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群众文化事业

一、群众文化事业的概念

群众文化事业是指群众文化活动,以及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组织、辅导和研究群众文化活动而设置的组织机构和文化设施,它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物质条件和组织保证。在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已发展成为当代文化的几种主要形态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文化事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群众文化事业更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特定的背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我国开始建立由国家核拨经费的文化馆和文化站,按照国家关于编制管理的规定,文化馆(站)属于事业编制,从而产生了群众文化事业的概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长足发展,群众文化也逐渐明确了目标、宗旨和发展方向,建立了完整的系统,具备了相当规模,从而发展形成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事业的形成是群众文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作为文化形态的群众文化事业,它包括群众文化活动、成果以及机构、组织、设施、工作、队伍、理论、方针政策等各种要素。其中,群众文化活动及其成果是群众文化事业的核心要素,群众文化方针政策和理论是指导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工作机构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宗旨和发展方向;群众文化的机构、组织、设施、队伍则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保障。群众文化事业的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二、群众文化事业的性质

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社会福利性质。

群众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包括公益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二是提供公益性服务,即群众文化服务。群众文化事业是以整个社会为对象,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无偿或优惠获得用以满足自己基本文化需求的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服务。

作为公益性的群众文化事业需要国家的政策法规保护,需要建立完善的遍及城乡的服务网络,需要雄厚、持久、巨大的财力支撑,需要独立的、公正的运作,需要提供大量免费或优惠的群众文化活动和服务,只有政府作为群众文化事业的主体才能实现。所以,群众文化事业是政府兴办的文化事业,发展群众文化事业是政府的责任。

由于国有文化资源的有限性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在政府加大对群众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也要鼓励社会参与群众文化事业,兴办群众文化机构、从事群众文化服务;群众文化事业是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既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参与者,要鼓励人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事业。只有调动政府、社会、群众三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价值、组织机构、物质基础、理论体系、文化队伍和文化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是群众文化实现的保障,只有坚持发展群众文化事业,才能保护与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提供重要保障。

三、群众文化事业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

近年来,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群众文化设施明显改善,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增加,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服务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设施利用率不高、服务水平和能力不强,基层群众文化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整体偏低,管理和运行机制不科学,活力不强,数字化服务设施不齐备、数字化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必须遵循新的历史使命,努力实现群众文化事业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

(一)群众文化事业专业化

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文化消费方式的变化,群众文化活动质和量的提高,都要求不断提高群众文化事业的专业化水平。这里所提及的专业化主要是群众文化专职队伍的专业化。

群众文化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一个专门的学科。群众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与其他文化团体中专业技术人才不同,除了自身要具有专业素养和技能外,最重要的是要能够组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辅导没有受过专业艺术训练的基层群众进行艺术创作和文化艺术活动。群众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不止是“专才”,更要“一专多能”。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从事群众文化的、具有群众文化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队伍。群众文化专职队伍素质决定着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影响着群众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影响着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发展,从而影响着群众文化服务的水平。

群众文化专职队伍的专业化要解决四个问题:第一是群众文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在大学开设群众文化专业,专门培养群众文化专业人才;第二是探索建立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标准,实施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第三是加强对现有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的培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服务本领;第四是重点解决文化站“专干不专”的问题。文化站从业人员的“专干不专”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兼职过多,没有专门从事文化站工作;二是缺乏专业技能,专业人员比例过低。2011年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95728人,其中专职人员52718人,占55%;专业技术人员20869人,占21.8%。

(二)群众文化事业科学化

现代社会,群众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等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研究新形势下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实现群众文化事业的科学化。

群众文化事业的科学化包括设施建设的科学设计,设施应用的科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在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中,要根据服务人口和功能要求科学布局和确定建设规模,按照功能优先和方便群众利用为原则科学设计,避免单纯追求规模、外观的政绩工程。要开展对于文化馆(站)建筑设计的研究,使其成为群众文化学的一门学科。群众文化管理的科学化,包括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对群众文化事业的管理职能,建立政府对群众文化的宏观管理和人财物保障体系;科学设计群众文化事业的组织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群众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建;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改革内部的管理机制,如实施目标管理、竞争上岗等。硬件设施只有得到科学管理和有效运用,才能转化为群众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群众文化事业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主要包括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指标选取的科学化和指标量化的科学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估的内容(如服务资源、服务效能、服务效益、服务监督与反馈等),也包括评估的形式,如文化馆(站)服务标准(规范)、评估标准、政府评估、第三方评估等。评价指标的选取,既要包括群众文化服务提供者的工作内容,又要包括被服务群体的内容,如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率、群众收益率和群众满意度等。指标量化是将群众文化服务的评价指标数量化,以直观、系统、可比的指标来衡量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

(三)群众文化事业现代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群众文化产品、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和服务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实现群众文化事业的现代化。

群众文化产品的现代化,要在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产品中融入时代精神,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倡导创新精神,推出一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和品牌活动,特别是有影响力、知名度的国际性、全国性的群众文化品牌,以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带动和促进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装备和完善现代化设备设施,包括现代化的演出设备、数字化服务设备、数字化资源加工设备。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拓宽群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运用互联网和现代传媒手段,提升、扩大和延伸群众文化服务,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群众文化服务平台和资源共享工程平台。

