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影发明的主要来源
在文学、戏剧、建筑、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中,唯有电影有确切的发明时间。电影发明不是个人行为,也不是单纯的艺术创造。它是无数科学家、发明家、摄影家、艺术家共同努力、创造发明的结果,最终在19世纪末共同推出了一门令世人惊异的新艺术。电影发明的主要来源有照相术、幻灯和连环画。
一、快速摄影的来源:照相术
1.绘画的描绘
在人类的感官活动中,视觉的观看处于首要地位,人的活动70%以上都和视觉有关。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视觉实现的。人类文化活动的视觉观看从远古就已开始。古人通过壁画、岩画描绘出他们的生活瞬间,绘画是最早的视觉文化艺术。19世纪科学兴起,机器发明,绘画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视觉艺术活动。一批科学家、发明家希望用机器表现现实生活,留下真实的记忆,使照相机得以发明。摄影从绘画产生,并像绘画那样构图。
2.发明摄影术
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 1765—1833)在1826年拍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照片《窗外景色》。他的制作工艺是在白蜡板上敷上一层薄沥青,然后利用阳光和原始镜头,拍摄下窗外的景色,曝光时间长达8小时,再经过薰衣草油的冲洗,最终获得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照片。2002年美国盖蒂研究所的科学家杜森·斯图里克说:“如果你想一想照片的整个历史,还有胶片和电视的发展,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从这第一张照片开始的。这张照片是所有这些技术的老祖宗,是源头。也正因如此,它才那么令人激动。”[1]
法国人达盖尔改进前人的照相术,发明了银版照相法。这种照相术使用特殊的光性**,曝光时间在30分钟以上。以后照相术不断改进,照片主要用于报纸。
19世纪末期,摄影技术发生变革。1880年美国人伊斯曼发明柯达相机,建立柯达公司, 1925年柯达公司推出彩色摄影。德国人莱特发明使用胶片的莱卡相机。摄影艺术达到一个新水准。
尼埃普斯:《窗外景色》
摄影是静态的图像。科学家在发明照相机后,还想让静态的图像动起来,于是电影的发明应运而生。电影直接来源于19世纪兴起的照相术。电影摄影的原理与照相原理相同,照相是静态的单幅照片的摄影,电影是快速摄影,对拍摄对象连续摄影形成活动的影像。最初发明的电影是每秒16画格,现在是24画格。如果看电影胶片和数码胶卷,可以看到每一帧都是静态的图像照片。把静态照片连续摄影,促进了电影活动摄影机的发明。
3.视觉存留
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发现了“视觉存留”的原理。即外界物体映入视网膜时,会出现短暂的存留,当物体被移走之后,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还没有消失。物象存留的时间一般为0. 1—0. 4秒。视觉存留表明眼睛的功能可以将一系列独立的画面组合成为连续运动的视象。
格式塔心理学完善了视觉存留的观点,认为人的视知觉有一种心理补偿,将看到的不完整的图像补充为完整图像,产生心理认同。比如,舞动的火球会被看成一条火龙,转动的车轮会被看成圆盘。
视觉存留和心理认同对电影的活动影像产生了作用。欧洲出现了像走马灯一样的手摇幻灯机,形成早期动画。
1877年手摇幻灯机
电影的活动影像利用了人的视觉的存留现象和心理认同。在照相术发明后,英国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5年的时间进行试验,将20多架照相机排成一行,连续拍摄奔跑的马,并于1878年成功拍摄到马的奔跑影像。只是一个画格就是一架照相机的摄影,这是最初的活动影像。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以一架摄影机取代了慕布里奇用多架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
4.动画片的绘制
动画片主要绘制摄影对象的形体动作。一个跨步走路的动作从左脚抬脚、落下,到右脚抬脚,要画多幅静态的图画,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
动画片动体的动作先做绘画,然后通过动画摄影机逐格拍摄下来。故事片真人的活动是现场表演,摄影机录制出来。两者的电影摄影原理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摄影机的快速摄影完成。德国影片《罗拉快跑》(Run Lola, Run,导演:汤姆·提克威, 1998)拍摄了从动画罗拉到真人罗拉的奔跑动作。动画罗拉是电脑制作的一幅幅图画,线条清晰,色块鲜明。每个画面都是一幅图画作品。真人罗拉是摄影机的连续拍摄,跑的速度很快,因此分解动作的每幅画的清晰度都不高。两者奔跑动作的构图和拍摄原理是一样的。
《罗拉快跑》剧照:动画罗拉分解动作
《罗拉快跑》剧照:真人罗拉分解动作
世界各国动画人物的造型设计主要采用线条结构方法绘制形象,然后在线条内填色,颜色厚薄均匀,不能出线,不能漏缝。中国发明的水墨动画片与此不同,它借重中国水墨画的用墨方法,用墨色的浓淡虚实来表现对象,追求笔墨情趣和意境。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是《小蝌蚪找妈妈》(1960)。
从绘画、摄影到电影,这是人类视觉文化发展的三部曲。照相与电影具有血缘关系。法国卢米埃尔兄弟能够发明电影,与他们本人是照相师,经营生产照相器材的工厂有密切的联系。无独有偶, 1905年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导演任景丰也是一个照相师。他看了西洋影戏,就想拍中国的影戏,由此有了京剧片《定军山》。
