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鱼类
鱼类简介
世界上现存的鱼类约24000种,我国约有2500种。在海水中生活的鱼类占三分之二,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
鱼的种类数超过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种数的总和,可以将它们分为硬骨鱼和软骨鱼两大类。除极少数地区外,不论是从两极到赤道,还是由海拔6000米的高原山溪到洋面以下8 000米的深海,都有鱼类生存。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辐射适应阶段,演变成种类繁多、千姿百态、色彩绚丽和生活方式多样的巨大类群。
鱼类种类繁多,世界上最大的鱼是鲸鲨,体长可达20米,体重可达30吨。世界上最小的鱼是生活在菲律宾的一种虾虎鱼,成年鱼体长一般为12毫米。小虾虎鱼孵出后,在大海里游动3周左右,就会找到一处珊瑚礁定居。之后雌性虾虎鱼开始产卵,它一生总共大约排出400粒卵。雄性虾虎鱼负责保护这些卵不被天敌吃掉。生活在澳大利亚大堡礁的一种虾虎鱼的寿命最短,只有59天。而在南极洲附近海域生活的海鲈鱼平均寿命可达80岁。
图2-1 旗鱼
要说鱼的游泳速度,旗鱼(图2-1)是最快的,速度可达120千米/时,是普通货轮的三四倍。旗鱼只需10个多小时就能游完天津到上海的路程。而马尔代夫群岛的洞鳗却不会游泳,它们终生待在洞穴里,摄食时将一半身子探出洞口,吞食漂到嘴边的生物。
翻车鱼既笨拙又不善游泳,常常被海洋中其他鱼类、海兽吃掉。它们至今没有灭绝是因为有强大的繁殖能力,一条雌性翻车鱼一次可以产下2500万~3亿粒卵。那些凶猛强大的鱼类的繁殖能力则很低。例如,宽纹虎鲨、锯尾鲨每次仅产2~3枚卵。
有很多名字叫鱼,其实不是鱼的动物,如鲍鱼、桃花鱼、鱿鱼(柔鱼)、章鱼、鲎鱼、娃娃鱼、鳄鱼、甲鱼、鲸鱼都不是鱼;而有些动物不叫鱼,其实却是鱼,如海马。
我国拥有光辉灿烂的鱼文化。这是因为鱼不仅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还构成了人们休闲观赏的美妙景观。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就有了“鱼”形文字,在以后的青铜器中,鱼更是常见的题材。《诗经》中记载了鲂等20多种鱼类,范蠡的《养鱼经》等书籍中则更为详细地记载了鱼类的形态、生态、分布、食用和药用等方面的知识。
鱼是人们非常喜爱的肉食。鱼肉滋味鲜美,营养丰富,含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矿物质,维生素的含量也很高,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把鱼和熊掌共同列为珍品;隋炀帝称颂松江鲈“金齑玉鲙,东南佳味”。可见古人对鱼的喜爱。
鱼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鱼肝油、鱼胶、鱼粉等可作为药品、工业原科和饲料。海马、海龙等是名贵的药材。
鱼还是人们喜爱的观赏动物。那些体色艳丽、形态各异、习性多样的金鱼被称为“国鱼”。这些金鱼其实是我国人民用金鲫鱼人工培育而成的。在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中记载:“晋桓公游庐山,见湖中有赤鳞鱼,即此也。”现在,我国已有300多个金鱼品种,常见的品种有50多个,金鱼已经成为观赏鱼家族的重要成员。这些观赏鱼不仅美化了环境,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喜爱。
钓鱼不仅是人们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还被寄托了丰厚的人文情感。在文人雅士的钓鱼活动中,或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洒脱,或有独钓寒江雪的孤独,或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飘逸。
鱼还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物。连年有余、吉庆有余都是根据谐音,往往在写上这些吉祥话的同时,还要画上漂亮的鲤鱼。还有一些鱼被人们称为吉祥鱼。例如,体形似龙的龙鱼,寓意招财进宝,逢凶化吉;产卵多的鲤鱼,寓意富贵有余;背鳍高大的胭脂鱼,寓意一帆风顺等。
大多数鱼类终生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具有适于游泳的体形和鳍,用鳃呼吸,以上下颌捕食。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鱼类出现了分为一心房和一心室的心脏,血液循环为简单的单循环。鱼类首先出现了脊椎和头部,是最能适应水中生活的一类脊椎动物。水有深浅之分,各处的压强有差异,海平面为1个大气压,而深海区可达1000个大气压。淡水和海水中盐的含量也不同。此外,随地理环境的不同,水温差和含氧量的差别也很大。由于这些水域、水层、水质及水里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等水环境的多样性,鱼类的体态结构为适应外界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较圆口纲更高等。
鱼类学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和生理机能等的科学。
从古至今,人们常常对那些能在水中自由游动的鱼充满了好奇与羡慕,想象着自己某一天也能像鱼一样畅游大海。其实,很多鱼不仅会游泳,还有一些很奇特的本领,下面让我们领略一下吧。
一、会发电的鱼
你知道吗?电棍是常用的警用器材和防身工具,它可以瞬间释放出低电流的高压电,让被击者瞬间失去行动能力,却不会对人体产生实质性的伤害。在自然界中,有些鱼也可以用自身发出的电来防御和捕食呢!
