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媒介文本
媒介文本批评的研究重点是媒介文本形态,媒介文本形态批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媒介文本意义建构的批评,即媒介文本内容层面的建构批评;另一方面是媒介文本形式的批评,即媒介文本形式对意义建构有何影响。二者共同构成了媒介内容理解的基础,成为考察媒介文本意义建构的视角。就媒介文本的形态而言,它首先是作为意义符号而存在的,因此,对媒介文本的研究,应先从符号学理论出发,具体考察媒介文本符号的意义结构以及意义建构的社会文化机制。同时,媒介文本的叙事结构也影响到文本意义,因此,还应从文本叙事学理论出发,考察媒介文本的叙事结构、叙事策略等问题,从而探究媒介文本的深层意义结构。
一、媒介文本的意义
拉斯韦尔提出的信息传播的“5W”模式,其中就包含媒介传播什么内容,即“说什么”的问题。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从微观的信息传递的物质层面考察媒介文本内容,其模式中的“说什么”主要是指传播讯息已有的内容,即物理层面的可视或可听的文本形式,至于这些内容是通过何种方式被传播,并如何被受众建构意义,显然是被忽略了的问题。第八章对媒介生产的批评,则重点探讨了媒介生产体制模式会对媒介内容产生什么影响,生产机制如何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等。可见,媒介生产体制是决定媒介内容的产生的重要基础。但是,除此之外,信息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被接受者阐释建构,并产生新的意义。进而言之,媒介文本的内容不仅仅决定于媒介的生产机制和受众,与之相关的语境对文本意义的产生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媒介文本批评就不能仅仅分析可见的固有的内容,还要探究不可见的可能存在的意义。这样,媒介批评就需要对媒介文本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做出深入探究。
媒介批评关于媒介文本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文本是意义的载体。早期的媒介影响理论、媒体与社会关系的决定模式以及结构主义的理论都提出了与之相关的认识,认为文本就承载着全部的意义,要么直接传递给受众,要么对受众产生某种影响。该观点将文本看成一成不变的意义载体,意义是固有的,是被生产者生产并灌输给受众的,受众也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任何主动性。
第二,文本激发了受众意义。这种观点将媒介文本看成是媒介生产者和受众之间的中介物,文本的意义在于获得受众的认同,同时可能引起与生产者完全不同的理解。因此,媒介文本可分为“作者文本”和“读者文本”。读者文本即为受众自身具有的接受范式或接受框架,受众据此建立完整的文本意义阐释。作者文本则是指激发受众反思的内容,从而使得受众对文本做出完全不同的阐释。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就是在此意义上理解媒介文本的。
第三,文本意义由受众建构。该观点认为,所谓媒介文本的意义,完全是由受众自己建构起来的。受众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具有绝对主导权,受众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并建构文本意义,如费斯克关于电视受众意义的研究,就坚持受众在文本意义建构中的主动性。
就媒介文本与意义的关系而言,媒介文本作为具有特定结构和特定规范的文本形态,显然有其固有的内在意义,不是完全由受众任意建构的。同时,受众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不是没有任何批评和反思的能力,文本的生产者不可以任意生产、阐释意义并强加给受众。也许是因为媒介文本的差异,受众对意义的理解会产生差异;或许是因为受众的不同,从而也引起了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可见,媒介文本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得非常复杂。由此,媒介批评应综合各类不同的影响因素,考察媒介文本与意义间的关系。
因此,媒介批评对媒介文本与意义的考察,应该从媒介文本的形式结构,媒介文本的生成语境,媒介文本的意识形态,媒介受众的意义建构等不同层面和视角展开。
二、媒介文本的形式
与媒介文本的内容相同,媒介文本的形式构成了媒介文本批评的分析单元。媒介文本的形式主要包括文本符码、文本叙事、文本话语、文本的互文性等。通过对媒介文本形式的分析,从而考察文本运作以及意义生产的方式,探究隐含于文本之中的各种意义。从媒介文本的形式出发,对媒介文本意义的探究性批评,包含各类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具体方法的选择主要是由不同的媒介文本的形态决定的,虚构类叙事的媒介文本如电影、电视剧等的批评,在方法上就与以事实真实为要求的新闻类媒介文本有不同的方法要求。即便如此,媒介文本的形式研究有基本的因素,可以从下述方面展开。
