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外研究生选拔方式对我国研究生复试的启示
上述有关本科成绩、面试以及推荐信等研究生选拔方式在国外的研究与实践对我国研究生复试具有如下几点启示。
(一)重视本科成绩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有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本科成绩是多种研究生学业绩效的有效预测变量,而且其预测效度往往大于标准化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本科GPA是对本科四年上百学分、数十门课程学业绩效的综合反映,是几十名评委在多种背景下对学生的多维评价。与单次研究生入学考试相比,本科成绩对考生学业能力乃至综合素质的反映可能更为稳定。然而,在我国研究生复试中,本科成绩并未受到重视。因此,应该在我国研究生复试中切实提高本科成绩的地位,发挥其在研究生选拔中应有的重要作用。而且,在研究生复试中强调对本科成绩的重视还有助于提高考生的整体质量。研究生选拔对本科教学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据教育部统计,每年有将近40%的本科生加入到考研行列之中[109]。在研究生复试中加大对本科成绩的重视,有助于缓解当前考研严重冲击本科教学的现状,而且长此以往,将有助于提高考生的整体素质。
(二)提高录取面试的结构化程度
关于研究生录取面试效度研究的文献回顾令人震惊,大量研究表明,研究生录取面试的预测效度非常低。人事选拔领域结构化面试的大量成功以及研究生选拔中非结构化面试的普遍失败表明,录取面试过低的结构化程度很可能是造成其效度低下的根本原因。就我国的研究生面试实践而言,面试是所有招生机构都采用的复试方式,无论是研究生招生机构还是考生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但是,录取面试缺乏前期研究、评价指标不科学、面试问题随意、评分标准含糊以及评委缺乏必要培训等非结构化的特征非常明显。此外,我国研究生面试占复试成绩的权重相当大,各招生机构中面试成绩占复试成绩的权重从30%~80%[22];而且,面试涉及的考生人数众多,以2010年为例,研究生招生人数约为46.5万[110],按照教育部规定的120%左右的差额面试比例计算,201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机构面试的考生达56万人之多。因此,加强面试的结构化程度成为提高我国研究生录取面试有效性的当务之急。具体而言,应当在我国研究生复试中,基于研究生胜任特征设计面试内容和题目、采用行为锚定量表进行评分、对面试评委进行相应培训,从而不断提高面试的结构化程度,进而提高复试面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引入标准化推荐信加强对考生非认知因素的考查
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均已达成共识,研究生选拔的过程应该既包括对申请人认知特征的测量,也包括对其非认知特征的评估。非认知因素之所以对于研究生的成功也至关重要,是因为人格、态度和动机等非认知因素引导着研究生在智力活动和情境中的选择、努力程度及其坚持性水平。在我国研究生选拔实践中,对于考生非认知因素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面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非认知因素都可以通过面试的方式予以测评。作为评估研究生申请人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方式,推荐信可以提供通过其他选拔方式难以获取的独特信息,因而在国外研究生选拔中被广泛使用。已有研究表明,传统推荐信的预测效度并不理想,而以首个在高等教育选拔领域中大规模使用的非认知因素的测量指标PPI为代表的标准化推荐信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推荐信所存在的部分问题,并为其他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就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实践而言,对推荐信的要求并不普及,即使有学校要求,也往往被列为“自愿提交”资料[111],或者只要求免试攻读、同等学力、申请破格复试以及单独考试等特定类型的考生提交[112-117]。就推荐信的具体形式而言,大多数招生机构接受传统形式的推荐信,也有个别机构自行设计了标准化的推荐信[117]。对于考生提交的推荐信,由于招生单位重视不够以及有效评分方法的缺失等原因,而最终使得推荐信这一考察方式未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国外标准化推荐信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PPI标准化推荐信系统给我们启示,应该在我国研究生复试中逐步探索标准化推荐信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从而加强对考生非认知因素的有效评估。
(四)加强对我国研究生复试的实证研究
由于我国有关研究生复试实证研究的匮乏,本书对国外研究生选拔中几种主要方式的大量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然而,考虑到我国研究生招生选拔具有其独特性,国外研究生选拔领域的研究结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我国研究生复试的实践,仍需在进一步的本土研究中予以验证。加强对我国研究生复试的实证研究,系统收集复试阶段基于不同考察方式获得的预测变量以及研究生录取后的各种效标变量,检验现行各种复试方式的有效性并逐步探索新的有效的评估方式,是提高我国研究生复试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