世界上会发电的鱼有几十种,如电鲇、电鳐等,其中发电威力最大的就数电鳗(图2-2)了。
图2-2 电鳗
电鳗属于电鳗科,生活在南美洲水流平缓的河流中。它们有像鳗鱼一样细长的身体,却和鲤鱼、鲇鱼亲缘关系较近。电鳗和其他鱼类不同,它们依靠发达的臀鳍的摆动,使自己能向前或向后自由游水。它们硕大的尾部占了身体的大部分,尾内有发达的发电器官。电鳗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放电。成年电鳗能发出的最大电压达800伏,足以电死一头牛。如果人在游泳时不慎被电鳗电到,就会全身麻痹,有可能被淹死。
那么,电鳗放电有什么用呢?原来,它们放电是为了捕食。电鳗行动迟缓,还要不时浮上水面吞入空气以进行呼吸,所以它们不可能像鲨鱼那样采用追击的方式捕食。当有蛙类、小鱼等动物靠近时,它们就会瞬间放电将其击晕,供自己食用。
研究表明,电鳗体内的放电细胞就像一个个重叠在一起的电池。这些电池串联起来同时放电,就能产生高强度的电流了。人们已经根据电鳗放电的原理改进了干电池的构造。现在我们用的干电池在正负极之间都要填充一些胶状物质,这就是仿照电鳗的放电细胞来制造的。
二、会“吐”丝的鱼
你知道吗?蜘蛛靠“吐”出的丝线粘住猎物,蚕靠“吐”出的丝线保护蛹,其实还有很多动物会通过“吐”丝保护子女或获取食物。
三棘刺鱼(图2-3)生活在寒带到温带浅海中。雄刺鱼能“吐”丝建巢以保护自己的儿女。每当雌刺鱼要进入产卵期时,雄刺鱼就十分仔细地选择筑巢场所,一般选择在水草间,将草叶围成瓶子状的新房,并迅速从自己嘴中“吐”出黏液将这些建材牢牢粘住,建成巢穴,迎接雌刺鱼进入新居。于是雌刺鱼就进入这个安全又舒适的“产房”里产卵了。
图2-3 三棘刺鱼
三、会发声的鱼
你知道吗?当我们站在水族箱前,看到里面的鱼在静悄悄地游来游去,你会想到有些鱼也会像人类一样通过声音来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吗?
当我们在水族箱前驻足赏鱼的时候,只看到了它们曼妙的身姿和轻盈的体态,却听不到一点声音,在水族馆里也是这样。所以,一般人都以为鱼类全是哑巴,显然这是不对的。水下的鱼种类繁多,能发声的鱼有很多,它们发出的声音也千奇百怪,各色音调都有。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每时每刻都有一些鱼在“浅吟低唱”,也有一些鱼在“引吭高歌”。它们通过声音来交流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声音来传递食物、危险、合作、拒绝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声音向异性标示自己的位置,显示自己的健康状况,引起异性的注意。有的声音则是它们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感到不适而发出的。
如果我们把特制的声音传感器放到海洋里,就会知道隐藏在波涛下面的海洋世界是多么喧闹了。
石首鱼是出色的口技大师,它能发出碾轧声、打鼓声、蜂雀的飞翔声、猫叫声和呼哨声等多种声音,尤其在它们的繁殖期间发声最频繁,音调变化也最复杂。这是石首鱼在向异性炫耀自己的健康,也是为了集群的需要。
图2-4 海鲂
在海洋鱼类中,脾气最坏的是长着胸鳍的海鲂(图2-4)。它们整天在海洋里吵闹不休,发出“哇哇”的“喊声”,即使被捉上了渔船,也会持续大喊大叫,片刻也不安宁。
我们知道,哺乳动物是让气流通过狭窄的声道,使声带振动发声的。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的咽喉里不会有气流通过,怎么发出声音呢?
