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古的朝鲜、日本和南亚次大陆
第一节 朝鲜
一、原始社会和古代国家
朝鲜位于亚洲的东部,由半岛和30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朝鲜西临黄海,东濒日本海,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北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和我国相邻,东北角与俄罗斯接壤。朝鲜半岛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峰峦秀丽,河流短小,号称“三千里锦绣江山”(半岛南北长2100朝鲜里,东西最宽达900朝鲜里)。朝鲜是我国的亲密邻邦,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兄弟般的深情厚谊。
朝鲜人从遥远的古代起就生活在朝鲜半岛上。最近几十年,在平壤市的黑隅里、砾浦区和德川郡先后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古人的化石。约四五千年前,朝鲜进入新石器时代。已发现的文化遗址遍布半岛南北各地,如在咸镜北道沿海,在大同江、汉江、洛东江流域,甚至在南方的海岛上都有发现。在平安南道温泉郡弓山里发现的文化遗址最为典型,称“弓山文化”。公元前5世纪左右,朝鲜进入青铜器时代。当时的朝鲜人用几块一人多高的宽大石板修建坟墓,所以又称“巨石文化”。进入青铜时代以后,朝鲜的原始社会渐渐解体,出现最初的国家。
大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在朝鲜北部形成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即濊人[1]所建立的古朝鲜。“古朝鲜”意思是“古代朝鲜”,以与后来的李氏朝鲜相区别。古朝鲜有“八条”法律,现在只知道其中的部分内容,即“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2]。大体上可以看出,古朝鲜已有奴隶买卖和奴隶制度,而且阶级矛盾尖锐,已经制定保护私有制和富人利益的法律。
公元前2世纪左右,在朝鲜半岛南部韩族居住的地方,形成“三韩”部落联盟。马韩在汉江下游,弁韩在洛东江下游,辰韩在庆州一带。三韩之中以马韩最大。马韩统一了整个三韩,中心地区在月支,即今忠清南道的稷山一带。我国古书称之为“辰国”,称其王为“辰王”,并有其人“知蚕桑,作缣布”等记载。[3]
我国秦汉之交,政局动**,北方居民不断向朝鲜半岛迁徙。公元前194年,移居朝鲜的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政权,自立为王,势力达到今平壤一带,史称“卫满朝鲜”。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发兵攻打朝鲜,灭卫氏政权,在朝鲜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和真番四郡。乐浪郡长期存在于原卫氏政权统治的中心地带,其他三郡不久被撤销或内迁。汉四郡的设立对朝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公元2世纪末(东汉末期),割据辽东的公孙氏又在乐浪南部设带方郡。公元4世纪初,乐浪和带方分别为高句丽和百济所占领。
二、封建制度的形成
从公元前后到677年新罗统一,百济、新罗与貊人在鸭绿江中游建立的高句丽形成鼎立之势。
传说公元前37年(西汉元帝建昭二年),高朱蒙带领一批贵族,在“土壤肥美,山河险固”之卒本(今我国辽宁省桓仁县)建都,国号高句丽。[4]公元1世纪,高句丽向南发展到清川江一带。公元209年(山上王十三年),高句丽迁都丸都(又名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广开土王(391—412年在位,又称“好太王”)时,国力臻于极盛。427年,长寿王(413—491年在位)迁首都于平壤,从此统治深入半岛。
公元前后,半岛南部的辰国解体,在其辖区内的百济和新罗逐渐强盛。传说公元前18年(西汉成帝鸿佳二年),高句丽王高朱蒙次子温祚带领一批人来到土地肥沃的汉江流域,定都汉城,国号百济。汉江流域原为马韩故地,百济建国的故事反映了貊人与韩人之间的密切关系。3世纪时,百济扩展到半岛西南部。4世纪初,又占领带方郡,与高句丽接壤,两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百济势力不敌,先将都城从汉城南迁至熊津(今忠清南道公州),后迁至泗沘(今忠清南道扶余),并一度改国号为南扶余。
