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类型

对于媒介批评本身的分类研究,基于对“媒介批评”内涵的不同理解,不同的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各种关于媒介批评的分类表现得众说纷纭。显而易见,学科本身的分类都是研究者特定的分析视角和研究立场的体现,并没有完整统一的标准。理论研究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主要体现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重点的强调。因立足于不同的视角或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会产生相应的分类方法。媒介批评的研究同样如此,因其涉及对批评视角、主体、内涵、特征,乃至文体形态等的不同理解,媒介批评的分类也千差万别。

一、不同的媒介批评分类研究

关于媒介批评的分类研究,观点各异。法国阿尔贝·蒂博代将批评分为三种:第一,自发的批评。这是一种来自于读者的、诉诸口头的批评;第二,大师的批评,出自作家、大师们之口的批评;第三,职业的批评。学者和新闻记者们从剖析现实的角度形成的批评。这种分类基于批评的来源做出划分,但范围界定和划分方法都不够谨严。美国学者E.E.丹尼斯将媒介批评的类型分为大众标准或社会责任式的批评、科学式批评及文化批判三种模式。这种分类模式也存在界限、范围、标准的模糊性。在上述分类中,三者间的关系界限不明晰,并且依据文体形式和写作者进行分类,其实这些要素并不是媒介批评的重点所在。

(一)哲学、报章和学术批评

黄新生在其《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中认为,媒介批评应该包括三个类别:第一,哲学的批评,指的是知识分子根据个人的观察和本身的倾向对大众媒介的批评,其特征是不做具体的内容分析,流于空洞的泛论。第二,报章的批评,指的是报社记者或专栏作家的批评,对象通常是电视媒介,一般影响深远,很受报社和读者的重视。第三,学术的批评,指的是主要由学院派学者撰写,并发表在学术期刊上或以教科书形式出版的理论,通常不为一般大众所注意的批评。显然,这种类的模糊性不言而喻,“哲学的批评”和“学术的批评”差异何在?是否有重合?“报章的批评”所指是否又过于微观,难以涵盖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

(二)本体、现象和文化批评

刘建明认为,媒介批评是对大众传媒得失利弊的分析和指陈,对媒体制度、媒介行为、媒介传播内容、媒介产品的销售及影响进行评价;在形式上包括理论批评、文本分析和量化研究;在范围上可分为报刊批评、影视批评、出版和网络批评。展江也认为,广义的媒介批评是对一切与大众传媒有关的问题的分析和评判。它至少涉及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本体层面:作为大众传播学和媒介评论学的基本内容,它们包括大众传播的五大部类。第二,现象层面:指大众传媒制作的产品,即提供给受众的新闻、娱乐、广告等。第三,文化层面:主要指大众传媒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雷跃捷在其有关“媒介批评”的著作中,也提出完全相同的看法。当然,展江的分类立足于宏观视野,从哲学本体和现象的视角进行分类,逻辑是严谨的。但就文化层面而言,他认为,其重点在于大众传媒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就此意义看,是否也包含着本体和现象的意义呢?“文化”与“本体”和“现象”显然不是一个层面上的范畴。

(三)对象、内容和主体分类批评

媒介批评研究学者王君超对媒介批评的类型做过更为系统的总结性研究。他认为,媒介批评从层次上分,包括宏观层次的媒介批评、中观层次的媒介批评和微观层次的媒介批评三类;从批评对象上分,新闻媒介批评可分为纸质媒介批评和电子媒介批评两类;从批评内容上分,包括社会责任批评、媒介道德规范批评、媒介权力批评、媒介法制批评、传播科技批评和媒介传播人批评六类;从批评主体上分,包括专家的批评、媒介管理者的批评、受众的批评、媒介从业人员的自我批评四类。从逻辑上看,该分类采用多角度分析方法,试图从不同的视角,穷举媒介批评的各类层次和形态,但遗憾的是,复杂万变的人类媒介活动和大众传播现象难以穷尽,只要设立新的视角,不同的分类层次就会产生。更何况过于细致微观的分类往往容易挂一漏万。例如,就批评内容而言,恐怕不仅仅包括社会责任、道德规范、媒介权力、媒介法规、传播科技和传播人等六类,况且这六种分类又有互相包容的情形。由此,就学科研究的分类而言,过于微观的分类其实并不可取。

(四)学术、感想和观察批评

此外,新闻传播学者谭舒和董天策认为,媒介批评的对象应包括宏观的批评(如媒介性质与作用的批评)、中观的批评(如媒介现象和媒介行为的批评)和微观的批评(如具体媒介产品的批评)三种;而媒介批评的形态则有基于学术层面的批评(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基于感想层面的批评(以随笔、杂谈的形式出现)和基于观察层面的批评(以媒体观察的形式出现,兼有以上两种形式)三种。此种分类方法也延续了王君超的分类思路,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界定尚有逻辑关系,但是微观层面的“媒介产品”和媒介现象、传播行为的差异又在哪里?此外,仅仅从媒介批评的文体形态进行分类,也会掩盖媒介批评的本质问题。文体分类涉及的恐怕主要是写作方法的问题,显而易见,媒介批评关注的重点,肯定不是写作技巧和文体形态。

