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创新,包括群众文化工作理念的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运行机制的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等,涵盖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以人为本”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树立“以需求为导向”和“普遍均等”的服务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首先,群众文化服务要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提供群众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服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服务供给的主观倾向严重,基本沿用了计划安排的方式,“有什么,给什么”,产生了“想看的看不到,不想看的偏偏送过来”等供需背离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受群众文化“为政治服务”理念的影响,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为政府服务,按照政府要求提供服务,围绕政府的工作开展活动,很少考虑群众的需求;二是群众文化工作局限在群众文化机构内部,由于受到群众文化机构自身资源的限制,群众文化产品的新形式、新内容不多,没有能力根据群众的需求提供服务。

“以需求为导向”的群众文化服务,要求群众文化服务要创新机制,从群众文化机构内部服务的小循环,转变为社会的大循环,依靠社会文化资源,开展群众文化服务;要创新内容,提供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产品;要创新服务方式,建立“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服务模式。

案例:杭州市文化馆“群文配送服务”

杭州市文化馆为了解决自身资源不足、社会群众文化条块分割、利用率不高,群众文化活动形式陈旧、内容贫乏,以及群众文化服务供需不对称等问题,实施“群文配送服务”,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创建杭州群众文化网(www.hzwhw.com),在网上设置“群文配送平台”,建立全市“群文配送网”,形成三个运行机制。一是群众需求反馈机制,通过网上的“信息平台”公示群众文化服务信息,搜集百姓需求,根据百姓需求提供需要的文艺演出和辅导。二是社会化供给机制。整合社会演出资源,联合全市13个艺术表演团体,提供上百台节目,在网上公布,供群众选择;整合社会艺术人才资源,有131名辅导教师提供音乐、舞蹈、文学创作、戏剧小品、美术书法等辅导课程供群众选择。三是基层配送机制。在全市建立群文配送基层服务点,包括杭州市8区、2县、3市的乡镇、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共421家。421家基层服务点和13家艺术表演团体、131名辅导教师可以在网上对接,可直接选择或预约演出和辅导,根据基层服务点的选择和预约配送演出和辅导。2011年,通过网上预约,完成配送演出800多场,配送培训辅导100多次。

其次,群众文化服务要按照“普遍均等”的要求,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基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文化站是最基层的群众文化机构,也是服务能力最弱的,不能把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责任完全交给能力最弱的文化站。群众文化服务要创新“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各级群众文化机构要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阵地服务与基层服务相结合,推动群众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要创新对老年人、少年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服务的机制,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案例: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

2004年2月,福建省艺术馆在多次深入农村调查的基础上,以“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关注教育”的社会视角,开始组织实施福建艺术扶贫工程。七年多来,全省文化馆定时、定点、定员为贫困地区儿童开展免费的艺术启蒙教育,截至2011年8月,已覆盖到全省9个地市的88个县、乡,有213个偏远农村小学成为艺术扶贫活动教学基地,举办各类艺术兴趣班300多个,600多名文化馆专业人员常年坚持定期、定点下乡为学校儿童免费开展艺术辅导和培训,受益学生达26万人次,成为全省文化馆有史以来开展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影响深远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创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途径。2009年9月,福建艺术扶贫工程获得了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2010年6月,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2010年7月,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入选文化部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艺术扶贫工程通过自身服务行为的纯洁和规范,创新优良的服务样板,形成无形的感召力量,这种感召力量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五年来,省内外多家单位、企业分别为艺术扶贫挂钩小学捐建操场、图书馆,捐送篮球架、床架、书包、文具等实物,折合人民币近300万元。艺术扶贫工程的开展,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开创了一个先例,把城市文化资源无偿输入偏远农村;形成一种机制,把文化下乡转化为乡下文化;创设一个典范,把各方力量感召到扶贫帮困的队伍中来;树立一种精神,把专业人员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新高度,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这个最薄弱的环节进行探索和实践,充分体现了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和义务。

案例:邯郸市“欢乐乡村”文化工程

2010年邯郸市开展“农村文化的现状与需求”调研发现:广大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只有11%的村经常组织文化活动,70%的村偶尔举办文化活动,19%的村常年不组织文化活动,人们农闲时除了喝酒、看电视,其余时间就是打麻将、打牌,没有其他活动。文化资源利用不足,现有的乡村文化站、文化广场和活动中心等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有的常年闲置,有的挪作他用,许多文化器材堆在库房、落满灰尘。乡村专业文化人才匮乏,文化活动经费不足,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困难。