新罗兴起较晚,2世纪时形成国家。[5]新罗起初实行贵族民主制,由朴、昔、金三姓贵族交互继承王位,其他贵族按不同的身份(“骨品”)担任高低不同的官职。国家大事须经国王和高级骨品的贵族参加的“和白”会议决定。当高句丽与百济争霸的时候,新罗乘机发展,扩张领土。到6世纪中叶,先后占领富庶的洛东江流域和汉江流域,收复日本在半岛南端的据点任那(562年),国势日强。智征王(500—514年在位)、法兴王(514—540年在位)和真兴王(540—576年在位)时期,实行中央集权,为后来的半岛统一奠定了基础。
新罗的强大和积极向外扩张,引起高句丽和百济的不安。642年年底,高句丽大将泉盖苏文乘军事检阅之机发动政变,拥立新王宝藏王,自称“莫离支”(相当于兵部尚书兼中书令),开始改变政策,联合百济,反对新罗。为了对付高句丽与百济结盟的严峻形势,新罗转而与中国的唐朝联合。660年,新罗和唐朝联军近20万人一举攻灭百济。668年,新罗乘高句丽内讧之机,联合唐军攻陷平壤,高句丽灭亡。唐在高句丽和百济故地设都督府,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由薛仁贵任都护,实行直接统治。670年,高句丽爆发反唐大起义,得到新罗的积极支持。到676年,新罗经过多次战斗,收复百济和高句丽部分地区。677年,唐朝安东都护府内迁辽东,新罗实际上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735年,唐与新罗划大同江为界,正式承认大同江以南属于新罗。
这个时期,朝鲜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公元前后,朝鲜人已知用铁,“国出铁,韩、濊、倭皆从取之。诸市买皆用铁,如中国用钱”[6]。经考古发掘,在鸭绿江和秃鲁江流域发现了当时的炼铁遗址、炼铁炉和铁制农具。这个时期,朝鲜农业发达,盛产稻米和五谷杂粮。朝鲜人很早就知道植桑养蚕,织造缣布。5世纪以后,兴修水利,推广牛耕,农业生产水平更是有了较大提高。6世纪时,我国史书记载朝鲜的“五谷杂果菜蔬及酒醴肴馔药品之属,多同于内地”[7]。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我国古书里这样记载着当时高句丽的剥削关系:“国中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余口,下户远担米粮鱼盐供给之。”[8]“大家”当然是统治阶级,而“下户”看来已不全是奴隶,主要是“无大仓库,家家自有小仓”的农奴。高句丽在征服东沃沮之后,对当地也是“使大加统责其租税,貊布、鱼、盐、海中食物,千里担负致之”[9]。史书《三国史记》中多有封赐“食邑”的记载。2世纪的高句丽将军答夫,3世纪的密友、纽由、高奴,都因战功获得食邑。6世纪时,金官国主归顺新罗,新罗国王即以其国土赐之为食邑。在统一半岛战争中屡立战功的新罗名将金庾信,被赐田500结、食邑500户。可见,三国时代的朝鲜社会封建关系已成长起来。[10]不过,奴隶制度的残余还长期存在。“生口”“奴婢”“客奴”等在朝鲜史书中仍屡见不鲜。6世纪初,新罗国王下令禁止以奴隶殉葬。562年,新罗大将斯多含平定加耶国,新罗王赐给他300战俘为奴隶,斯多含把他们“放为良人”[11],说明奴隶制度已经过时了。
人民担负着沉重的封建义务。他们除向国家交纳米谷和布绢丝麻外,还要承担修筑宫室、城墙、堤岸等劳役,往往15岁的男女就被征发。此外,丁壮还有服兵役的义务。《三国史记》中,有一则关于高句丽美川王乙弗(300—331年在位)早年贫困,为人佣作的记载。他避祸出奔,受雇于一家地主。地主令他白天砍柴,夜晚须去宅旁的草泽中驱赶鸣蛙,以保证地主能够安眠,“不许暂息,不胜艰苦”[12]。从这里可以看出广大农奴的艰苦处境。
三、农民起义和高丽王朝的建立
新罗统一过程中,国家掌握的土地急剧增加,而且在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新罗国王继续把大量土地连同奴婢赐给功臣和贵族,作为食邑。佛教寺院也得到大量赐田,有的达万顷。687年,神武王(681—692年在位)下令实行禄邑制,即国家把一定数量土地的收租权按不同的等级赐给文武官员,作为俸禄。722年,圣德王(702—737年在位)宣布实行丁田制,即国家把一定面积的土地授予15岁以上的男丁,其中口分田只限终身占有,不得买卖、转让,永业田可以传世;受田农民成为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国家依附农民,不得自由迁徙,必须向国家提供租(田租)、庸(徭役)、调(贡物)。丁田制的实行,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了国家的剥削,但对生产的发展还是起了积极作用。
