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的公平性
实际上一些音乐种类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例如哈巴涅拉、坎东贝、安德鲁斯探戈和乡村音乐。除了其他的欧洲音乐之外,在文化渗透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短促间奏的和轻巧的舞蹈节奏。它清晰地继承了对歌简短和轻巧的唱词,同时也含有缓慢的旋律,给舞者提供了呼吸和思考的时间,再通过对歌回到快节奏中、这种音乐类型的发展是波折的,只接受一种声音,而不接受二重唱或合唱,从而催生了独唱形式。
图2-2 对歌歌手们抱着吉他边弹边唱
据说弗拉门戈中的瓜希拉影响了古巴的瓜希拉,后者是米隆加的起源。这两种瓜希拉记载在乐谱上时是八六拍的,但传入布宜诺斯艾利斯时,这里的吉他演奏者们并不识谱,而且也无法自如地弹奏吉他,于是就简单地弹奏成四二拍。如今在阿根廷有文献指出,在非洲的复杂节奏性音乐中:“坎东贝音乐中最熟悉的节奏经常会被延伸到四四拍,而将四三拍和四二拍并在一起。”关于舞蹈,探戈史学家奥尔蒂斯·奥德里戈曾指出:“在四二拍中有非常强烈的切分音。”从其他的资料来源中可以查阅到很多演奏者将非洲音乐演奏成四二拍。所以不用奇怪,为什么1850年之后产生的新音乐,在变化过程中随着鼓逐渐被取代,而产生了四二拍的节奏,并且成为当时正在孕育而生并且日渐被接受的新的大众音乐元素。这种节奏性对于这个时代无论是有无音乐文化知识的演奏者来说都是最合适的。
这种大众音乐初期的演奏者大多缺乏基本乐理知识,而只能靠声音的记忆去演奏,而那些很容易被记住的片段,也就是被认为演奏得最娴熟的部分,其节奏通常是四二拍。这样四二拍在探戈历史的变革中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甚至到最后形成了探戈的固有定律。
维森特·菲德尔·洛佩斯与其他探戈见证者们一致认为,有很多歌手按照这种节奏演唱。特别是在1860年至1870年期间,米隆加既可唱又可跳,而且受高乔史诗《马丁·费罗》部分章节的影响很大。洛佩斯曾撰文称,1860年之后,人们会经常跳米隆加舞,这种舞蹈粗犷,节奏性强。“米隆加”一词起源于非洲,本意是夸夸其谈的意思。在乌拉圭,米隆加也是对民间对歌手的称呼。
随着这种大众音乐的普及,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舞伴之间开始拥抱着跳舞。卡洛斯·维嘉称:“这种拥抱原自哈巴涅拉。”奥德里戈指出:“几乎没有任何一种非洲舞蹈,舞者在跳舞时是有接触或拥抱的。”另外有史料证实,这种新的舞蹈是在节奏加速的变化中形成的。经过20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舞蹈的舞步经过了多样化的发展,并且被黑人所接受。有多名探戈研究学者认为,米隆加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平民钟爱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