为此,市委决定在全市农村开展以十项活动为内容的“欢乐乡村”文化工程。包括:“布谷之声”农民歌手大赛、“说唱脸谱”农民戏曲票友大赛、“田野之歌”农民合唱比赛、“乡音乡情”农民器乐大赛、“欢快的舞步”农民秧歌舞大赛、“品味幸福”农民民俗绝活儿展示、“情趣乡村”农民小品曲艺比赛、“美丽新家园”农民摄影作品展、“多彩的生活”农民书画剪纸比赛、“魅力家乡”农民舞龙舞狮大赛。充分利用现有农村文化阵地和资源,每年以十项主题活动为平台,每项活动推出百名优秀人才,打造千支乡村文化队伍,带动百万人参加,实现“以十带百、以百带千、以千带百万”的链条式发展。在实施中创造了党委政府“主办”、企业“助办”和群众“自办”相结合的方式。

“欢乐乡村”文化工程实施两年来,举办各类大型活动近2000场,培育了近3000支农村文化队伍,使农村文化阵地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培养发现了2万余名农村文艺人才和千余支乡村文化队伍,吸引了上百万农民群众参与,成为“百万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综艺大舞台、没有围墙的乡村大剧院、永不落幕的快乐大本营”。

案例:广东省群众艺术馆“广东流动演出网”

广东省借鉴现代物流的理念和做法,创造性地构建了“广东流动图书馆”、“广东流动博物馆”、“广东流动演出网”。其中“流动演出网”是由省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实施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建立演出信息库,把优秀的演出资源都收进库内。第二,统一调配资源。由省馆牵头,统一调配队伍进行流动演出。第三,分区流动演出。省群众艺术馆把全省分成5个片区,科学制定演出路线和地点,每年分季度、以就近原则组织演出。第四,提供设备和培训。省群众艺术馆负责购置和配备适合农村基层演出的舞台和灯光,并定期组织各种培训,提高基层队伍的业务素质。

二、群众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我国的群众文化机构是一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一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省、地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群众文化服务网络,但是,由于各级群众文化服务设施实行条块管理,各级政府按照行政级别对自己建设的群众文化机构进行管理,各级群众文化机构在本级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存在工会(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教育(少年宫)、共青团(青年宫)等系统的群众文化机构,这些机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分散服务、投入大、效率低,这种服务模式和机制不符合体系建设的要求。作为一个体系,应当是各级、各系统群众文化机构形成一个体系,实现资源共享、联合服务,发挥整体的效益。群众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变目前群众文化工作“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现状,消除行政壁垒和区域分割,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群众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要以地市级群众文化机构为龙头,增强地市、县、乡三级群众文化机构的协调配合,统筹群众文化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整合利用,探讨多种形式的联合服务的新模式。

案例:吴江市“区域文化联动”服务模式

江苏省苏州市下的吴江市推出区域文化联动服务模式,即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通过广场文艺联演、电影联映、书画联展,等等,将原本分散于各镇、村的文化资源攒成一团。通过互助互演,原本没法运作的文化活动成为现实;通过巡演,原本高昂的公共文化成本得以降低。

2003年夏天,由市文化馆牵头,组织盛泽、平望、震泽三个镇的文化站开始了“区域文化联动”。文化馆在组织、业务、技术上提供服务和保障,负责策划、辅导、统筹、舞台、灯光、音响、舞美等工作,每个镇分别排练一台两个小时的综艺节目,再从中抽调部分优秀的节目组成一台联合节目,在每个镇巡回演出,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在全市农村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04年,“三镇联动”发展成覆盖全市的“十镇联动”,形成全市区域的文化大联动。2009年始,又扩展到周边地区,实现了吴江与周边地区文化服务产品的交流交换,这既让群众感到了熟悉与新鲜,又提升了吴江文化在江苏及沪浙等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力。连续八年运行“区域文化联动”,进而推动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群众文化艺术产品的交流互动,目前已建立与青浦、湖州、无锡、徐州、淮安等十几座城市群众文化艺术产品的定期交流机制,形成了群众文化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次供给新方式的雏形。

案例:成都市文化馆多级联动辅导

成都市文化馆通过资源整合、工作联动的方式,探索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多级联动辅导模式。