大多数能发声的鱼,主要是靠体内的发声器官——鳔发声的。鱼鳔是一个充满气体的膜质囊,靠一些纤细而有韧性的肌肉与脊椎骨相连。这些肌肉就像琴弦,通过收缩和舒张引起鳔壁和鳔内的气体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有些鱼不依靠鳔发声。例如,竹夹鱼、翻车鱼是利用喉齿摩擦发声的;鼓鱼、刺鲀是利用背鳍、胸鳍或臀鳍的刺根振动而发声的;还有不少鱼是利用呼吸时鳃盖的振动或肛门的排气而发出声音的。
通过鱼的身体器官发出的声音在科学上统称为“生理学声音”。此外,许多鱼类在结成大群游动时也会发出声音,被称为“水动力学声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鱼类发声的机理和生物学意义研究得越来越透彻。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利用“水中听音器”来收听鱼类的声音,了解鱼群的大小、移动方向、离渔船的远近等。将来,随着对鱼类发声现象的深入研究,完全有可能做到如下两点:一是利用仪器测知鱼的声音,断定鱼的种类、在什么地方、有多少;二是人为地把特定的声响送到水中,传播出去,从而把鱼诱集成群,甚至使它们游到渔网中去。
四、可以到陆地玩耍的鱼——弹涂鱼
你知道吗?都说鱼离不开水,那么鱼离开了水是不是一定会死亡?事实上,有些鱼是可以离开水的。
俗话说“鱼水情深”。鱼如果离开了水,就会由于鳃丝干燥,彼此粘接,停止呼吸,生命也就终止了。然而,在我国沿海却生活着一类能够离开水的鱼——弹涂鱼(图2-5)。
图2-5 弹涂鱼
在亿万年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持久干旱的季节,弹涂鱼的祖先被迫远离了水源,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鱼在还没有回到水中就已经死亡,只有一些特别强健的个体生存了下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干旱,能够长时间离开海洋的弹涂鱼被选择了下来并成功繁衍后代,它们的后代继承了这种优秀的变异,逐渐适应了离开水的生活方式。
弹涂鱼又名花跳、跳跳鱼,隶属于鲈形目、虾虎鱼科。中国有3属6种,常见的种类有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弹涂鱼是由鱼演变成两栖动物的过渡类型。弹涂鱼体长10厘米左右,略侧扁,两眼在头部上方,似蛙眼,视野开阔。它们的鳃腔很大,鳃盖密封,鳃腔内表皮布满血管网,能迅速地和水进行气体交换。在离开水时,弹涂鱼会含上一口水,以此延长在陆地上停留的时间。这口水可以帮助它们呼吸,就像人类潜水时背的氧气罐一样提供氧气。除此之外,弹涂鱼的皮肤、尾鳍上布满丰富的毛细血管,使得它们能通过皮肤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这一点很像两栖类的青蛙。
弹涂鱼不能长时间离开海水,因为它们的皮肤和尾鳍的气体交换功能还是非常不完善的,只能起到对鳃呼吸的补充作用。当它们张开嘴进食的时候,口中维持生命的含氧的水马上会流出来,所以它们必须立即补充水,否则就会窒息。由于浅滩上的水有可能干涸,所以在泥土还湿润的时候,弹涂鱼就给自己挖一个洞,这个洞一直挖到水线以下。这样,即使是在干旱的天气,弹涂鱼也可以得到海水,供呼吸之用。挖洞可是个辛苦活儿。弹涂鱼从洞底含上一大口泥来到地面吐出,然后再回去接着挖。它们就这样用嘴一点一点地建造出一个个复杂的地下泥洞。泥洞是弹涂鱼繁衍生息的场所,包括一个个小单间,每个单间都有专门的功能。有一个小洞是孵化间,孵化间的壁上挂满鱼卵。泥洞给鱼卵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由于洞里空气稀薄,弹涂鱼还要不断地到地面吸上一大口空气,然后爬回洞里吐在孵化间里。这样重复数百次之后,小弹涂鱼才能孵化出来。小弹涂鱼长大以后,就可以嘴中含口水到陆地上探险。这些独特的生理结构和行为,使弹涂鱼能够离开水较长时间。