案例:上海东方社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的“社区文化指导员派送体系”

上海东方社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通过政府“买单”、社区“点菜”的“派送”形式,建设社区艺术指导人才的派送平台,让优质的文化指导资源走进社区,走向基层。2011年9月,实现了已建的全市185家社区的全覆盖,并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新型的派送体系。

上海东方社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在指导员派送工作上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院团推荐和社区招募相结合,保障指导员的来源丰富与优质。社区文化指导员主要来自于专业院团推荐和面向社会招募。现在,全市经推荐或报名担任文化指导员岗位的有2518人,经过培训或资格认证并进入“指导中心”社区文化指导员人才库的指导员2335人,指导员队伍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专业院团推荐,艺术类专业院校教师和大二以上(含大二)的学生,社会各界有志于基层文艺工作的、有时间保证的、能够胜任社区文化活动策划、组织、辅导、培训以及创作指导工作的专业艺术人才,全市各区县文化馆(站)推荐的在职群众文化业务骨干。对于专业院团、院校师生、社会招募的指导员,指导中心采取按需直接派送社区辅导的方式,并给予一定的辅导补贴;对于群众文化系统内的指导员,主要是由各区县文化馆(站)安排到本地区基层社区开展指导工作,市里不承担经费补贴。

专业培训、资格认证,确保指导员辅导的资质要求。“指导中心”对符合准入条件的人员都将进行上岗前的资格认证培训。资格认证培训分两种:一是由市文广局颁证的培训;二是由市职业能力考试院颁证的社区文化指导员资格认证培训。为此,指导中心组织专家编写了上海市社会艺术教育(群众文化指导)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专用教材《上海社区文化艺术指导和管理》,同时制定了相应的《资格认证暂行办法》。目前,持有市文广局颁发的社区文化指导员证书的行业人员达2335人,其中有578人获得上海职业能力考试院认证。

建立网上派送的管理平台和社区文化指导员数据库。指导中心在2010年建立了数字化派送服务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开展指导员的网上招募、报名、认证,建立指导员人才网络数据库,经过网上推介,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按需自主选择,更加便捷、高效地实现直达社区终端的“一站式”派送服务。目前,指导中心网站人才资料库内共有音乐、戏剧、戏曲、美术、摄影、书法、舞蹈、曲艺八大艺术门类共2335名指导员的详细简历,包括年龄、职称、艺术经历、获奖情况及辅导情况等介绍。社区活动中心可以通过“工作平台”登妹网站、查看指导员人才库,在网上完成指导员个人信息浏览、指导员预约、授课记录反馈等操作流程。从2010年6月1日起正式运行,截至2011年9月30日,综合浏览量达31万,目前该系统已覆盖上海市18个区县的已建成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市社区接受实体派送辅导的人数达1499528人次。

完善指导员派送运行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新型的派送体系。

完善管理制度。“指导中心”编纂了《上海市社区文化指导员工作指导手册》,拟订了《上海市东方社区文艺指导员派送与管理办法(草案)》、《上海市东方社区文艺指导员岗位说明书》、《上海市东方社区文艺指导员津贴发放指导》、《指导员的招募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基本确定了指导员的准入条件、培训要求、派送流程(见图)、岗位职责以及指导员的权利义务等内容,为有序地推进指导员派送工作奠定了基础。

开展社区需求调研。每年年初“指导中心”针对社区文化发展情况、市民文化审美需求以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际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了专门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听取区县文化(广)局和街镇领导以及活动中心负责人的需求意见,制订一年的派送计划,以此合理配置资源,推进派送工作。

拓宽派送方法。为了弥补专业院团的指导员以个体形式下社区辅导的数量不足,满足更多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指导中心”还与院团签约,让院团设置专题的艺术课程,以院团的专业人员为师资主体,组成团队,以“市民艺术大课堂”的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音乐、舞蹈、京剧、越剧、沪剧、滑稽、杂技等艺术知识的辅导、讲解和普及。2009年以来16个专业院团共为上海市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选送了近300场音乐、舞蹈及戏剧、戏曲等内容的“市民艺术大课堂”讲座,以团队的形式派送指导员9400人次,社区受众逾10万人次。

加强社区文化指导员的管理与监督。为了确保社区文艺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及时了解文化指导员在基层辅导的情况,“指导中心”同步建立了派送监督机制。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月对指导员辅导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道德修养、服务意识、专业技能、教学能力、日常考勤、教学态度等方面,考核结果通过网络反馈给“指导中心”,作为发放补贴的依据。同时,“指导中心”委托社区所在区文化馆根据本区实际情况,派专人不定期地对指导员辅导情况进行抽查,监督指导员辅导情况。另外,“指导中心”还定期召开社区活动中心主任座谈会、社区文艺团队学员座谈会、指导员座谈会,掌握各方反馈信息。根据对反馈信息的综合统计,社区对指导员的总满意率高达95%。

图5-1 上海市东方社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工作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