在管理体制上,市文化馆建立市民公益艺术培训学校,区文化馆建分校,文化站建辅导站。由市文化馆组织协调全市的市民公益艺术培训学校、分校和辅导站的建设与工作。在师资上,由各类艺术院校专业教师、专业院团骨干演员、市文化馆专职辅导干部150人组成专家辅导队伍;整合各区(县)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资源和社会优秀艺术人才933人,登记造册,形成辅导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对街道(乡镇)3799名辅导员进行登记,形成辅导员队伍。2010年,举办培训班200个,年培训10余万人次。

三、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创新

群众文化队伍的素质决定着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服务的水平,做好群众文化工作,人才是关键,队伍是保证。目前,群众文化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层群众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化队伍,人员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乡镇文化站人员兼职过多,难以保证稳定性和专业化;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资金匮乏等,严重影响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按照“存量优化、增量优选”的原则,探索能够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包括:改革用人机制,建立健全以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对群众文化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培训、轮训力度,着力提高群众文化服务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群众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鼓励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和乡村提供志愿文化服务;发挥群众文化骨干的作用,培育和发展业余文艺队伍。

案例:北京市群众艺术馆的“竞争上岗”

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群众艺术馆)实行“竞争上岗”,已经进行了两届。通过公布各部门岗位和岗位要求,职工自愿报名,竞聘各部门的岗位。召开职工上岗竞聘演讲大会,职工通过演讲的方式,从个人履职情况及对今后工作的设想等方面展开阐述,详细列举了自己竞聘的理由和优势。由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和外聘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听取竞聘者的演讲,并从10个方面进行综合打分。全体职工根据每个人的演讲,填写《民意测评表》,认定哪位同志适合哪个岗位。全体职工的竞聘演讲大会,给中心的每一位职工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给能者一个平台,也让庸者无所遁形。

案例: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文化业务人员技能比赛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为了提高群众文化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在群众文化业务人员培训中引进竞争机制,开展技能比赛活动。到2012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广西群众艺术馆承办的全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业务干部技能比赛已经举办了三届。在第三届比赛中,来自全区各地的15个代表队共226位群众文化干部各展才艺,交流艺术成果。本次比赛涉及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美术、摄影、书法几个门类,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对各类节目及美术书法作品进行分类评比,当场亮分,评出各类单项奖和团体奖。为鼓励选手积极参赛,还把比赛与培训相结合,特别增设了专家讲座这一环节,在往年的现场点评基础上,以讲座的形式,针对各比赛项目,邀请评委、专家上课,使选手能够全面、系统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与交流,使比赛的平台得到延伸和拓展。

案例: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千村百站”农村文艺骨干培训工程

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天津市群众艺术馆面向基层、眼睛向下,着力于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推出“千村百站”农村文艺骨干培训工程,致力于提升乡镇文化站站长、村级文艺骨干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培养农村文化建设的带头人。此项工程于2009年启动,于2011年结束。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全面覆盖,分段实施。涵盖本市12个农业区县及其所属行政村的3835名村级文艺骨干和156名文化站站长,培训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依据需要,设置内容。包括:基本艺术技能(音乐、舞蹈等),公共文化的服务形式和内容,基层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常识以及网络操作等。并针对各个培训地区文艺骨干对不同门类文化的需求,安排课程。

健全规章,确保实效。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要求,授课结束后进行结业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千村百站”农村文艺骨干培训工程加强了农村文艺骨干队伍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文化带头人,他们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带动了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四、群众文化的数字化建设

加强群众文化的数字化建设,探索群众文化的数字化服务模式,是群众文化的一个紧迫任务,也是群众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三次文化馆评估把数字服务纳入评估标准,促进了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现在,大多数省级文化馆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在地市和区县级文化馆拥有网站的也不在少数,前面提到的杭州市“群文配送服务”就是依托于杭州市文化馆网站开展的,说明有一些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从总体讲,在公共文化领域,相对于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相对落后;数字文化馆相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概念。要努力提高群众文化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加快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加快群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展网上剧场、网上展览、网上辅导、网上群众文化信息发布、网上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使之成为传播群众文化的新途径、群众文化服务的新平台。

案例:成都市的网络文化馆

成都市文化馆建立了成都市文化馆网站(www.ct17.com),开办了群众文化“网络文化馆”,先后开展了多项网上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广场舞蹈的网络视频教学,将文化馆创作的群众广场舞蹈内容编制成教学视频,通过网络视频教学的方式对全市各区、县文化馆(站)的文艺辅导员、群众文艺队伍及社区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参加培训的群众多达5万人。