弹涂鱼没有四肢,它们怎么在陆地上行动呢?原来,弹涂鱼的腹鳍强健有力,可以支撑身体;腹鳍上还有吸盘,可以起到固定作用。它们的胸鳍可以像船桨一样划动,让它们在陆地上快速行走。此外,弹涂鱼还能借助腹鳍上的吸盘吸附在树枝上,所以有人说它们是会爬树的鱼。弹涂鱼发达的胸鳍很像高等动物的前肢,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们能以比人走路还快的速度溜走。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弹涂鱼,在低潮时为了捕捉食物,常在海滩上跳来跳去,也喜欢爬到红树的根上捕捉昆虫吃。
弹涂鱼是沿海渔民喜欢的美味。炖上几条弹涂鱼,就是一家人丰盛的晚宴。但弹涂鱼总在海边滩涂的稀泥里挖洞生活,渔民很难靠近。而且它们离开洞口活动时,稍有动静就迅速躲进洞里,这使弹涂鱼非常难以捕捉。不过,海边的渔民自有办法。他们在长长的鱼竿上系上长绳,长绳的末端是一段尖锐的铁丝。渔民先用鱼竿将长绳甩到远处的弹涂鱼附近,待弹涂鱼靠近时,再迅速拉起鱼竿,铁丝就会一下子扎进弹涂鱼的肚子。不等它挣扎,渔民已经通过收紧的鱼竿将它抓在手里了。
除了弹涂鱼,鲇鱼等也能长时间离开水。它们几天不到水里都不会死亡。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弹涂鱼和鲇鱼等是水生向陆生演化的过渡类型,两栖类的祖先就应该是像它们这样的动物,经过漫长的进化,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陆生动物。
五、呼吸空气的鱼——肺鱼
你知道吗?鱼离不开水,是因为鱼用鳃过滤水中溶解的氧气。但肺鱼是一个例外,它们拥有陆地动物才有的肺,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非洲肺鱼可以在干旱季节里蜷缩在淤泥里,降低自己的代谢水平,潜伏几个月甚至几年,直到雨季来临。
我们知道,鱼类是用鳃呼吸的,用肺呼吸是陆生动物的特征。而肺鱼(图2-6)却有与陆生动物相似的肺,它们是一类特殊的鱼。在地质历史时期,肺鱼曾经盛极一时,遍布全球。沧海桑田,随着环境的变迁,肺鱼逐渐被排挤到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河流生存,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家族,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种现代遗迹。
图2-6 肺鱼
现代的澳洲肺鱼体长可达125厘米,重达10千克。它们是在恐龙繁盛的中生代广泛分布的角齿鱼的直接后裔。科学家曾对澳洲肺鱼的生活习性进行过详细的观察,发现它们不能长时间待在水下,每过半小时左右就要用鳍脚撑起身子,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这很像鲸鱼等用肺呼吸的动物。通过解剖研究,科学家发现,澳洲肺鱼的肺几乎与身体一样长,但只有一叶,结构也非常简单,没有肺泡那样可以高效交换气体的复杂结构。由于这种肺吸氧能力很差,澳洲肺鱼主要的呼吸器官仍然是鳃,它的肺呼吸只是对鳃呼吸的补充。如果将澳洲肺鱼提离水面,那么它会像其他鱼类一样死亡。
在非洲和南美洲,有其他种类的肺鱼。与澳洲肺鱼不同的是,这两个地区的肺鱼都有一对肺,而且肺的结构也有了明显进化。这些肺鱼在它们栖息的河流完全干涸后,还能顽强地生存好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是对当地干旱气候的一种适应。当每年的旱季来临时,这些肺鱼就钻进泥里并用自己分泌的黏液把身体包裹起来,只留下一到数个小孔与外界通气,以使自己能够进行呼吸,度过这个不良的季节。当雨季来临,河流恢复的时候,它们就会从泥里钻出来再度恢复生机。当地的土著居民经常挖取河滩上带草皮的土块垒成土墙或盖成房屋。这时,有些钻在泥里的肺鱼也被移到土墙里,它们在干硬的土墙里并没有死亡,而是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当暴雨来临时,如果雨水溅湿了墙面,它们就苏醒过来,钻出土墙,跳到水里,开始新的生活。
肺鱼呼吸空气的能力使我们联想到,它们可能是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特别是澳洲肺鱼的偶鳍,外形很像陆生动物的腿,肺鱼甚至可以用这样的偶鳍在河滩或是水塘底部像走路似的移动身体。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陆生动物的早期形态。
