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戈的重现
1903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始出现了双面黑胶唱片的录制工艺,这意味着录制系统在技术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之前只有单面录制。
探戈在中产阶级中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威雷斯·萨尔斯菲尔德俱乐部的广告来验证。这个聚集了阿根廷中产阶级的娱乐场所实现了音乐与舞蹈的多样化。到1905年时,不仅有波尔卡、华尔兹、浪漫舞曲、玛祖卡,还有探戈。探戈之父维罗尔多的探戈作品《玉米》于1903年在此发行。
这一年也意味着咖啡馆的迅速扩张。由于开设一家咖啡馆无须太多的成本,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咖啡馆蔓延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每个区域。有些咖啡馆还增加了台球桌或桥牌桌。在内地有些咖啡馆还开辟了一个投掷场,甚至还有斗鸡场。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城市化进程需要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粪池、自来水管和电线的安装,以及家庭垃圾的回收系统。市中心的部分家庭还安装了电话。20世纪初,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的范围从东西走向上看,其范围是从拉普拉河岸开始到巴拉那街,从南北走向上看,其范围是贝尔格拉诺区到威亚蒙特街。其余的市区里有大量的大杂院,这里平均每40人用一个淋浴头,35~40人用一个粪池。可见在这类建筑里已经人满为患了。在更偏远的市区的大杂院里,平均每间房子住着4~6人,而且有的地方还没有安装自来水管和粪池。由于这些地方距离市中心较远,房子的租金也比圣泰莫区、十一区或圣克里斯托巴尔区等市中心地段的租金要便宜35%~40%。
移民增加的压力再次出现了我们此前提到的现象,移民抵达阿根廷的速度比房屋建筑进程的速度要快得多。所以,面对持续不断的房屋需求,租金也在持续上涨,甚至涨到无法被接受的程度。与此同时,一些关于市政府配套的卫生或其他设备遭到破坏的投诉举报也不被受理。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抱怨、吵架、斗殴。直到1907年,租户们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罢工游行,最初仅仅在几个区域里游行,但游行很快扩散到全市各地。这场大规模的罢工游行最终在骑警和炮兵的镇压之下才得以化解,这场名为“扫帚的罢工”导致很多探戈创作者和音乐人被迫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偏远的郊区居住,因为他们只有在这些地方才能付得起租金。这样,在远离市中心的很多地方也重新出现了探戈音乐,在一些小酒馆、妓院和地下赌场成为探戈的重生地。
20世纪中期,欧洲移民社团组成了跨国联谊会,每个国家轮流定期举办聚会活动,包括唱歌、跳舞,分享来自各国家的美食。聚会上的乐队们演奏欧洲音乐和探戈音乐,移民们狂热地舞蹈。在这些聚会中,几乎没有社会等级之分。
1907年,对歌歌手们开始在一些固定场所上演小歌剧,他们有的是西班牙人,也有克里奥尔人,固定的小剧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内地都有。特别是一些小酒馆是对歌歌手们常去的地方,例如在委内瑞拉街和金迪诺街交汇处有家名为“娱乐”的酒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规模不大的小酒馆也是探戈歌手和演奏者们常去的地方,这里往往更容易带来丰厚的收入。
1909年,在接近百年国庆之际,阿根廷政府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时共有11.11万户住家,其中47500户属于大杂院或多人居住房,占普查住房总数的42.7%。居住人口中,房主只占普查人口总数的18.6%,其余的81.4%属于租户,没有房产。官方报告指出,当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全市死亡人数中,因肺结核和梅毒死亡的占总人数的25%,这一惊人的比例足以证明当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恶劣的生活条件下生活的人占有相当比例。
图2-9 探戈艺术家们的合影
[1] 由于黑人一些主要行为的特殊性,居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黑人统计情况如下:来自西非地区共有14个黑人组织,来自刚果的有7个,其他非洲地区的有7个。每个黑人组织再分成不同的小社团,根据非洲部落的特殊性,每个小社团都可以登记多个名字。根据1821年出台的相关管理条例,在1821年至1934年期间一个小社团登记的名字最多达11个。黑人举办的舞会一直是当局所担心的,所以当局会给黑人设置障碍,要求他们办理经营许可手续,甚至会查封舞会,如果违章严重,组织者可能遭遇牢狱之灾,或是从事一个月的公共劳作。——1812年《警察总局档案名录》,布宜诺斯艾利斯。
[2] 何塞·米歇尔·阿雷隆多将军(1832—1904),出生在乌拉圭,革命军人,参与过阿根廷内战和巴拉圭战争。1886年3月30日和31日在乌拉圭发起了反对时任总统马克西姆·桑托斯的“断斧革命”,但最终失败。
[3] 1880年时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有14家剧院,到阿根廷建国一百周年的1910年增加到23家,大部分剧院集中在市中心。有一小部分是在一些市区进行了城市化之后建立的。
[4] 内梅西奥·特雷霍(Nemesio Trejo,1862—1916),阿根廷对歌艺术先锋派人物,记者,剧作家。
[5] 加比诺·埃塞萨(Gabino Ezeiza,1858—1916),绰号:黑人埃塞萨,阿根廷著名对歌艺术家,诗人,乡村米隆加代表人物。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圣泰莫区,是非洲奴隶的后裔。19世纪80年代,他将米隆加引入对歌中,他认为米隆加的节奏源于非洲的坎东贝。
[6] 这里的戈比夫妇是旧时代著名的探戈作曲家阿尔弗雷多·戈比的父母亲。老戈比(1877—1938),歌唱家、吉他演奏家,探戈舞者和作曲家。
[7] 自动演奏钢琴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最初人们尝试在普通钢琴前增加一部可移动的“演奏器”(player),其外形类似一架小型簧风琴。一排65-88个“木手指”置于普通钢琴键盘上方,替代了钢琴家的双手。演奏器以打孔纸卷(打孔位置与钢琴谱相符)记谱,用脚踏风箱鼓风作为动力,通过纸卷缓缓转动,纸卷上的孔位与驱动机械连动相应的“木手指”击琴键奏出音乐。此后又有设计者将外附的演奏器直接安装于钢琴内部,还可控制速度、力度、踏板等。自动钢琴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曾广为流行,曾有过两年内生产达50万台的纪录;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无线电及电唱机的兴起,才逐渐被淘汰。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人称巴黎的“美丽年代”(La Belle Epoque)。当时,法国已从几次战争中恢复了元气,而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也使社会一派繁荣。1889年,巴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埃菲尔铁塔成为巴黎的象征。在那时,英国艳舞已在巴黎流行,无论是没落的旧贵族还是新兴的有产和有闲阶层,都耽于感官享乐。巴黎北部的蒙马特高地,那里灯红酒绿,舞袖翩翩,歌舞厅、咖啡馆、酒吧间、风尘女、登徒子、艺术家云集。讲究时尚的巴黎人,并不满足于英国艳舞,蒙马特的舞者开发了法国式艳舞,俗称“康康舞”(Cancan),以华丽而**的服饰、欢快而嘈杂的音乐,以及舞女的高踢腿动作,让世人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