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媒介生产的政治经济影响

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重点从宏观政治经济的视野研究媒介生产的过程。传播政治经济学将传播活动视为社会宏观的政治经济影响下的信息生产、分配、交换、流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治经济因素始终参与其中,影响媒介活动的各个阶段,其中媒介生产是首要的环节。对此,法兰克福学派和传播政治经济学都做出了不同的阐释。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生产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媒介生产的政治经济体制做出了深刻的批判,从而认为媒介作为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完全体现的是政治和经济利益集团的思想,从而通过媒介生产对大众实施控制。具体而言,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生产控制的思想,重点在对“媒介的被控制”,即“谁控制着媒介”、“为何控制”以及“媒介控制什么”、“媒介如何控制”、“控制的后果”等问题的考察上。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涉及媒介内容的生产体制。

法兰克福社会批判理论认为,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国家权力对媒介生产的控制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在不断加强。大众媒介完全受国家或利益集团的权力控制,它的功能即是在国家控制下发挥的功能,它的力量就是国家的力量。因此,媒介是国家加以利用的维护意识形态、传递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甚至它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直接履行着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职能,维护着国家统治的合法性。

这样,社会批判理论从媒介控制看到了媒介生产的实质,这就是意识形态的生产。由此,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更多地将其理论聚焦于媒介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生产和控制。如前所述,社会批判理论的意识形态控制包含两种意义:一是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用来维护意识形态;二是作为意识形态本身,用来维护国家权力统治。在此过程中,媒介被工具化,媒介成为维持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工具,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和维护社会思想的同一性上。大众传播媒介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其内容的生产当然也就是按照权力阶级的意志展开的。无论是媒介的生产体制,还是生产体制中的各类不同的把关人,都会按照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来实施媒介内容的生产。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认为,通过获得文化领导权,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生产活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则成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在批判理论看来,通过媒介生产的这种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具体主要体现在制造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虚假统一、制造虚假需求和美化、幻化现实三个方面。最终,充当意识形态的大众媒介构筑了一个统治者控制之下的全封闭的社会体系。也正是在这个体系中,个人头脑中的批判性思维被剥夺,对现状的否定转变为对现状的肯定,个人的意识融入并等同于社会意识,甚至对儿童的直接影响也由媒介取而代之。总之,人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奴隶。总的来看,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媒介生产持一种完全否定的批判的立场。

法兰克福批判理论对媒介生产意识形态的观点,无疑构成了媒介批评的重要基础性理论。法兰克福社会批判理论通过对媒介生产机制的研究,批判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意识形态生产和建构的本质,直接影响了传播政治经济学对大众传播生产机制的分析。

二、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生产批评

传播政治经济学将大众传播活动置于广泛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从大众媒介与政治经济权利的关系角度考察媒介生产过程及其对媒介内容以及社会的影响。“传播政治经济学要想以批判的眼光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分析进行交流,其中心任务之一就是阐明传播与文化如何成为物质实践,劳动与语言如何构建以及传播与信息如何成为社会活动的辩证实例。”[1]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文化霸权等批判理论也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吸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将大众传播活动首先视为一种生产实践,把大众媒介当成创造利润的经济组织,从大众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之间的权利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媒介机构和媒介生产来解释大众传播作为一股经济力量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造成的影响。传播政治经济学将大众传播活动视为一种信息生产的实践,把大众媒介当成创造利润的经济组织,从而认为媒介生产与受众及广告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斯迈思的“受众商品理论”就是在媒介、受众、广告商的关系中揭示大众媒介生产及产品的本质。莫斯可认为,“20世纪媒介产业的兴起使得企业对传播经济学日益关注。其结果是各种各样的研究应运而生,对象从如何生产和销售收音机和电视机,到如何向广大观众推销产品,无所不包。批判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部分地就是从批判的角度来对这个过程进行分析的,即将大量的营销与更广泛的经济过程和社会过程联系起来,并从人文价值的角度批判这些过程。”[2]可见,对于深受经济利益影响的大众媒介生产,传播政治经济学更多的是从人文价值的立场加以分析和评判。