肺鱼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过去鱼类是怎样向两栖类过渡的,但绝不能说肺鱼就是两栖类的祖先,因为肺鱼与两栖类还存在很大的区别(表2-1)。
表2-1 肺鱼与两栖类的区别
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和进化的观点来看待这两类动物。现代肺鱼和现代两栖类应该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现代肺鱼通过长期的进化逐渐适应了干旱地区的季节性缺水环境,具有了种种适应性的结构和行为。现代两栖类也通过长期的进化拥有了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结构和行为。
六、温顺而奇特的“魔鬼鱼”——蝠鲼
你知道吗?在我们的想象中,魔鬼应该是长相丑陋、行动悄无声息、来无影去无踪的怪物。在浩瀚的海洋中,就有一种奇怪的鱼被称为“魔鬼鱼”。
图2-7 蝠鲼
蝠鲼(图2-7),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底层的软骨鱼类,形似蝙蝠,身躯庞大,长相吓人,行动诡异,被人们称为“魔鬼鱼”。
蝠鲼是一类古老的鱼,早在中生代侏罗纪时便出现在海洋中了。从发现的化石可以看出,蝠鲼现在还保持着1亿多年前的体形。虽然它们和凶猛的鲨鱼是近亲,但蝠鲼其实是非常温顺的动物。
蝠鲼的身体扁平,宽大于长,就像一只飞翔的蝙蝠,所以被人称为蝠鲼。蝠鲼根据种类不同,体长可以从60厘米到8米,最大的种类体重可达5000千克。
在动物分类学上蝠鲼属于蝠鲼科,几种蝠鲼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蝠鲼平时性格安静而沉稳,它们缓慢地扇动着双翼在海中悠闲游动,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
蝠鲼的头鳍向前突起,可以自由转动,能像筷子一样把食物拨入口中。由于头鳍力量强大,蝠鲼常常用其作为武器进行攻击。虽然蝠鲼平时安静悠闲,但受到惊扰时它们也会迸发出骇人的力量。它们那有力的头鳍和宽大的双翼既能将小船掀翻,也能让潜水员瞬间毙命。此外,有些种类的尾部还暗藏着一种可怕的武器——一根锋利的毒棘,被毒棘刺中后会疼痛无比。由于有这些强大的武器,海洋里最凶猛的杀手——鲨鱼也不敢轻易招惹蝠鲼。
蝠鲼有时也会搞些恶作剧。它们有时潜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的下方,不断用双翼敲打小船底部,发出“啪、啪”的响声;有时用头鳍拱着小船前进;有时会用头鳍拉着小船的锚链,拖着小船在海上乱跑。这些恶作剧常常让渔民惊恐不安。
蝠鲼为卵胎生,每次只产一到两胎,可以说它们的繁殖率很低。受精卵经过13个月的发育之后,小蝠鲼会直接从母体产出。有的种类的蝠鲼一出生就有20千克重,长约1米,5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约为20年。小蝠鲼一出生就可以独自摄食,但还需要跟随母亲生活。这是因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母亲会挺身而出击退敌人。所以,如果渔民试图捕捞小蝠鲼,可能会遭到蝠鲼母亲的攻击。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栖息环境污染严重,蝠鲼的数量已经锐减。为了保护蝠鲼,很多国家都出台了禁捕等措施。但愿人类能保护好这些体态优美的鱼,让人们在海面上经常见到它们腾空飞跃的矫健身姿。
七、海中仙子——蝴蝶鱼
你知道吗?春夏之际,惠风和畅,晴空万里,鸟语花香。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就像来到人间的仙子,让人浮想联翩。北宋诗人谢逸的《咏蝴蝶》就描写了这种美丽的景象:
狂随柳絮有时见,
舞入梨花何处寻。
江天春晚暖风细,
