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礼物的烦恼
即便我像刘姥姥一样地热爱生活,可一年中也有个月份是不愿意过的,那就是——十二月。
不愿过的第一个原因是每到这时会倍感光阴似箭,眼看一年又虚度过去,不堪回首,然后就会把对时光飞逝的恐惧一股脑儿都压在这个月的头上了,那种惶恐迷茫的感觉和一月份新年伊始,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的踏实欣喜不可同日而语。
紧紧相邻的两个月份,只是名分不同,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名分太重要了!
不愿过十二月的第二个原因是这个月里有个圣诞节。
圣诞节本身并没有什么惹人烦的地方,就是美国人的一个节日而已,跟着过就是了。可什么叫入乡随俗?跟着过就得照人家的风俗来,美国人在节日里是要互送礼物的,而这件事绝非想象的那么容易简单。
不管亲疏远近,凡有关系的都要送。比如邮差给你家送了一年的信(尽管百分之八十以上为垃圾邮件),讲究一点的人家会准备个小礼物放到信箱里表达感激之情。
学校的老师、特长课的老师要给准备礼物,我家三个孩子,算算,总共将近二十个老师!校车司机更是切切不能忘的。还有家庭医生、牙医、女儿的矫牙师,如果再周到一点,学校传达室都要送个小卡片或小礼物,因为一年中总要早接孩子晚送孩子几次,要麻烦到人家。
亲朋好友,家人之间也要互送礼物。
亲友之间的礼物比送外人的还难,已不是花钱多少的问题,而是要处心积虑地送个对方喜欢的。可是隔层肚皮隔层山,即使是夫妻,有时还同床异梦呢,哪里就那么容易了解了对方的心思。
这时就觉得古人说的“人无癖不可与交”太有道理了。
有癖好之人顺着癖好送礼,比如他喜欢某个乐队,简单点送张CD,复杂点上网拍个带签名的,或是珍藏版,断不会错。
有个老外女友每年给外婆买的礼物都是奖券,老太太什么都不缺,就爱刮奖券,所以家人投其所好,皆大欢喜。
就怕这位什么爱好都没有,什么缺陷都看不到,还不缺钱,更不缺东西,方方正正,完人一个,那礼物才叫难买。
何况即使打探到对方需要的东西,还有颜色、式样、尺寸等分别。电视上常常见到有人撕开礼物后满脸的失望,还不得不挤出个笑容来谢谢送礼的人。
所以老外常常就送家人睡衣、袜子等这种反正能用上,不是最好的礼物,也不会是最差的用不上的东西。
这些都是我们小老百姓的烦恼,像那些有钱人,送老婆一张小卡片,可以用该卡到奔驰车行任意购车一辆,或是某航空公司头等舱一年内全球任意飞的机票,这样的礼物大概没人要特意“挤”出笑来感谢。
周末买完圣诞礼物到书店歇歇脚,惊见里面熙熙攘攘,一改往日的清静幽雅,付款的长龙从店头排到店尾,蔚为壮观,原来大家都在买书送人呢!想想,送书当礼物的确是个好主意,爱读书的人大抵不会因为多了本书而皱眉头。
只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大过节的送“书(输)”,不合适,尤其在当下如此敏感的时刻,闹危机呢。
还是我们中国老祖宗有智慧:过年派发红包,多么省力省心。
这里送“礼卡”也相当于给钱了,只不过买了哪个商店的礼卡只能固定在该商店消费。有一年,老公的老板送实验室每个职员二十美元的星巴克咖啡店的礼卡作为圣诞礼物,大家反正要到星巴克消费,相当于每人送了二十元钱。
和老外女友聊起来,她说,送礼卡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尤其对家人而言,因为这意味着你没有用心去为对方选择礼物,有点敷衍了事的意思。
以为找到了送礼捷径的我,听闻此言不禁仰天长叹,此路不通啊!
进化,美国人尚需要进化。
五千年后的圣诞节,美国人互送家人包装精美的睡衣袜子的习惯一定会被送红包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