在网上开展“文化馆作为与发展研究”论文征集活动,收到包括北京、深圳等地在内文化馆的论文100余篇。

举办美术、书法、摄影网络大赛和展览,半个月内就收到各行各业群众创作的1000余幅作品。

开展重点课题研究的网上收集和研讨活动。组织“优秀网络评论员”评选等群众文化活动。

案例:浙江温岭市横峰街道文化站“越剧戏迷QQ群”

为了保护、继承传统戏曲文化,满足群众戏曲艺术生活的需求,横峰街道文化站凭借“中国台州鞋网”和“台州越迷俱乐部”等三个QQ群,成功打造了“鞋乡戏迷会”交流新平台,吸引了大批戏迷朋友参与越剧文化交流,成为该站文化品牌项目之一。该项目被评为2009年度温岭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

文化站的网络管理员通过整顿成员设置、戏迷活动策划宣传、对活动疑问的解答、记录参演人员节目以及展演结束后的意见汇总5项措施保证QQ群的正常活动。戏迷联欢活动之前,文化站先拟好一份通知和活动海报,通过QQ发布到戏迷群里,每天两次,使戏迷群的成员对将要开展的活动有所了解。管理员时刻关注戏迷群动向,及时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每次活动之后,管理人员对参加的表演节目、人数以及演唱形式进行统计汇总,并将结果在网上发布。

通过QQ群既宣传了戏迷会活动,也确定了演出的节目及形式。每个活动结束之后,管理员都会把演出的剧照和视频整理好传到戏迷群空间里面,方便大家观看;同时,管理员会在戏迷群里组织一次讨论,汇集各方意见和建议。

“越剧戏迷QQ群”服务模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群体,培育了新型戏迷团队;超越传统文化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品牌影响力;超越传统文化发展局限,展现了优秀文化的传承力。QQ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在横峰街道文化站的用心管理下凸显了高科技的“链接”魅力,“孵化”了新型的越剧戏迷文化群体。“越剧戏迷QQ群”的加盟链接包括“新青年越剧群”、“越迷来吧”、“大溪水泵戏迷文化”、“台州海上新芳梨园”、“浙江·台州·杜桥·戏迷群”、“台州戏迷群”、“越剧艺术群”、“越迷聊吧”、“台州越剧网听友群”、“林家小妹观影团”、“台州戏迷群”等18个QQ群,使文化信息发布、越剧信息收集范围达到最大化。

2010年浙江(横峰)“鞋乡戏迷会”首届联谊活动展演,有200多位来自杭州、温州、宁波、绍兴、丽水、台州等地的戏迷自带伴奏带或伴奏曲谱,自费前来参加,吸了引当地群众前来观看,盛况空前。

五、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

一方面,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的形式、内容、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载体、新形式、新内容不断出现和发展。这些都要求群众文化活动要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创新,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载体和有效形式,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要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建立群众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中,特别要注重打造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扩大群众文化的影响力。本章所举的案例,可以看作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的典范,属于群众文化的品牌活动。2009年,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和中国文化报社主办了全国首届“群文品牌”评选,从参评申报的90多个群众文化品牌中,选出20个全国首届“群文品牌”,包括北京市的“社区一家亲”系列文化活动,天津市的“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天穆杯”农村小品展演,河北省的“彩色周末”文化活动等20个项目。

案例:江城人民的精神乐园——“武汉之夏”

武汉地势如盆,夏季时间长、温度高,被国人戏称为长江流域三大“火炉”之一。很早以前,武汉人就形成了在街头纳凉消暑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纳凉时的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拉琴的、唱戏的、赛歌的、说书的,比比皆是。这便是享誉全国,深受江城市民喜爱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武汉之夏”的地方特色和群众基础。

自1978年至今,“武汉之夏”已连续举办33届,从6月至9月的100余天里,遍及江城大街小巷的“武汉之夏”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参与性和浓厚的娱乐性,吸引了众多江城市民参与其中,发挥出文化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作用。

早期的“武汉之夏”以群众自娱自乐为主,活动规模小,形式简单、重娱乐性而轻艺术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武汉之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以不断创新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除了市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外,武汉邮政艺术团、武汉电信艺术团、武钢文工团、星海合唱团等知名的社会艺术团队也加入到“武汉之夏”的活动中,武汉京剧院、武汉汉剧院、武汉楚剧院、武汉市说唱团等市属文艺院团也参加到“武汉之夏”的活动中,这些专业文艺院团除开展专场演出外,还按照就近的原则,派出专业老师指导辖区的群众文化活动。