相逐卖花人过桥。
多数人不了解的是,在浩瀚的海洋里也有色彩绮丽的蝴蝶鱼,它们在水中嬉戏游弋的身影更是让人着迷,让人觉得如真似幻,令人心旷神怡。
图2-8 蝴蝶鱼
蝴蝶鱼(图2-8)俗称热带鱼,属于鲈形目蝴蝶鱼科,体长从几厘米到30厘米不等,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区,我国仅在南海可以发现这种美丽的小鱼。
蝴蝶鱼身体侧扁,适于在珊瑚丛中来回穿梭。它们在珊瑚丛中觅食,遇到危险时也会躲进珊瑚丛中藏身。有些蝴蝶鱼还有一种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它们艳丽的体色可以随环境色彩的改变而改变。原来,这些蝴蝶鱼的体表有大量色素细胞,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可以展开或收缩,从而使体表呈现不同的色彩。一般的蝴蝶鱼改变一次体色要几分钟,而有的仅需几秒钟。蝴蝶鱼巧妙的变色与伪装,是为了使自己的体色与周围五光十色的珊瑚丛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
许多蝴蝶鱼有极巧妙的伪装,它们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过头部的黑色条纹之中,而在尾柄处或背鳍后留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伪眼”,常使捕食者误认为是其头部而受到迷惑。当敌害向其“伪眼”发动攻击时,蝴蝶鱼快速地摆动尾巴,逃之夭夭。
蝴蝶鱼对爱情忠贞专一,它们成双成对在珊瑚礁中游弋、嬉戏,总是形影不离。当一尾摄食时,另一尾就在旁边负责警戒。有一种蝴蝶鱼在小时候一雌一雄双双钻入珊瑚礁的缝隙中,在那里捕食飘来的浮游生物,长大以后再也出不来了,就永远守护在一起,终老洞中。
目前,由于环境污染加剧,人类对珊瑚过度采挖,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有些蝴蝶鱼已经处在灭绝的边缘。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这些美丽的生灵。
八、海中霸王——鲨鱼
你知道吗?鲨鱼由于行动迅速,性格凶猛,被称为“海中霸王”。它们属于进化缓慢的古老物种,今天的鲨鱼和上亿年前的鲨鱼其实差别不大,这在陆地动物中是少有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在浩瀚的海洋里,鲨鱼(图2-9)被称为“海中霸王”。全世界约有380种鲨鱼,在世界各大洋中都有分布,仅中国海域里就有70多种。很多人认为鲨鱼是非常凶猛的吃人鱼类,其实大部分鲨鱼对人类有利而无害,世界上只有30多种鲨鱼会在感到危险时袭击人类和船只,能致人死亡的鲨鱼只有7种。世界上最大的鱼类是鲸鲨,它们性情温顺,以浮游生物为食,不会进攻其他大型鱼类。
图2-9 鲨鱼
鲨鱼是一类古老的动物,早在恐龙出现前3亿年就已经存在于地球上,至今已超过4亿年。由于海洋生态环境比较稳定,鲨鱼的进化也很缓慢,现在的鲨鱼与1亿年前的鲨鱼相比,几乎没有变化。鲨鱼属于比较原始的软骨鱼类,体内没有鱼鳔,调节沉浮主要靠它们很大的肝脏。一尾3.5米长的大白鲨,肝脏质量可达30千克。科学家的研究表明,鲨鱼的肝脏依靠比一般甘油三酯轻得多的二酰基甘油醚的增减来调节浮力。
作为一个成功的海洋猎手,鲨鱼有很多其他鱼类无法企及的本领。
鲨鱼的鼻孔位于头部腹面口的前方,嗅觉非常敏锐,在几千米之外就能闻到血腥味,海洋中的动物一旦受伤,往往会受到鲨鱼的袭击而丧生。
鲨鱼头部有个特殊的电感受器,能够感受到鱼类周围的电场变化。这样,鲨鱼就能根据电场变化对猎物准确定位,使自己的捕食效率更高。
鲨鱼的身体两侧有旁线神经系统,这是一排神经末梢,能让鲨鱼感觉到600米以外的猎物造成的水波振动。这样即使猎物没有受伤,在其毫无觉察的情况下,鲨鱼也能在远处对其有清晰的了解。在寻找食物时,通常是一尾或几尾鲨鱼在水中游弋,一旦发现目标就会快速出击吞食之。特别是在有大量食饵落水时,它们群集而至,处于兴奋狂乱状态的鲨鱼几乎要吃掉所遇到的一切,甚至为争食而相互残杀。