新罗仿效唐朝实行中央集权制。景德王(742—765年在位)时,设立中央(府、部)和地方(郡、县、乡)各级行政机构,扩充和加强军事力量。至于重要地方,早在神文王时已设置5个小京,由中央直接派官治理。新罗的土地制度(禄邑制、丁田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在后来的高丽和李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新罗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开垦荒地和大规模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为宫廷、贵族和寺院服务的金银细工、丝绸纺织和铸造寺钟等手工业,发展很快。其他如制陶、皮革、漆器和武器制造等,也有发展。首都庆州是国内外贸易的中心,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日益扩大。
8世纪末,土地兼并盛行,地主的庄园日益扩大和增多。丧失土地的国家农民沦为官僚贵族和大地主的奴婢、家兵或依附农,处境日益恶化。禄邑制和丁田制无法实行。9世纪时,朝政腐败,贿赂公行,宫廷政变不断发生;地方的大贵族和官僚拥有私兵,抗拒中央,称霸一方。农民因灾荒不断、战争时起和负担加重而流离失所,只能“卖子孙自活”。早在9世纪初,已经爆发农民起义。到9世纪末,起义规模越来越大,终于形成全国性的起义**。
这次农民起义,以梁吉领导的北原(江原道原州)起义规模最大,控制了北方半壁江山。896年,西南海岸又爆发“赤裤军”(裤子上缝有赤色标记)起义,他们挥戈东征,直指首都庆州,到处打击封建势力。一些地方土豪和官僚贵族宣布归附农民军,乘机扩大自己势力。例如,王族出身的弓裔,先是归附梁吉领导的农民军,取得信任后于897年据铁原和松岳(开城)自立,接着击败梁吉,901年称王,904年立国号摩震,后改泰封。弓裔势力范围在包括平壤在内的高句丽故地,人称“后高句丽”。900年,土豪甄萱攻略半岛西南郡县,称“后百济王”,形成后百济国。新罗仅保有东南一带地方,与后高句丽、后百济一度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918年,后高句丽部将王建杀死弓裔称王,定都开京(开城),改国号“高丽”,是为高丽太祖(918—943年在位)。935年,新罗王室投降。936年,王建趁后百济发生内讧之机,灭掉后百济,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四、田柴科制度和高丽的强盛
高丽王朝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诞生,立国后比较注意改革田制,取民有度并发展生产。在统一过程中,国家已控制全国绝大部分土地和山林,竭力加强对全部土地的控制权,并且着手改革土地制度和贡赋制度。
940年(太祖二十三年),定“役分田”,按“功劳大小”分配给参加统一战争的文武官员。976年(景宗元年),下令实行田柴科制度,国家将全部土地和山林登记造册,然后按“品”(等级)授给文武百官、府兵、“闲人”(土豪),共79品。最高第1品,得田(耕地)、柴(樵采地)各110结(33步见方为1结田),最低第79品得田21结、柴10结。998年(穆宗元年),改授田等级为18科。第1科得田100结、柴70结,第18科得田20结,不及此限者皆给田17结。1077年(文宗三十年),再次改定,减少樵采地。受田者享有征收地租的权利,但只限终生,不能世袭,身殁归公。977年,又授开国功臣和归顺的地方豪强以勋田,自50结至20结有差。还有公廨田柴,授给庄院、宫院、百司、州县和馆驿等,984年开始实行。[13]1050年(文宗三年),改定勋田数量。勋田又称“功荫田”,可以世袭。
高丽政府规定,年满20岁的良人农民有服兵役的义务,授给府兵田15结,60岁退役时还田。如有子孙亲戚,可以承袭田丁;无者籍监门卫,70岁以后给口分田,收回其他田地。这种良人农民必须缴纳田税(992年规定“四分取一”)、贡赋和服徭役。他们三四家组成连环保,负责承担正丁(直接参军)的费用。正如徐兢所说:“有警,则执兵赴敌;任事,则执役赴劳;事已,则复归田亩。”[14]
