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东欧的封建国家

第一节 拜占庭帝国

一、5、6世纪时的拜占庭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最终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自称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故称“东罗马帝国”,领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利比亚等富庶的地区,仍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的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我国古代史书称之为“大秦”“黎轩”和“拂菻”。

公元3世纪起,西罗马帝国发生经济危机、奴隶制陷入绝境,拜占庭帝国的经济依然繁荣。原来,拜占庭的奴隶制经济不像西罗马帝国那样发展,主要劳动者是隶农,奴隶劳动在生产中不占支配地位。一部分奴隶也分得一小块土地,可以独立经营,其地位接近于隶农。在埃及、叙利亚和巴尔干半岛还残留着一定数量的自由农民。凡此种种,缓和了奴隶制的危机。埃及、小亚细亚和色雷斯是帝国的谷仓,主要生产谷物、水果、亚麻、甘蔗和制造纸草用的芦苇,有些产品除供应本国需要外,还出口国外。拜占庭的城市和工商业十分繁荣。首都君士坦丁堡是最大的城市,有人口约80万,富甲欧洲。它的地理位置优越,扼黑海、地中海和东西方贸易的要冲,是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金桥”。东方的丝绸、香料和珠宝,北方斯拉夫人的毛皮、蜂蜡和琥珀,埃及的粮食、甘蔗和纸草,都在这里集散。君士坦丁堡的手工业以丝织、武器制造和生产金银餐具器皿著称,主要供统治阶级享受,且由国家垄断,私人不得经营。叙利亚的安条克和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也是著名的工商业中心。

农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繁荣,使拜占庭帝国有可靠的财政来源,能够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众多的军队,顶住日耳曼人和匈奴人的袭击以及国内人民起义的双重打击,暂时渡过难关、偏安东南,并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又继续存在了近千年之久。

二、查士丁尼恢复罗马帝国的尝试及其失败

527年,查士丁皇帝(518—527年在位)逝世,由其侄、早已参与机要的查士丁尼继位。查士丁尼(527—565年在位)是一位精力充沛、野心勃勃的皇帝,他在足智多谋的皇后提奥多拉的参与下,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局势动**的拜占庭帝国,并力图恢复和重建已经灭亡一半的罗马奴隶制帝国。

查士丁尼即位之初,首先成立以著名法学家特立波尼安为首的委员会,着手整理、编纂罗马法。委员会首先收集自哈德良(117—138年在位)起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删去重复和矛盾之处,于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10卷。533年,汇集历代罗马法学家的论文编成《法学汇纂》50卷。同年又编成《法理概要》(又称《法学阶梯》)4卷,作为学习罗马法的教材。最后,将534年以后查士丁尼颁布的法令汇集成册,称《新律》。上述4部书,统称《国法大全》(亦称《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和法学。查士丁尼编纂《国法大全》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为此法典鼓吹皇命受命于天,权力无限,第一次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而奴隶和隶农必须服从,否则严刑镇压。由于拜占庭的奴隶制度正在发生变化,使用奴隶劳动已不能获得厚利,《新律》有允许释放奴隶的规定,但强调隶农必须固着在土地上,以保证大地主有充足的劳动力。罗马法包括公法和私法两部分,但以私法(民法)最完备、影响最大,人们所说的罗马法往往专指私法。罗马法竭力维护私有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的最完备形式”[1]。罗马法对买卖、借贷、债务、契约、继承等涉及简单商品所有者的一切法律关系,均有明确规定,因而是“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法,但是它也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2]。从12世纪起,罗马法开始复兴。西欧各国的立法,除英国外,大多受到罗马法很深的影响。19世纪初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的。

532年初,首都君士坦丁堡爆发声势浩大的尼卡起义(“尼卡”为起义者口号,希腊语意思是“胜利”),反对政府的贪官污吏和横征暴敛。起义者焚烧官署,捣毁贵族邸宅,攻打监狱,袭击皇宫,要求罢免特立波尼安等为人民痛恨的权贵。查士丁尼无力对付起义者,准备弃城逃跑,经皇后提奥多拉力劝才留了下来。他施展阴谋,在起义者中制造分裂,并派大将贝利萨留领兵镇压,被杀害的群众达3万多人。

查士丁尼对外政策的目标是消灭西欧的日耳曼人诸王国,恢复古罗马奴隶制帝国。他上台不久曾与波斯开战,争夺黑海出口,但不甚得手。为了尽快结束对波斯的战争,查士丁尼决定不惜用重金收买,结果换得532年的和约。东方稳定以后,他立刻调动大军,全力向西方进攻。

534年,贝利萨留统率拜占庭军队万余人,趁汪达尔王国发生内讧之机,一举攻陷其首都迦太基。汪达尔王国灭亡,其领土纳入拜占庭的版图。贝利萨留回到首都,受到凯旋式的欢迎,被封为执政官。535年,贝利萨留带兵攻占西西里和那不勒斯,次年攻陷罗马,并于540年占领拉文那,迫使东哥特王投降。东哥特人在新王托提拉领导下坚持斗争,一度收复罗马城,并向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进军,使拜占庭人处于被动。552年,在一次决战中托提拉阵亡,东哥特遂亡。554年,查士丁尼趁西哥特王国内争之机,出兵占领伊比利亚半岛东南部。史学家普罗可比[3]随军转战各地,将所见所闻写成《战史》,讴歌查士丁尼和贝利萨留的“武功”。经过20年之久的努力,查士丁尼基本上占领原西罗马帝国的领土,并下令复辟已被推翻了的奴隶制度。

查士丁尼的倒行逆施非常不得人心,不可能持久。西方的奴隶制度早已死亡,绝不可能靠一纸敕令就能恢复。他死后不久,所占领的西方领土相继丢失。568年,伦巴德人攻入意大利北部,建立伦巴德王国。不久,拜占庭在伊比利亚半岛所占领土被西哥特人收复。与此同时,大批斯拉夫人渡过多瑙河进入巴尔干半岛,帝国仅能控制一些沿海地区和岛屿。在东方,拜占庭与波斯的战争连绵不断。6世纪和7世纪初,在埃及、叙利亚和巴尔干半岛爆发新的奴隶、隶农起义,有的还有自由农民参加。7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兴起,很快占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北非的大片土地,后来又占领意大利南部与西西里。庞大的拜占庭帝国实际上已经崩溃,沦为一个龟缩在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部分地区的小君主国。从7世纪起,拜占庭进入封建社会,最终于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