很多鲨鱼,包括大白鲨,它们的牙齿不是像海洋里其他动物那样只有一排,而是具有5~6排,而且它们的牙齿还可以不断更换。只要前方的牙齿因进食脱落,后方的牙齿便会补上。新的牙齿比旧的牙齿更大更耐用。角鲨和棘角鲨等鲨鱼则会更换整排牙齿。据统计,一尾鲨鱼,在10年内竟要换掉2万余颗牙齿。鲨鱼的牙齿锋利无比,形状与其食性密切相关。例如,有些鲨鱼的牙齿利如剃刀,用来切割食物;有些鲨鱼的牙齿像锯齿一样,用来撕扯食物;还有些鲨鱼的牙齿呈扁平臼状,用来压碎食物外壳和骨头等。大白鲨由于身体庞大,不像其他鲨鱼那么灵活,却是伏击的高手。它的背面颜色很暗,腹面明亮。当它从下方来袭时,由于背面颜色和深海接近,要等它发动攻击时才会被发现;当它从上方来袭时,白色的腹面和海水反映出的明亮天色融为一体,依然不容易被猎物发现。
鲨鱼有极为重要的生态价值。它们每天捕食掉的鱼,多数是受伤的、衰老的、有病的。这对于维护鱼类群体的健康非常有利。此外,鲨鱼位居食物链的顶端,对于控制其他鱼类的数量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鲨鱼的捕食,一些鱼类的数量就会持续攀升,最终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所以,鲨鱼在维护海洋的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可怕的食人鲳
你知道吗?狮子在辽阔的草原上几乎没有对手,老虎在茂密的森林中独霸一方。在河湖的水中世界里,食人鲳虽然身小力薄,却依靠锋利的牙齿所向披靡。
图2-10 食人鲳
食人鲳(图2-10),又称食人鱼,学名红腹锯鲑脂鲤,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巴西。鱼体呈卵圆形,侧扁,尾鳍呈叉形,成鱼体长多在250毫米左右,大的可达450毫米,体呈灰绿色,背部墨绿色,腹部为鲜红色。
食人鲳的下颚发达有力,三角形的牙齿呈锯齿状排列,撕咬力很强。在巴西,印第安人称食人鲳为“皮拉尼亚”,意思是“割破皮肤的”。土著印第安居民常常将食人鲳的牙齿当小刀来使用。
食人鲳易于饲养,它们对水质要求不高,喜欢弱酸性的软水,生长适宜水温为22~28℃。食人鲳是杂食性鱼类,群体觅食,成年鱼一般在黎明和黄昏时觅食,主要以昆虫、蠕虫、鱼类为食。如果与其他鱼共养,其他鱼会被咬死吃光。在饥饿的情况下,它们对血腥味更加敏感,一点血腥味常会激起大群食人鲳的疯狂攻击。成群的食人鲳只需十几分钟就能将一头水牛啃噬成骨架!食人鲳因此被称为“水中狼族”“水鬼”。
在原产地,虽然偶尔有人类遭受食人鲳攻击的报道,但总体来看,食人鲳在巴西没有泛滥成灾。这是由于在当地它们有众多天敌的制约,而且,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水生动物都有了对付食人鲳的本事,比如有些鱼浑身长满了刺,使食人鲳不敢轻举妄动。
由于巴西对食人鲳的出口没有限制,它们常被作为观赏鱼出口到其他国家。在美国,由于食人鲳被无意放生,波托马克河里已经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在我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食人鲳咬伤饲养人员和养鱼爱好者的情况时有发生。生态学家认为,食人鲳非常适宜在我国南方生长和繁殖,它们一旦进入自然水域,就会威胁土著鱼类,使我国渔业资源遭受重大损失,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目前,各国已制定了一些法规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第八条规定:防止引进、控制或消除那些威胁到生态系统、生境或物种的外来物种。现在,美国已有20多个州禁止养殖食人鲳,同时,还专门成立了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委员会,协调、管理全国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我国也制定了相关法规,禁止非法养殖、经营食人鲳,以确保我国的生物安全。
十、最可怕的“幽灵”——斧头鱼
你知道吗?如果有一天你潜入海底,有一种瞪着大眼睛的像魔鬼一样的鱼突然游到你的面前,会不会把你吓坏呢?