田柴科制度主要授予文武百官、地方豪强以征收地租的权利,国家则一直牢牢掌握对土地的支配权,并制定相应的维持官员薪俸、行政开支和保证兵源供给的制度,从而限制了新罗末年以来日益发展的地方割据势力,为中央权力的加强创造了前提。田柴科制度将良人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休养生息和发展生产。然而,贱民和奴婢无权授田,因而没有触动朝鲜社会长期存在的奴隶制残余。贱民的身份比良人低,稍高于奴婢,他们大多是官营手工业的工匠,居住地区称“所”或“部曲”。奴婢有公私两种,分属于官府和“两班”贵族(东班为文官,西班为武官,又称东西两班贵族)。奴婢的地位最低,主人可以随意买卖。986年,国家重新规定奴婢的价格:年15~60岁的奴值布百匹,年15~50岁的婢值布百二十匹。
高丽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和御史台(司法、检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道以下设府、郡、县等。军事方面,中央设二军六卫,约5万人;地方军约10万人,由节度使统制;15万常备军,是高丽王朝中央集权的重要支柱。高丽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在朝鲜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从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高丽军民英勇奋战,先后三次(993年、1010年、1018年)击退契丹数十万大军的入侵,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在这个斗争中,涌现了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姜邯赞。
从击退契丹入侵到12世纪初,是高丽王朝的盛世,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说:那里多深山大谷,少平地,“故治田多于山间,因其高下,耕垦甚力,远望如梯蹬然”;还说出产黄粱、二麦、黍、粟和大米,米粒特大而味甘。[15]到文宗时(1047—1083年在位),“大仓之粟红腐相因,家给人足,富庶之治于斯为盛”[16]。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大,但也反映农业生产确有发展。高丽的手工业,特别是官营手工业比较发达,徐兢也说:“高丽工技至巧,其绝艺悉归于公。”[17]1040年,政府下令统一度量衡。1097年,设官铸钱,陆续制造海东通宝、东国通宝和三韩通宝等钱币,但流通时间不长。民间小额贸易常用米、布和碎银为媒介。对宋朝和日本有经常性贸易往来,有时一次有数十或数百商人渡黄海去宋朝贸易。高丽的人参、狼毫笔、纸和墨颇受宋人好评。首都开城住有数百名中国人。11世纪时,阿拉伯商人也多次来高丽进行贸易。
五、人民起义和反抗蒙古侵略的斗争
12世纪初以降,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田柴科制度无法继续实行。本来已拥有私田(功荫田柴)的王室、功臣和贵族,仍千方百计地扩大私田和加强对农民的榨取,于是国家掌握的公田和收入越来越少,许多原属国家的良人农民沦为大地主的私民(佃农)或奴婢。结果,“良民尽入于巨室,田柴之科废而为私田。权有力者田连阡陌,标以山川,征租一岁或至再三……”[18]12世纪末,有材料记载:“在位者贪鄙,夺公私田兼有之,一家膏沃,弥州跨郡,使邦赋削而军士缺。”[19]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不断发生争夺政权的激烈斗争,使中央权力衰落,出现武臣专权局面。1126年,拥有食邑数千户的权臣、外戚李资谦发兵包围和火烧王宫,一度夺得政权。1135年,西京(平壤)两班奉僧人妙清为首,建“大为国”。毅宗(1147—1170年在位)大兴土木,广征搜刮,到处游逛,彻夜饮宴,不理朝政。武臣头目郑仲夫、李义方等乘机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废黜毅宗并将他放逐于巨济岛。1196年,将军崔忠献兄弟举行政变,夺得中央政权。他们在家里私设“都房”,发号施令,实际成了政府。崔忠献及其子孙先后废立四代国王,实际统治高丽60余年(1196—1258年)。
广大人民群众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了。从12世纪中期起到13世纪初,终于爆发高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国农民大起义。
