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素养和行为举止,将直接影响到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解决如何培养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问题。
其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当中。据此,高校应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文化科学素养的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彻底解决高等教育重理轻文,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学生知识结构失衡、人文素质欠缺等弊端。
再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需要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融合,要求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要求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实践证明,世界上许多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在人文、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修养,而且这种修养为其获得杰出成就起着重要作用。钱学森曾经说过,“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取得的科学成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的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自己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就是因为我小时候不但学习了科学知识,还学习了艺术,培养了全面素质,因此思路开阔。” 因此,高等学校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高技术与高素质的统一,可以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既有学术魅力又有人格魅力、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师范院校大学生特殊角色的需要。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自身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师范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更具有其特殊性和迫切性。在师范院校学生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在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实际,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大力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把“三注重”、“三提高”、“三结合”的要求落到实处,这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
二是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形成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大学精神与文化氛围,营造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融合的育人环境,这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三是要努力提高大学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这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四是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特别是研究新形势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拓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评价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建立促进人文素质教育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等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和思想体系,以进一步指导人文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化,这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
五是要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作用,建立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办出特色,起到基地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这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发展的基础。
童广运同志主编的《人文社会科学概论》,从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以高等学校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结合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选择了与其密切相关的一些主要学科进行介绍,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以及各分支学科的前沿理论,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化,扎实有效且全方位地提高培养对象的人文素质,具有时代的创新性、知识的科学性、内容的可读性和效果的实用性。该书体例严密,内容广泛,叙述简明,它既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也是对各学科领域理论前沿的初步探索,可作为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材使用。
付建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