斧头鱼(图2-11)有一对凸出体表的像灯泡一样大而无神的眼睛,还有一张布满细小锋利牙齿的吓人的大嘴,它们还能发光,在海底绝对是一种可怕的幽灵。它们浑身透明,身长只有5~8厘米,身体两侧有许多刺一样的小突起,集群生活。斧头鱼利用发出的光在昏暗的海底吸引配偶,也让那些喜欢光线的小鱼纷纷赶来并最终成为它们的盘中餐。
图2-11 斧头鱼
斧头鱼名字来源于其斧头刀口一般瘦小而扁平的身体,特别是胸部附近的轮廓特别像斧头的刀刃。它们面目丑陋,长得像燃烧着“鬼火”的骷髅头。不过,尽管斧头鱼长相吓人,它们对人并没有什么危害。现在,很多水族馆都饲养斧头鱼供大家观赏。
你知道吗?钓鱼可是个技术活儿,需要挑选鱼喜欢吃的饵料,还要长时间耐心地等待。在海洋里,有一类鱼是钓鱼高手,它们靠出色的伪装和神奇的本领能钓到自己想吃的鱼。
十二、会伪装的鱼——珊瑚鱼
你知道吗?在陆地上,很多动物依靠出色的伪装逃避敌害;在海洋中,也有一些鱼利用伪装成功地生存下来。在陆地上,有独特本领的动物往往会招摇过市;在海洋中,有毒的鱼也会通过艳丽的体色宣告自己的存在。
珊瑚礁“地形”复杂、饵料丰富,吸引了众多的海洋动物在这里安家落户。科学调查表明,一处珊瑚礁可以养育大概400种鱼。在珊瑚礁生活的鱼被统称为珊瑚鱼。在弱肉强食的复杂海洋环境中,珊瑚鱼通过巧妙的变色与伪装,使自己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令敌害和捕食对象都不容易发现自己,从而在竞争激烈的海洋环境中获得了生存繁衍的机会。
每一种珊瑚鱼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在我们看来,珊瑚鱼着装艳丽,舞姿翩翩,好像它们的生活也是这样悠闲自如、轻松浪漫。其实,每一种动物要生存下去,都要面临严酷的挑战。有的珊瑚鱼拥有与周围珊瑚色彩非常相像的体色,这是一种保护色,可以使敌害不容易发现自己;有的珊瑚鱼拥有华丽鲜艳的外表,与周围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是一种警戒色,表明自己是有毒的,告诉对手不要招惹自己;有的珊瑚鱼拥有出色的伪装,特别像一段珊瑚、一块石头,或与海底的沙子混为一体,这是拟态,也能够使敌害不容易发现自己。
下面介绍几种美丽的珊瑚鱼。
图2-13 小丑鱼
在珊瑚礁中生活的小丑鱼(图2-13),常与海葵共栖。色彩艳丽的小丑鱼在海葵附近穿梭,引来觅食的小鱼小虾,这些小鱼小虾被海葵触手上的刺细胞麻痹,成为海葵的食物。在遇到危险时,小丑鱼就钻到海葵的触手丛中,长满刺细胞的触手就成了小丑鱼的保护伞。
图2-14 神仙鱼
刺盖鱼俗称神仙鱼(图2-14),是最华丽的珊瑚鱼,也是热带鱼的代名词,只要一提起热带鱼,人们就会联想到这些在珊瑚丛中悠然穿梭,雍容华贵、美丽大方的鱼。神仙鱼喜欢自然配对,它们经常成双成对地一起游动、一起摄食。
在珊瑚礁的海藻丛中常生活着一类躄鱼,它们的体色和体态都与周围的海藻相似,将身体全部隐藏在海藻丛中,只露出由第一背鳍演变成的吻触手,吻触手像一根探出来的鱼竿,上面有诱饵,吸引小鱼小虾前来。
有美就有丑,在珊瑚礁中有一种看了就令人生畏的玫瑰毒鲉,它长相丑陋,体色灰暗,间有红色斑点。玫瑰毒鲉常隐伏于珊瑚礁或海藻丛中,活像海底的一块礁石或一团海藻,小鱼小虾游近时,被其背棘、头棘刺中,就会立即死亡,成为它的腹中之物。如果潜水员被它刺伤,就要及时抢救,否则几小时之内就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