1176年1月,忠清南道公州鸣鹤所农民,在亡伊、亡所伊领导下,攻占公州,揭开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亡伊自称“山行兵马使”,意思是老百姓的指挥官。“所”是贱民居住的地方,说明贱民是这次起义的主力。公州辖四郡八县。农民军占领公州,是对政府的沉重打击。2月,农民军打败政府派来进行镇压的3000精兵,声势大振。与此同时,全罗道、庆尚道也发生农民起义。面对南方声势浩大的起义,政府于6月宣布升鸣鹤所为“忠顺县”。这一招是想把贱民集体变为良民,以诱骗起义者对政府“忠顺”。然而,农民军没有上当,继续战斗。到1177年4月,农民军先后攻占骊州、镇川、牙州等地,控制了忠清南北道和京畿道南部,直接威胁首都开京。农民军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觉悟和发扬革命精神。亡伊等大义凛然地揭露开京朝廷说:“既升我乡为县,又置守以安抚,旋复发兵来讨,收系我父母,其意安在?宁死于锋刃下,终不为降虏,必至王京然后已。”[20]7月,政府以谈判为名,背信弃义地诱捕亡伊、亡所伊,投入监狱,起义军渐渐瓦解。
从1177年5月到第二年10月,有四支农民军活跃于平安南北道和慈江道一带,一度到达黄海北道和咸镜南道部分地区,总称为西北农民军。1177年5月,农民军攻占西京(平壤),击退政府军进攻。9月,农民军主动撤往妙香山建立根据地,编为前、中、后三军,各设“行首”(指挥员)和“指谕”(参谋),在清川江和大宁江流域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政府哀叹:“贼依阻山林,无定居,诸郡人又多为贼耳目,军中动静辄先知之。战始交,辄败北,士卒气沮,逗留不进。”[21]政府三易主帅,围攻达一年多。后来,有些农民军领袖被收买,再加上粮食困难,西北农民军失败。
1193年2月,孝心和金沙弥分别领导庆尚南北道农民举行起义。政府派将军带兵讨伐,屡遭挫败。次年2月,敌人诱骗金沙弥并加以杀害。4月,农民军在密城与敌人决战,不幸失利,被俘被害者7000余人。年底,孝心被捕,起义失败。
1198年,开城的私奴万积等6人,经常在城北松岳山集会,提出“将相宁有种乎?时来则可为也”。他们联络许多公私奴婢,密谋起义,计划杀死崔忠献等统治者,“焚贱籍,使三韩无贱人”[22]。后因叛徒告密事泄,万积等百余名志士被投入江中。1199年2月,江原道爆发农民大起义,并和庆州的起义军联合,活跃在东南沿海一带。1202年,庆州驻军举行起义,并联合西南方云门山的起义军,组成三军,称“正国兵马”,攻陷永州,声势很大。1204年前后,惨遭镇压。
上述农民起义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但规模大,波及地区广,斗争时间长,并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觉悟和改进斗争艺术,英勇顽强,沉重地打击了高丽统治阶级。许多贱民、奴隶参加农民起义,他们斗争坚决,许多人成为起义的领袖。农民、贱民和奴隶的英勇斗争,很大程度上摧毁了高丽社会残存的奴隶制残余,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3世纪初,蒙古兴起。1231年8月,蒙古借口使节被杀,派大军渡鸭绿江侵入朝鲜。兵锋所至,庐舍为墟,杀掠人民,不可胜计。当时,府兵制已破坏,国家无可用之兵,若有急需则临时募兵,称“别武班”,后称“别抄军”。许多地方的农民、奴婢自发组织起来,请缨杀敌。龟城军民坚守城池4个月,击退蒙古军的6次进攻。但是,高丽的实际统治者崔瑀却向敌人乞和,然后迁都江华岛。1258年,崔氏政权被推翻,“复政于王”,但王室也害怕人民,准备投降蒙古,从江华岛还都开京。守备江华岛的三别抄军(左别抄、右别抄和神义军),抵制王室的投降活动,毅然举行起义。起义军主力南下珍岛,继续抗敌,受到各地人民的热情支持。史书记载:“三别抄反,据珍岛,势甚炽,州郡望风迎降,或往珍岛谒见。”[23]高丽王室无耻地联合蒙古军镇压,起义军转战济州岛。1273年4月,济州岛陷落,历时三年的三别抄义军英勇抗战最终失败。
1280年,蒙古在朝鲜设征东行省,派“达鲁花赤”(理民官)监督国政。然而,高丽人民反抗蒙古侵略的斗争一直未断。1368年,中国农民起义推翻元朝,有力地支援了高丽摆脱蒙古统治的斗争。高丽国王辛禑却继续勾结元朝残余势力,公然派兵进攻中国辽东。1388年,宰相崔莹率领的军队抵达鸭绿江中的威化岛,大将李成桂发动兵变,班师回京,废辛禑,夺取政权。1392年,李成桂废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并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开始了朝鲜史上著名的李朝(1392—1910年)。
