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影奠基人
电影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明,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在致力电影发明的实验。迈出决定性一步的有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卢米埃尔兄弟成为电影之父,梅里爱则是早期电影大师。
一、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
法国人奥古斯特·卢米埃尔(Auguste Lumiere, 1862—1954)和路易·卢米埃尔(Louis Lumiere, 1864—1948)兄弟出生在法国的贝桑松,后来举家迁到里昂。法文“卢米埃尔”原文的含义是“光线”,显示了兄弟俩与电影的缘分。受父亲对摄影、美术探索的影响,两兄弟爱好摄影、美术,成为摄影师并开办照相器材工厂。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弟弟路易·卢米埃尔的贡献更大。
里昂:卢米埃尔博物馆
1982年卢米埃尔博物馆在法国里昂建立,博物馆所在街道的名字叫“首部电影街”。街道上的地铁站,叫卢米埃尔车站,车站出口处的圆弧形大影壁墙上,是卢米埃尔兄弟的巨幅照片。下面的花岗岩石壁上,镌刻着他们的生卒年。馆内陈列了有关卢米埃尔发明电影的资料,并有放映厅播放卢米埃尔电影。
1.三位一体的电影机
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摄影机是投射式的,从技术上确立了电影的群众参与性。它是电影的基本特性之一。摄影机由一个暗箱组成,内有使35毫米片孔胶片间歇运动的牵引机构和遮光器的转动机构。它集摄影、洗印、放映于一体,备有一个摄影镜头。画面静止时,遮光器开启,胶片曝光,遮光器关闭时,胶片向前运动,这样便得到了负片。然后取下镜头,将负片装在机器上,与另一条未曝光胶片贴在一起,在光源照射下运行,曝光后得到正片。
电影机还配有放映镜头,装上胶片后,使机器置于灯泡的照射下,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摄影机变为放映机。放映机依照缝纫机的“动—停—动—停”原理,制造了抓片的机械,影片通过片门时必须停顿一下,让影像落到银幕上。爱迪生的“电影视镜”是1/48秒的画格,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则是1/16秒的画格,更加接近于1/24秒画格的正常速度。它的重量轻,携带方便,便于拍摄户内外各种场景。
卢米埃尔与电影放映机模型
2.纪录电影先驱者
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50余部影片,每部影片只有一分钟,简短地记录日常生活,如《婴儿的早餐》《火车进站》》《铁匠》等。在他们旗下有一批摄影师专门拍电影,也做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的报道,如《尼古拉二世的加冕》《耶路撒冷教堂》。卢米埃尔电影具有纪录片特点,缺少故事性。卢米埃尔兄弟是纪录电影的先驱者。
1895年12月28日是世界电影的诞生日。这一天,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几部他们拍摄的短片,有《工厂的大门》《拆墙》《婴儿的早餐》和《火车进站》。第一次放映时地下室摆了36把座椅,门票每人1法郎,买票观看的观众有33人。
《工厂大门》是卢米埃尔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记录里昂工人下班涌出工厂大门的情景,共有35人出现在大门,具有朴素的魅力。《婴儿的早餐》则是拍摄卢米埃尔和妻子、婴儿一起在室外早餐的活动,背景真实。《水浇园丁》被认为是第一部用电影叙事的喜剧片,一个调皮的儿童踩住园丁的水管,将水喷了园丁一身。这部影片受到观众喜爱,以至于卢米埃尔不得不重新拍摄,使之更有情趣。
人们第一次看电影,当看到火车迎面驶来,所有观众一片惊恐,以为火车会从自己头上碾过。《火车进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电影诞生的标志性作品。
《火车进站》虽然只有一分钟,但它表现了电影的基本技巧。卢米埃尔的摄影机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影片中的火车由远而近,旅客时远时近,形成了景别的视觉变化,显示了场景的纵深度,包含了以后电影的长镜头元素。
当代电影导演使用卢米埃尔摄影机模拟拍摄《火车进站》(1995),清晰地显示了卢米埃尔固定摄影表现的景深和长镜头技巧。机位不动,景物动,成为逆向的摄影机移动技巧。
《火车进站》剧照
《水浇园丁》剧照
二、法国早期电影大师梅里爱
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 1861—1938),法国早期电影大师,艺术家。出生于巴黎,是著名的魔术师、木偶制造商和木偶戏专家,经营巴黎罗伯特-乌丹剧院。1895年梅里爱看了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试图购买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遭到拒绝后,从英国发明家手里购得改装的机器。从1896年开始他在自己的剧院放映自己生产的影片。
1.发现“停机再拍”奥秘
乔治·梅里爱