(五)政府、媒介和公众批评

还有新闻传播学者从新闻传播的现实主体角度出发,提出媒介批评的实施主体,试图为媒介批评进行分类。新闻传播学学者刘晓程认为,从新闻事业本身的情况来看,新闻传播活动在大的范围上应该主要涉及政府(包括政党),新闻界自身和公众三类主体利益元素。因此,就媒介批评的主体而言,它也无外乎上述三类情形,研究者为了证明其分类的可靠性,引用哈钦斯委员会关于新闻的观点,倾向于将新闻活动涉及的“源头”概括为以上三类。因此,媒介批评的类别应该包括政府的批评(管制的批评)、媒介的批评(自律的批评)和公众的批评(监督的批评)三种形态。[1]显然,从媒介批评的现实的实践主体看,该分类并没有纰漏。但就媒介批评的核心问题而言,媒介批评的现实实践主体决定媒介批评的价值立场,固然很重要。但是,仅仅把媒介批评视为实践主体,其实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媒介批评更为核心和本质的内容。就此,陈信凌的研究更为宏观,认为媒介批评由“学理批评”和“非学理批评”构成。[2]但是,学理和非学理的界限实在过于模糊,何种情况下遵循的是“学理”,何种情形下又是“非学理”,确定其明确的标准,其实十分困难。

与上述观点不同,有些研究者已充分认识到,媒介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是媒介批评存在的关键问题,也是媒介批评的理论“场域”。因此,媒介批评不能用非人性化的、简单归类的方法来分析,应该立足于价值判断,揭示大众传播媒介所创造的价值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揭示如何为社会公众建构价值坐标和阐释生活的内在意义。基于此,媒介批评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作为表层结构的媒介内容的评价;第二,媒介经营与管理的批评和政策阐释;第三,媒介文化批判。[3]该研究思路认识到媒介意义构成的复杂性,但试图将内容生产、经营管理与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分类研究,似乎亦存在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

总体来看,上述各种不同视角、立场和方法的媒介批评分类充分体现了媒介批评理论的多语境、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的特征。但是,如果媒介批评的分类不明晰,不但难以廓清媒介批评的类别,而且容易导致“媒介批评”与“媒介研究”、“媒介批评理论”与“传播批判理论”、“新闻批评”与“新闻评论”等学科边界的模糊。就此来看,学科分类研究的重点在于厘清该学科的本质,由此廓清本学科的理论内涵和边界。

二、立足于媒介与社会、文化关系的媒介批评

就媒介批评理论的发展来看,媒介批评形成了丰富的理论范畴和学术阐释框架。这些理论主要包括以“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等概念为核心的社会批判理论、大众文化批评思潮、媒介意识形态分析、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媒介技术主义批判、自由主义与社会责任理论,在结构主义和解释学影响下的媒介符号学、媒介叙事学、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阐释学与读者反映理论等文本批评方法以及以精神分析为背景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此外,还有媒介与权力、媒介与身份认同、媒介与暴力批评等,加之因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信息传播的不平衡、信息鸿沟、媒介话语权力失衡等现象的批判等。

这些媒介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从多维视角建立了媒介批评理论和方法,其中包含着研究者不同的批评立场、核心问题和话语体系,为系统研究媒介批评的构成建立了理论基础。

(一)立足于“意义建构”的媒介批评

根据上述媒介批评研究理论,对于不同视角和层面的媒介批评分类研究,其实都可以归纳出这些理论的共有属性。所谓共有的属性,指的就是“媒介”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时曾说过,理论要有说服力的话,就要彻底。“所谓彻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就此意义而言,所谓媒介批评的“根本”,就是作为社会、文化意义的实践而存在的人及其与媒介的关系。因此,就其本质的属性看,媒介是人类文化和社会意义层面上人的基本活动。作为人的大众传播活动,其“根本”也就在于人类社会文化“意义”的建构。由此,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实践的大众传播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特征,是“意义”的生成、传播和阐释的建构性实践活动。由此,本书采取从“意义”建构理论的立场出发,进而分析媒介批评的不同类型。

从“意义生产”角度出发的媒介批评,探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媒介的特征,诸如大众传播媒介的意义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媒介意义生产具有何等的权力?传媒政策、传媒机制作为意义的生产者,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人类所有传播行为都会产生各种意义,其内在机理是什么?媒介的意义建构与人们的社会文化的权力构成紧密关联,那么,人们使用这些意义的方式是什么?反过来看,也正是“意义”的建构,大众传播媒介塑造了各种社会关系,并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从而建构了人们的社会现实,乃至于人们的心理和社会行为。毋庸置疑,这些问题都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意义”问题有关。

(二)媒介批评的类型

基于媒介“意义生产”的视角,本书从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层面来分析媒介批评的类型,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h6}1.宏观层面的媒介批评