六、李朝前期封建社会的发展
高丽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宗庙、学校、仓库、寺社、禄转、军须田及国人世业田民,豪强之家夺占几尽”[24],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跨州包郡,山川为标”的大农庄。而兼并之家,收租之徒,“自秋至夏,成群横行,纵暴侵掠,倍于盗贼”[25],许多良人农民又沦为大农庄主的奴婢。李成桂兵变上台以后,积极着手田制改革。政变当年,李成桂立即宣布将佛寺的300多处土地收归国有,没收国家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所有私田文契。1390年,焚公私田籍于市街,大火数日不灭。1391年,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共79万多结(包括耕地和荒地),并宣布实行科田法。国家规定,京畿一带土地按科(等级)授给在京任职的官员,故称“科田”。第1科得田150结,依次递减,至第18科得田10结。京畿以外的地方置军田,以养军士。地方官吏和“闲良”,不论资品高下,随其本田多少,各给军田10结或5结。从“凡受田者身死后,其妻有子息守信者,全科传受;无子息守信者,减半传受”[26]看,科田和军田都允许程度不同的世袭。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孙相传。公私奴婢、工商、卖卜、娼妓、僧尼等,不许受田。凡公私田租,水田1结糙米30斗,旱田1结杂谷30斗。除陵寝、仓库、官司、公廨、功臣田外,有田者皆纳土地税,水田1结白米2斗,旱田1结黄豆2斗。科田、军田、功臣田都是私田,其余土地为公田;公私田的比例无资料可查,无疑公田占绝大多数。军田和科田须向国家纳土地税,所以又是不完全的私田。重要的是国家规定公私田租的数额,“此外有横敛者,以赃论”[27]。科田法的实施有积极意义,它限制了大农庄主的横征暴敛,有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也多少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李朝除加强对土地的支配权外,还竭力把生产者束缚在土地上。1413年9月,实行号牌法。国家规定10岁以上70岁以下的男子均按身份佩戴一种号牌,上书姓名、住址、面色、身长、有无胡须等,在发牌时进行户口登记。如有不戴或伪造、遗失、借用者,要受处罚。两班贵族的号牌用象牙或鹿角制成,平民的则用杂木。[28]1407年起,实行邻保制,以连环保的方式加强统治和保证对国家的负担得以实现。李朝实行奴婢辨正,把高丽末期沦为奴婢的人改为良民,把寺院的私奴婢改为国家控制的公奴婢,使国家能够掌握更多的劳动力和兵源。
李朝废除高丽的私兵制,实行统一的府兵制(1400年),集兵权于中央。为统一法制,1469年编成《经国大典》6卷。大典详细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刑律和教育等方面的制度,一直适用到李朝末年。
对外方面,1419年李朝远征对马岛,彻底制止了倭寇的骚扰。15世纪中期,对北方女真的斗争取得胜利,确立鸭绿江和图们江为天然国界。李朝对明朝实行友好政策,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比较密切。
李朝初期,经济上有很大进步。高丽末年,全国有耕地和荒地79万多结,1430年左右增加到170多万结,翻了一番,同时也是李朝土地面积最多的时期。轮作制代替了休耕制。水稻的品种增加,插秧渐渐取代直播。棉花种植从中国传入,并逐渐推广。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政府发行朝鲜通宝金属货币和纸币。
科田法推行一段时间以后,渐渐废弛。起初,科田仅限京畿,后来由于赐给功臣贵族的功臣田和别赐田不断增加,京畿的土地不够,逐渐扩大到外地,特别是土地肥沃的忠清、全罗和庆尚各道。1404年起,土地买卖合法了。[29]贵族和官僚纷纷利用特权兼并土地。于是,又出现公田、公民减少,私田、私民增多的现象。中央的经济、政治实力削弱。1467年,李朝实行职田制,将一定数量土地的收租权分给现任官吏,但兼并之风仍然不能制止,对农民的榨取有增无减。农民往往逃往海岛深山,或者掀起新的武装起义。1467年,咸镜道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要求取消号牌法、减轻捐税和惩治贪官污吏。此后百余年,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