梅里爱对电影的一大贡献是发现了“停机再拍”的奥秘。1896年秋天,梅里爱在街上拍摄行驶的公共马车,因意外停机,当重新再拍时,是一辆灵车通过。电影放映时,马车变成了灵车。梅里爱受到启发,发现了“停机再拍”的奥秘和“停机再拍”的手法,导致蒙太奇手法的发明。梅里爱以此手法拍摄神话魔术影片,进行换头术和换人术。
1896年,梅里爱创立了明星影片公司,建立摄影棚,用玻璃做屋顶,以便借用自然光,成为以后使用摄影棚的先驱。同时他将戏剧方法引入电影。电影的制作有了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景别划分等。他创造了电影叙事的基本技法,淡入淡出、叠化、渐隐等。
梅里爱的影片内容主要是魔术片和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舞台剧。他对魔术片驾轻就熟,运用电影镜头发挥他玩魔术的强项,表演出神入化。比如《音乐狂》(1900)。
2.开创科幻电影传统
梅里爱的电影将科幻与魔术融合在一起,制造奇观效果,《太空旅行记》(1904)表现了这一特点。代表作《月球旅行记》(1902),根据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同名小说改编,一群天文学家到月球去旅行探险,遭遇了月亮人的囚禁,最后乘炮弹返回地球。片长8分钟。电影拍摄手法开创了科幻电影的先河,坐炮弹发射到月球探险,想象力丰富,为以后同类题材电影提供了素材。
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发明了“人为安排场景”的规则,他把影片分为30个场景,也就是为电影内容写了30条目录。内容如下:
1.天文俱乐部的科学大会
2.计划月球旅行,指定探险人员和随从,散会
3.工厂车间,建造旅行飞行器
4.铸造厂、烟囱林立,铸造巨型大炮
5.航天人员走进炮弹
6.装填大炮
7.巨型大炮、炮手大队走过。放炮!升旗礼
8.太空飞行,靠近月球
9.正巧射进月球的眼中!
10.炮弹飞入月球,从月球看地球出现
11.平原上的喷火口
12.梦景(大熊星、太阳、双子座、土星)
13.暴风雪
14.零下40度。从月球火山口下降
15.进入月球内部,巨型蘑菇山洞
16.与月球居民相遇。逃之夭夭
17.阶下囚!
18.月球王国,月球军队
19.逃跑
20.狂追
21.航天人员找到大炮弹,离开月球
22.垂直落进太空
23.溅落在公海上
24.大洋底
25.遇救,返回港湾
26.大宴会,凯旋仪仗队走过
27.旅月英雄加官授勋
28.水兵陆战队和消防队的行列
29.议会和委员竖立的纪念碑揭幕典礼
30.群众欢乐歌舞[2]
从目录可以看到,梅里爱已经摆脱卢米埃尔的纯粹记录的拍摄手法,注意将电影从记录引向叙事,安排人为的情节讲述电影故事。目录简单,已经有了电影空间转换的蒙太奇。
3.梅里爱的局限性
梅里爱的局限与他的魔术师职业有关,他发现了“停机再拍”,利用它来表现特技、变魔术,没有把它当作电影的表现手段。梅里爱限于舞台表演不能越雷池一步,用戏剧叙事代替电影叙事。他的摄影机镜头视角始终固定在“乐队指挥的视点”,从来没有移动过。看他的电影,如同从观众席正面看舞台剧。比如《月球旅行记》。
《月球旅行记》剧照
三、英国布莱顿学派
布莱顿学派(Brighton school)是早期英国电影的代表,因学派代表人物在海滨城市布莱顿工作而得名。
1.代表人物
乔治·阿尔培特·史密斯(George Albert Smith, 1864—1959)和詹姆斯·威廉逊(James Williamson, 1855—1933),长期户外工作,最初是海滨照相师,以后拍摄电影。
史密斯的影片在同一个场面交替运用远景、全景和特写镜头,直接转换场景。突破了梅里爱的固定视点,为格里菲斯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威廉逊的《火警》(1901)叙述救火的过程,出现了场景转换。美国导演鲍特模仿《火警》,将其改编为《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1902)。
威廉逊《火警》剧照
2.题材特点
布莱顿学派的题材具有现实主义倾向,表现生活片断,在底层人民生活中寻找题材,关注社会问题,突破了卢米埃尔表现上流社会生活与梅里爱表现梦幻生活的题材范围。注重拍摄外景,与学派代表户外摄影的影响有关。
四、小结
卢米埃尔和梅里爱都是电影诞生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创作特点代表了以后电影发展的两种倾向。卢米埃尔主要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具有写真性,成为纪录电影的先驱。梅里爱主要表现虚构的非现实世界,成为科幻电影的发明者和故事片的先驱,同时也是蒙太奇技巧的发明者。他创造了导演策划的电影表演,形成戏剧电影美学。布莱顿学派的电影反映社会题材,使电影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思考题
1.比较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电影的特点,他们对世界电影的贡献是什么?
2.电影发明的意义是什么?
3.电影诞生时期影片的特点是什么,与后来的电影有什么关系?
[1]新浪科技: http://tech.sina.com.cn/o/2002-06-30/123446. shtml。
[2]此为1903年“明星”影片目录,转引自[美]刘易斯·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刘宗锟等译, 30-31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