宏观层面的媒介批评,是指以人类的“媒介活动”为逻辑起点,对媒介活动的全部过程进行批判性考察。按照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的方法论特征,宏观层面的媒介批评,即所谓媒介批评理论的“宏大叙事”,是以宏大的理论建构表现宏大的历史和现实媒介的发展,由此确认人类媒介活动的历史与现实存在的形式和内在意义。从理论特征来看,宏观批评往往强调总体性和普遍性,其特点是完整性和目的性;从方法看,主要以人文学科的演绎和阐释的方法为主,试图构建宏观媒介批评理论体系。

图3-3 威尔伯·施拉姆

具体而言,媒介批评的宏观视角是指立足于特定的媒介活动的目标,从媒介观念、媒介发展历史、媒介与社会、文化、技术的关系等视角考察。在应用实践中,宏观层面的媒介批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介规制批评。主要指的是对媒介的制度构成形态进行分析和批评,从而勾勒出媒介与权力的特征,其核心集中于媒介的“自由”与“责任”问题。例如,施拉姆(图3-3)等人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就是对媒介制度形成的总结,媒介制度的本质是媒介权力的分配问题,即媒介话语权的批评。新兴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批评也属于这一批评类型。

第二,媒介历史批评。主要指的是对人类媒介发展变迁,特别是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进行考察,从中抽绎出媒介的历史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媒介文化批评。主要指的是从文化理论的角度对媒介与人的关系进行剖析,试图解析媒介的文化环境构成,由此探究媒介与人的“控制”与“反控制”的逻辑关系。

第四,媒介行为批评。主要指的是人类媒介活动的社会行为所表现的特征,并由此探究媒介与人的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

第五,媒介技术批评。主要指的是对于媒介与新技术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批评,从而探究媒介技术变迁的社会文化意义。

}h6}2.微观层面的媒介批评

微观层面的媒介批评,是指从媒介本身的微观构成形式出发,对媒介构成形态以及与此相关的媒介行为的批评活动。主要包括对媒介形式、媒介现象、媒介内容生产和消费及媒介文本等的批评。微观层面的媒介批评,其基本思想是基于现象归纳分析的批评性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经验归纳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介组织批评。主要指对媒介组织机构的体制、机制以及内部运作和组织模式的批评,由此探究作为公共空间的媒介组织如何保证社会公众的话语权,从而实现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

第二,媒介文本批评。主要指的是对媒介文本的意义、话语、叙事,乃至语言、结构、类型等特征的批评,媒介文本批评的重点在于考察媒介意义是如何建构的。

第三,媒介内容批评。主要指的是对媒介内容的内在含义进行分析,由此考察媒介内容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媒介内容的选择和形成的不同的解读。

第四,媒介传受批评。主要指的是对具体的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关系的描述和分析,由此探究传播活动构成的基本模式。

}h6}3.中观层面的媒介批评

所谓“中观层面”的媒介批评,是指以传播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宏观理论为背景,着眼于微观层面的大众传播实践活动和具体的媒介现象,以“媒介—意义—人”的三重关系为逻辑分析框架,从而对媒介活动进行探究分析的批评形式。中观层面媒介批评的核心,在于立足于语言学转向的“意义”理论,以受众为媒介文本为核心的“意义建构”问题的探究为圭臬。通过对媒介“意义建构”的全面分析,由此也将媒介批评理论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研究,具体类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介意义生产批评。主要指的是考察媒介意义生产的机制、权力话语的形成,从而探究社会规制下媒介意义形成的权力话语的内在逻辑。

第二,媒介意义传播批评。主要指的是对媒介在意义建构中的传播特征、信息存在的方式、信息的增损等的考察,从而探究传播活动对意义建构的影响。

第三,媒介意义解读批评。主要指的是受众立足于自身的语境,如何建构起来媒介的意义,探究建构意义中隐含的各种社会文化关系,从而揭示媒介意义形成的历史文化心理结构。

第四,媒介意义语境批评。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媒介意义建构的历史、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的考察,从而探究外在的历史文化社会等语境如何作用于媒介意义的建构。

中观层面的媒介批评,其理论借助于“中层理论”的研究逻辑,从而为媒介批评建立清晰的理论、方法边界及研究范围。当然,本教材立足于中层理论提出的“意义建构”论能否成为媒介批评的中心概念,尚需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求不断发展和完善。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导向

2.批判精神

3.反思性

4.现代性

5.中层理论

二、简述题

1.简述不同研究者对媒介批评类型的划分。

2.简述媒介批评的基本类型。

3.简述立足于现代性的媒介批评的发展。

三、案例分析

阅读新闻文本材料《万家灯火为谁熄来》,载《中国青年报》,2007年10月24日,试用相关媒介研究理论进行分析,思考媒介文本的价值立场和媒介话语权之间的关系问题。讨论:媒介文本是否具备明确的价值立场?作为媒介的话语权与现实的话语权有无关系?媒介能否使社会变得更美好?

四、课堂练习

请选择一则电视广告片,分析其在表达形式和内在意义之间的关系,并使用“符号学”理论,解释其背后隐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完成不超过100字的说明,由专人负责综合同学的观点,并阐述其异同。

[1] 刘晓程:《论“媒介批评”研究的三种语境》,见董天策主编:《中外媒介批评》,二辑,42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陈信凌:《媒介批评刍议》,载《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3] 陈龙:《媒介批评论》,133页~136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