15世纪末,李朝政治腐败,党争不绝。在朝的功臣勋旧官僚集团称“勋旧派”,在书院接受儒家教育的两班子弟和靠科举入仕的新官僚称“士林两班”或“士林派”。两派相互斗争不已。成宗(1469—1494年在位)不满勋旧派的飞扬跋扈,利用士林派加以遏制。士林派势力膨胀。1498年,继位的燕山君(1495—1505年在位)转而依靠勋旧派清洗士林派,史称“戊午士祸”,是为党争之始。此后数百年间,党争不绝,两派又各自分裂成不同的小派,彼此诛戮,国家和人民深受其害。
七、朝中人民抗击日本封建主侵略的斗争
16世纪末,正当朝鲜党争不已的时候,日本却通过兼并战争结束长期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积极准备对朝鲜和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战争前夕,他在给朝鲜国王李昖(宣祖)的信里,公然叫嚣要“不屑国家之隔,山海之远,一超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者”[30]。侵略野心,昭然若揭。
1592年4月(宣祖二十五年,岁在壬辰),日军近20万人在釜山登陆,接着**,连陷三京(汉城、开城、平壤),并分兵直趋东北部的咸镜北道。许多地方官员不战而逃,朝鲜国王仓皇北走义州。侵略者的“锋焰所被,千里萧然。百姓不得耕种,饿死殆尽”[31]。在此危急关头,朝鲜人民纷纷组织义兵,奋勇抵抗。他们在釜山和东莱一带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民族英雄、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1545—1598年),忧国忧民,决心以死报国,尽扫妖氛,一雪国耻。正当日军在朝鲜半岛上横行之时,他率领水军在南海一带接连取胜,挫败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和侵略计划。朝鲜人民创造的龟船,在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龟船长11丈,宽丈余,穹窿如龟;船身覆铁壳,装锥刀,敌人无法接近,也难以焚烧;船首有龙头,能喷吐烟雾迷惑敌人;船身四周有72个炮眼,可从各个角度射击;船内能载较多的粮食和饮水,便于长时间航行。龟船是铁甲舰的前身,是当时优秀的战舰。5月初,就在汉城陷落后几天,李舜臣率领舰队向庆尚道沿海出击,在巨济岛附近的玉浦、巨浦和赤珍浦击沉敌舰40多只,自己无一损失,大大鼓舞了朝鲜军民的士气和抗敌的决心。从5月底到7月中旬,李舜臣率领水师在唐浦、唐项浦和闲山岛一带痛击敌人,特别是闲山岛之战,击沉敌舰59艘,毙敌数百,不仅取得海上主动权,而且挫败了敌人的水陆并进计划,使之不敢从平壤北犯,为明朝援军的到来赢得了时间。9月,李舜臣会同友军袭击釜山,又毁敌舰百余,毙伤无数。朝鲜政府封李舜臣为资宪大夫和全罗、庆尚、忠清各道水军首任统制使(仍兼全罗道左水使),设大本营于闲山岛。
1592年12月,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明朝派大将李如松率领4万军队援朝,受到朝鲜人民的欢迎。次年1月,朝、明联军经过激烈战斗后收复平壤;4月19日,光复汉城,将侵略者赶到釜山沿海一带。日本遭受沉重打击后,提议和谈,妄图争取时间卷土重来。由于日方坚持无理要求,迁延三年之久的和谈以破裂告终。
1597年2月,丰臣秀吉派遣14万日军再次侵略朝鲜,水陆并进,但把重点放在海上。当时,由于党争,李舜臣被解职,统制水师的是昏庸无能的元钧。7月,固城海面一战,元钧失败被杀,大本营闲山岛落入敌手。8月,朝鲜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重新起用李舜臣,但朝鲜水师仅剩12艘战船和120余名战士。李舜臣和水师将士发扬高度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誓死杀敌。他们充分利用珍岛东南鸣梁海峡(涨潮时有巨响如鸣)的有利地形,暗设两道铁索,使敌舰能进不能出(退潮),以巧制胜,竟以12艘战船和120余名士兵击毁敌舰300多艘,歼敌4000余人,创造了海军战史上以少胜多的杰出范例。