就媒介生产而言,传播政治经济学试图回答媒介生产中的制约因素,包括什么人、在什么条件下、为了什么目的影响媒介生产,从而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问题。当然,传播政治经济学立足于宏观理论探究媒介生产的实质。由此,在探讨媒介生产的特征时,传播政治经济学从社会整体性、实践性、平衡性、伦理价值等方面展开。

对于媒介生产的控制,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媒介生产与构成社会关系整体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对这些内在关系的研究,才能明晰大众传播媒介的所有权和生产过程的问题,进而揭示作为媒介生产基础的物质条件以及符号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所形成的生产机制,由此对传播行为进行限制和影响。通过解释经济动力对媒介文化生产的影响,才能揭示权力与财富的关系以及两者在构建社会的媒介、信息、文化等体系中的作用。

传播政治经济学借助于历史研究,针对大众传播媒介企业的发展,考察文化商品化以及在媒介生产中国家干预角色的转变,从而分析大众传播媒介生产中的资本控制与公共干预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其重点是要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因为他们认为,自由市场下媒介生产体制造成的不平等必须要通过公共干预来加以限制。这样才能保障社会公众的媒介接近权、信息知情权等基本的权利。

因此,传播政治经济学特别关注媒介生产的公正、平等与公共利益的道德问题,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与社会平等,基于媒介生产视角,关注社会的公平公正、民主平等问题。就此意义而言,传播政治经济学对媒介生产的探究,就有着明确的价值批判的立场,构成了媒介批评理论的理论视角。

传播政治经济学将媒介组织置于广泛的政治经济背景中,通过考察媒介组织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的相互作用,揭示政治经济关系,特别是经济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影响。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为私人所有权控制的、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商业媒介对公共利益、公民权、社会民主的损害。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媒介私有权以及跨国公司的批判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有学者指出,“在媒介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的新闻传媒业改革也进入到关键阶段,一方面在面临来自强大的跨国媒介公司的巨大竞争压力,面临着如何提高本国媒介的竞争力,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媒介走向市场,面对市场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市场的作用的问题,目前已经出现了媒介片面追逐经济效益,损害受众利益的现象。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对我们的传媒改革具有警示意义。”[3]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媒介生产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把关人

5.制造新闻

二、简述题

1.阐述媒介生产研究的概况。

2.简述《报刊的四种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把关人”理论的主要内容。

4.简述塔奇曼关于“制造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5.简述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生产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案例分析

阅读新闻文本材料《灾难报道是否在为领导歌功颂德》,载《财新网》,2013年2月5日,试使用相关媒介批评理论进行分析,思考媒介与权力的结构关系问题。讨论:在灾难报道中,媒介应该直接转述灾难本身,还是回避灾难?媒介是否有责任批评政府在灾难中的不良表现?假如媒介报道政府的救灾行为,是否会掩盖灾难本身?

四、课堂练习

任选一则网络视频广告,进行具体分析。建议你的分析可从下述内容展开:

1.你对这则广告设计的总体评价?

2.广告文案和视频有联系吗?这些联系重要吗?

3.广告有空白点吗?空白设置有意义吗?

4.视频拍摄的角度以及表达的重要性?

5.视频的音画、色调处理有特定意义吗?

6.详细描述广告中出现的人物,包括表情、头发、时尚元素、道具、体型和语言、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符号、教育水平、画面暗示的男女关系和背景中的物体等。

7.广告中发生了什么?这些事件过程有意义吗?

8.广告中有固定的标志和符号吗?如果有,能起到什么作用?

9.广告文案是如何使用语言的?广告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吸引消费者并激发他们对商品或服务的欲望?有隐喻和暗喻吗?

10.公告的基本主题是什么?

11.广告的目标受众是哪些人?

12.广告中包含怎样的价值观或信仰?如爱国主义、亲情(母爱、兄弟之情等)、成功、力量、地位。

13.你分析广告时使用到背景信息了吗?你的语境是如何影响你对广告的分析的?

[1] [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正荣译,45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 [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正荣译,12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 刘晓红:《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