二、放映电影的光源来源:幻灯
1.投射光源
幻灯指利用强光和透镜的装置,映射在白幕上的图画或文字。幻灯也指放映幻灯的装置幻灯机,主要由光源、透镜和机箱构成。幻灯在17世纪就已出现。幻灯解决了电影放映的光源问题,至今,电影放映还是通过幻灯的光源把电影的活动影像投射到银幕上。
意大利影片《天堂电影院》(Nuovo Cinema Paradiso,又名《星光伴我心》,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 1988)讲述意大利西西里岛一个小镇人民热爱电影和放映员多多成长的故事。影片很好地展示了过去老电影的放映方式,群众集体观看露天电影。电影被称为大众艺术,这个“大众”得益于放映电影的投射光源,投射光源解决了大众在银幕前集体观看一部电影的问题。
《天堂电影院》剧照:投射光源
2.电影视镜
投射光源并非是电影发明一开始就解决的。最早的活动放映机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完善的, 1891年他制作了“电影视镜”,外形是一个长方形立柜式箱子,里面有可以连续放映50英尺的胶片,外面有个2. 5毫米的透镜。这个“电影视镜”的特点是一次只能一个人透过放大镜看箱子里的活动影像,就像现在博物馆里设置的个人观看的小电影一样。在电影视镜放映点,用投递硬币的方式一次一人观看。
电影视镜也传到中国,称西洋镜、拉洋片。电影《骆驼祥子》(导演:凌子风, 1982)讲述了20世纪初期人力车夫的故事,影片中有斯琴高娃饰演的虎妞在市场看电影视镜。为吸引游人,旁边有人吆喝播放的内容。
《骆驼祥子》剧照:看西洋镜
电影视镜一次只能一人观看。据说,有人希望爱迪生改进电影视镜,能够让更多的人同时观看。爱迪生认为,只有每个好奇的顾客单独通过看片机来看电影,才有可能挣到更多的钱。因此,他拒绝以投影方式放映电影。短短几年,这个问题被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他们通过幻灯发明了电影的投射光源,成为电影光源的最终选择。
3.中国皮影戏
中国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通过灯光投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演出时由真人为人物配唱。电影《活着》(导演:张艺谋, 1994)里有葛优饰演的福贵为皮影戏配唱的表演,赢得满堂喝彩。
《活着》剧照:演出皮影戏
皮影戏的灯光和幻灯、电影光源的投射原理是一样的,因此当西方电影传入中国时,中国人称电影是“西洋影戏”。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美术电影的发展都起过先导作用。
中国皮影戏造型
三、画面构图和电影素材的来源:连环画
连环画指故事情节连续排列的多幅画,一般每幅画都有简要的文字说明。连环画将上一幅画的内容和下一幅画的内容相连接,和电影连续摄影的画面内容是一致的。因此也有将电影故事制作成电影连环画的图书。
1.连环画的画面构图
连环画属于造型艺术中的单色画或素描画,画面形式不同于单幅画和组画。连环画主要用单色线条的素描形式进行画面构图,有的直接是铜版画、木版画、漫画制作。如19世纪法国著名版画家、雕刻家和插图作家多雷为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1605、1615)绘制的插图画,就相当于是版画连环画。多雷全套《堂吉诃德》版画作品有120张全幅面的金属版画和259幅小的木刻版画。《堂吉诃德》艰辛的理想主义飘浮在多雷辉煌的梦幻风格中,在表面的怪诞、幽默之下,透露出本质的苍凉。多雷版画不仅影响了后世版画的创作,而且也影响了20世纪初的电影大师,格里菲斯、塞西尔·德米尔均从他的作品中拷贝壮观的场景。
2.电影分镜头构图
连环画构图包括结构、动态、明暗、线条、主体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形成的画面分割形式。为了突出主体形象,要合理处理主体与陪衬、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连环画的画面设计和画面连接为电影摄影构图和镜头画面构图提供了借鉴。日本著名电影大师黑泽明热爱绘画,他在导演电影时,习惯以绘画进行电影分镜头的构图,然后根据手绘分镜头拍戏。黑泽明手绘分镜头,由多幅图画构成,并画箭头连接,犹如分镜头连环画。
《来自黑泽明的信息》剧照:手绘分镜头
连环画与电影摄影不同的是,连环画的构图是静态的,突出的是空间。电影摄影的画面设计是运动的,不仅具有空间性,还有时间性。电影的运动性把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
3.电影素材来源
发明阶段的电影,只是杂耍一类的大众娱乐,没有编剧和严肃的内容,素材来自连环画。19世纪末,连环画属于通俗画、地摊画,非常流行,为大众读者提供休闲的阅读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战争、抢劫、犯罪等,为早期电影提供了素材来源。早期电影的追逐片,好莱坞的西部片,很多都受到连环画的影响。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电影、电视剧是根据漫画改编。例如台湾电视连续剧《流星花园》(2002)根据日本漫画《花样男子》改编,韩国电视连续剧《浪漫满屋》(2004)根据同名漫画改编,美国科幻片《超人》(1978)根据1938年同名漫画改编。
从漫画到影视
四、小结
照相术、幻灯和连环画是电影发明的三大来源。照相术的摄影原理促进了电影摄影机的发明,幻灯解决了大众观看电影的光源投射,连环画启发了电影的分镜头构图,故事内容为拍摄电影提供了素材。科学与艺术结合,电影在科技文化发展中崛起,体现了现代人对于形象思维的全新观念。
思考题
1.你对电影发明的了解有哪些?
2.电影发明的主要来源与电影的关系是什么?
3.皮影戏在电影发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4.比较绘画、摄影、电影镜头构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