1598年7月,明朝政府派陈瞵和邓子龙率水军援朝,与李舜臣将军的水师并肩战斗。8月,丰臣秀吉病死,遗嘱吩咐从朝鲜撤军。与此同时,朝明联军在陆上进击日军在南方沿海的重要据点蔚山、泗州和顺天,敌军不支企图从海上逃走。11月18日,朝明联合舰队驶往露梁海面(南海郡西北)迎敌,击沉敌舰300多艘,歼敌万余,给侵略者以毁灭性打击。在这次海战中,李舜臣击毙日军大将,打退包围明军统帅陈瞵的敌舰。明军70岁老将邓子龙坐的船不慎起火,李舜臣驶舟来救,左胸中弹。他把战旗交给侄儿代施号令,嘱咐不许声张。名将李舜臣和邓子龙都在这次海战中壮烈牺牲,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战斗友谊的颂歌。壬辰卫国战争终于以朝鲜人民的最后胜利结束。
日本的侵略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口大量减少。战后,全国耕地面积仅等于战前全罗道的耕地,受害最深的庆尚道仅为战前的1/6。直到17世纪初,战争创伤才逐渐恢复,但又遭到女真贵族的侵略。1627年和1636年,后金(清)两次入侵朝鲜。1637年1月,朝鲜被迫降清。
八、朝鲜文化
中朝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自古就有密切的友好往来。我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4世纪时,高句丽设太学,学习汉文和儒家经典。682年,新罗统一后不久,在首都庆州设国学,由博士助教讲授儒家经书,广招贵族子弟学习。788年开科取士,儒家经典是主要考试内容。新罗政府经常派贵族子弟或僧人去中国学习。如崔致远(857—?),12岁入唐留学,18岁中进士,著有《桂苑笔耕》20卷,回国后任侍读等官,影响很大。佛教早在372年已从中国传入朝鲜。新罗统治者提倡佛教,广修佛寺,不断派出高僧出国取经。僧人慧超(704—?,亦作惠超),少年入唐,通晓汉文和梵文,后取道南海赴印度,遍访北印度佛教遗迹和研究佛经,727年回到中国后从事佛经翻译,终老于五台山。慧超著有《往五天竺国传》3卷,记述旅途见闻,是研究印度和中亚历史的重要资料。原书早已散失,1906年在敦煌石窟里发现该书的部分抄本。新罗学者薛聪,利用汉字拼写和判读新罗语,史称“吏读”,大大便利了朝鲜人学习中国的文化典籍。12世纪,著名画家李宁来中国,宋徽宗命翰林待诏王可训、陈德之等从宁学画。徽宗十分欣赏李宁的《礼成江图》,称李宁为“妙手”,赠以酒食和锦绮绫绢。
朝鲜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编修史书。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学者兼政治家金富轼等人,根据《旧三国史》《海东三国史》和中国史籍中有关朝鲜的丰富史料,用汉文编成一部纪传体的《三国史记》。全书共50卷。13世纪,僧人一然(1206—1289年)根据古文献和民间传说的资料,用汉文编成《三国遗事》5卷,以补《三国史记》之遗漏。该书往往从佛教角度决定史料的取舍,但也保存有不少宝贵的资料。1451年,李朝学者郑麟趾等根据高丽诸王实录,编成纪传体《高丽史》139卷,这是研究高丽历史的主要史书。1415年成书的《高丽史节要》(35卷)和1484年成书的《东国通鉴》(56卷),也是有关高丽时期和朝鲜历史的重要史籍。李朝诸王注重编修前代实录,最后按年代顺序辑成包括27代国王的《李朝实录》1893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正组织人力将《李朝实录》从汉文译成朝鲜文。
朝鲜字母——训民正音的创制,是李朝时期重要的文化成就。世宗时(1418—1449年在位),朝鲜学者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根据朝鲜语音、参考汉字音韵,创制表音字母28个,其中母音字母11个、子音字母17个。新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笔画简单,拼读灵活,一直沿用到现在。
朝鲜的印刷术、天文学和医学,成就显著。高丽显宗时(1010—1031年在位),着手用雕版刻制汉译《大藏经》,历60余年,印出6000多卷,可惜不久被蒙古军烧毁。1236年(高宗二十三年),政府下令重刻《大藏经》,费时16年完成书版86600张,俗称“八万大藏经”。高丽人民还推陈出新,发明铜活字印刷,比西方的类似发明约早200年。大约647年,庆州就修建了瞻星台,8世纪时又创制天文观测仪和漏刻器。李朝初年,发明利用水力自动报时的自击漏。1441年,发明世界上第一个测雨器,并建立定时报告雨量的制度。1613年,太医许浚参考中、朝医书500多卷,编成《东医宝鉴》23卷,至今仍有参考和临床价值,受到中国和日本医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