇女对爱情和婚姻不幸的哀叹,而骑士抒情诗则主要讲骑士的“典雅爱情”,突出贵族和骑士的生活情趣。当时较流行的抒情诗种类有:写骑士在乡间百般追求牧羊女的牧歌,写骑士和贵妇人幽会至黎明后依依借别的破晓歌,以及情歌、夜歌等,其中以破晓歌最为有名。在艺术上,骑士抒情诗注重心理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诗律新颖多样,为后来德国的宫廷诗、意大利的十四行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抒情诗提供了重要的艺术养料。
以法国北方为中心的骑士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一般长数千行,多用传奇形式反映骑士征战冒险的故事,其题材源于古代系统、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庭系统,以描写凯尔特王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作品最典型,流传最广。骑士叙事诗一般没有历史事实作根据,全靠巧妙的艺术虚构。它往往围绕一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虚构出长篇故事,在人物外形、心理和生活细节方面都有细致的描写,从而在艺术上播下了后世长篇小说的种子。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它于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是一种以反映市民思想情感为主的世俗文学。城市文学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其内容多为揭露封建主以及僧侣的残暴、贪婪和愚蠢,赞美市民的机智和勇敢,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城市文学的主要形式有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寓言诗、抒情诗和城市戏剧等。在艺术上,城市文学主要运用讽刺手法,生动活泼,同时也吸收了教会文学象征、隐喻的手法。城市文学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和强烈的现实性与乐观精神,乃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崛起的前奏。
城市文学的代表作品是法国的讽刺叙事诗《列那狐传奇》,写的是动物世界的故事,但却赋予这些动物以人的社会属性。作品以兽喻人,以动物故事讽喻当时的社会现实。诗中每一种动物都影射社会的某个阶层。专横昏庸的狮子是国王的化身,贪婪凶狠的狼代表着豪门权贵,骆驼是教皇,笨驴是神甫,鸡、兔等小动物则代表平民百姓。列那狐是市民的代表,它精力充沛,巧言善辩,欺凌、残害弱小的动物,也欺骗、捉弄大动物,甚至敢于向狮王挑战,而且总能以其狡智战胜对方。主要情节是列那狐与伊桑格兰狼之间的斗争。它们之间互相伤害,但吃亏的总是伊桑格兰狼。列那狐是一个很复杂的形象,它的主要品质是机智或狡猾。作者对列那狐的狡猾半是同情、半是讥讽,半是赞赏、半是嘲笑,极富喜剧性的讽刺效果。这种对待“狡猾”的新态度,预兆了一个新阶级的诞生,即商业资产者的诞生。
在民间杂耍表演与宗教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戏剧,分为道德剧、愚人剧和笑剧三个类别,而尤以笑剧现实意义最强。最著名的笑剧《巴特兰律师》描写律师唆使牧童佯装羊叫胜诉布商,后又被羊倌用同样的办法赖掉诉讼费。作品赞扬计谋和诈术,主张靠才智取胜,体现了市民阶级的审美意识;充满戏谑和嘲弄,富有生活气息。
思考题:
1.中世纪欧洲文学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2.中世纪“英雄史诗”有哪些主要文本?
3.中世纪“骑士文学”有哪两种主要的样式?
4.中世纪“城市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5.试论宗教对中世纪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