每届“武汉之夏”活动均从实际出发,活动规模有大有小。“武汉之夏”的开闭幕式往往集中组织开展广场文艺演出活动,活动规模大,演出阵容强,社会影响广,凸出了活动的示范性和指导性。而各个街道、社区开展的“武汉之夏”活动,则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活动规模较小,凸出了活动的娱乐性和参与性。较有特点的有露天电影、露天舞会、街头卡拉OK以及楼台对歌、“家家乐”趣味游艺、青少年之家、文化夜市等活动形式。

案例:浙江省庆元县“月山春晚”

“月山春晚”起源于1981年一个偏远山村——浙江省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农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春节联欢晚会,如今被誉为“中国最山寨的春晚”、“中国式过年之文化样本”,并入选浙江省高中语文教材。

“月山春晚”的特色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举办时间的持续性。“月山春晚”不受环境、经费、人员等因素制约和影响,从未间断,坚持举办了30届。“月山春晚”的演出平台从最初简陋的操场到如今灯光音响设施齐全的村大会堂;表演形式从最初简单的自演自唱、自娱自乐到如今汇集歌舞、器乐演奏、小品、舞台剧等门类齐全的文艺节目。“月山春晚”从简单到精美,从简陋到完善,在月山全体村民的不懈坚持下,演了30年。

二是参与群体的广泛性。当地农民的自发性极强,村民广泛参与“月山春晚”。童叟同台演出,上至90多岁的白发老人,下至4岁孩童,村民们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同体验,一同快乐。一直以来,“月山春晚”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观看者都是月山村的村民群众,随着它的逐年发展壮大,组织群体从老少兼有的非专业人员发展成具有高效组织和执行水平的年轻志愿者专业团队;参与群体从几个孤单年轻的身影发展成全体村民,并吸引了月山村以外的人群参与其中。由于组织规模和表演水平逐年提升,“月山春晚”已成为一台集聚农民思想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有着深刻内涵的高质量乡村级春晚。

三是节目内容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近年来,在月山村一批称作“月山芽儿”的青年有序组织、精心策划及文艺工作者的指导协助下,“月山春晚”的参与人群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特色更加鲜明。广受媒体报道和赞誉的“月山春晚”品牌和王牌节目——“农装秀”和“农活秀”,展示了犁田、捉泥鳅、插秧苗、打稻谷、编草鞋、种香菇等原汁原味的农业生产场景,其创意和包装显示出极强的创新意识,是浙江农民“种文化”活动最到位的诠释和展现。此外,“月山春晚”中农民十二乐坊、“天黑赶路、天亮卖鲜”等情景剧以及根据该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如龙桥”(廊桥)爱情传说改编的舞台剧《如龙与来凤》等极富创意的特色节目,都充分体现了“月山春晚”扎根基层的草根属性。它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所反映的主题都来自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抒写的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喜、怒、哀、乐的场景。将其淳厚质朴的农味,加以恰到好处的艺术设计,使群众能参与、看得懂、体验深。这些特色使“月山春晚”能持久延续,历久弥新,也使“月山春晚”走出大山,走入都市,走向全国。

【本章小结】

本章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群众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原则和方针政策,明确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创新是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迫切任务。

在认识和把握群众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上,既要看到群众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要认识到群众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有其特殊的规律。把群众文化等同于公共文化,或者用公共文化替代群众文化的认识是片面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背景下的群众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是当前群众文化的重要任务,本章所列举的案例是各地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适性,同时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创新的精神实质,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各项基础条件,找准本地群众文化建设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服务模式。

【思考题】

1.阐述群众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以及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2.有人说“群众文化已经被公共文化所替代”,你认为对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群众文化发展有哪些影响?

3.结合你所在地区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实例,谈谈群众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推荐阅读】

1.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8月21日).

[1] 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15-16.

[2]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孙若风副司长在2010年天津市群众文化年会上的主题讲座.

[3] 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15-16.

[4] 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7.

[5] 文化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督查报告[R].2012.

[6] 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文化重点投入项目一瞥[N].中国文化报,2012-07-13(7).

[7] 财政部关于加强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财教〔2011〕31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