(一)文本符码
媒介文本的符码指的是一系列依据一定的规则而使用的文本的基本元素。例如,语言类媒介文本的符码是“语言”,影视类媒介文本的符码是“音画”(声音和画面)等,任何媒介文本都有自己的主导符码。
总体来看,媒介文本批评的符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书面语言,如报纸、书籍等媒介文本的主导符码。第二,声音语言,如广播、电影、电视中的主导符码。第三,视觉语言,如照片、电影、电视、网络等视觉媒介中的主导符码,通过对视觉形式构成因素的分析,揭示视觉图像文本的意义结构和内涵。第四,身体语言。媒介文本中再现的人际交流行为中的主导符码。当然,媒介文本语言的符码构成不仅只有上述四类,人们的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符码丰富多样,无法穷举。但通过上述分类,可以确定媒介文本意义批评的基本视角,可以看成是媒介文本批评的基础性手段。
(二)文本叙事
任何媒介文本都包含“叙事”。所谓媒介文本的叙事,指的是媒介文本对事件、观点等的叙述方法以及叙述中所包含的内在意义。显然,作为叙述的主体,媒介文本的叙述者(传播者)建立了媒介文本的叙事及其意义,对受众产生影响。同时,受众也根据自己的想法,从而建构文本的叙事,对文本叙事产生影响。因此,媒介文本叙事是叙述者和受述者共同影响的结果。
叙事具有一定的形式和结构。这与事件本身发生的顺序、情节段落及结局的总体安排有关。媒介文本作为信息传递、娱乐公众、传播观点等的形式,最常见的叙事包括写实主义叙事和虚构的故事类叙事。写实主义叙事如新闻消息,就完全遵循事件发生的过程来安排,这就构成了新闻叙事的基本要素。虚构类故事叙事或观点类评论性的叙事结构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三)文本话语
媒介文本话语以及与此相关的话语分析,是媒介文本形式批评的重要概念和方法。一般而言,文本话语指的是文本符码中所包含的深层的意义结构。例如,“温柔的”、“感性的”、“本能的”、“没有逻辑的”、“母性的”、“软弱的”等诸如此类的许多语言符码,都是与女性联系在一起的。同样,视觉语言中也往往使用特定的镜头语言来体现女性的上述特征。这些具有明确特征的符码就构成了区分“性别”的文本话语,以这些文本话语界定了女性,同时,因为文本话语的“二元对立”的特征,同时也就界定了作为对立面的“男性”。由此可见,话语是包含在文本形式中的观念形态。
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包含着意义的话语文本。关于话语的具体内涵,语言研究认为是基本的“言语单位”,有研究者则进一步认为话语分析就是探究“话语与其运作的社会体系之间的关系”。同样,社会体系也为媒介文本提供了某种特定的框架。有研究者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出发,认为话语构成了符号体系和社会秩序,因此,文本话语分析就是考察话语包含的历史和政治权力建构与运作的过程,从而将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批判联系起来。
特定的媒介文本包含不同的话语,这些话语之间可能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某种媒介文本话语在当下的文化中是否占有主流地位,也决定了媒介文本中那些话语是否会成为主导话语。同时,作为话语的意义的意识形态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例如,关于“革命”、“阶级”等话语,在中国“**”时代的大众媒介中是主导话语,但随后则成为不被关注的话语,另外一些话语开始替代它们。
图9-1 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年度人物:You
总体来看,媒介文本的话语分析就是通过对语言和符码的识别,对媒介文本进行批判性研究,从而揭示其所包含的话语及其意义。此外,媒介文本话语分析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本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对媒介文本进行特定的解读。这也是媒介批评研究文本话语不同于其他研究的方面。
(四)文本的互文性
媒介文本的互文性概念是新近提出的关于媒介文本分析的概念,文本的互文性概念的形成受后现代主义媒介批评理论发展的影响,但也不仅仅是只有后现代主义批评使用。文本的互文性,简单而言是指文本与其他的相似的或不同的文本相关联,从而通过这种方式生产出新的意义。媒介文本的互文性,在媒介文本从文化方面建构意义时起到重要的作用。文本的互文性主要体现于不同的文本之间,如图9-1所示,美国《时代周刊》作为媒介文本,它的封面年度人物是另一媒介文本,即作为“自媒体”的“You”。在这里,媒体文本之间就存在互文性。
总之,媒介文本批评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出发,依据符号学、叙事学、话语理论、文本互文性等理论,对其隐含的深层意义进行分析,从而考察媒介文本中的社会文化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