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纪录片《地球脉动2:岛屿》的故事构造
由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7集纪录片《地球脉动2》于2016年正式播出。该片距《地球脉动1》播出正好10年,在正式播出前的11月2日,该片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德利士影院举行了首映式。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纪录片一直遵循的精神是“让我告诉您一个有趣的故事”。这里主要分析第1集《地球脉动2:岛屿》的故事策略。影片中共出现了9种主要动物,呈现了8个故事。
一、成熟的故事模式
仔细分析《地球脉动2:岛屿》这集纪录片,我们可以发现,所有动物都被置入创作者精心建构的故事模式之中。在每个故事的开头,影片解说词都会简要介绍该种动物的习性和所处的环境,之后会讲到该种动物在当前所面临的困难,然后展现该种动物自主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最后或成功或失败,直至故事结束。
影片大量使用了蒙太奇剪辑手法,将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进行混合剪辑,刻意制造出一种视觉奇观。例如,在讲述树懒的故事时,观众在观赏树懒游泳的过程中,看到一个由摄像师下河拍摄到的镜头,这个主观镜头和在树懒游泳过程中拍摄到的客观镜头拼接起来,使观众很自然地把这个主观镜头理解为树懒的主观视角,极大地增强了故事叙述能力。
二、严密的故事逻辑
《地球脉动2:岛屿》中出现的动物分别为树懒、蜥蜴、狐猴、海鬣蜥、信天翁、白玄鸥和黑燕鸥、螃蟹以及企鹅,共9种动物。对每种动物的故事进行内容分析并结合动物们的普遍生存习性,我们可以发现,动物的生存状态普遍包含筑巢、求偶、**、生产、生存、死亡这6个关键生存事件。8个故事都分别对应了6个关键生存事件。如果按照这个顺序,观众会自然得出一个结论,每种动物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但是通过解说词,我们可以发现每种动物在度过这些关键性事件时,都有较大差异,那就是所有的动物都被一条逻辑线串联起来。前3种动物的排列顺序是渐次变大的小岛,中间4种动物是按温度不同的岛屿串联起来的,最后两种动物是按岛屿上是否有人类涉足串联起来的。
通过对所有动物成长经历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它们均经历了一个类似于“英雄成长”的过程。例如,遇到了求偶的困境(树懒/蜥蜴),然后艰难地做出了改变(狐猴),不变意味着死亡(海鬣蜥),在通向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外来的敌人(信天翁遇到的是时间,白玄鸥和黑燕鸥遇到的是天敌和树)。任何故事都离不开事实、情感和意义。从事实层面来讲,所有动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会遇到阻碍,该片对白玄鸥和黑燕鸥遇到的阻碍进行了重点描述:讲到白玄鸥死亡时,使用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解说词“这种树不用为来年的肥料发愁”,让观众不由心生伤感;通过音乐烘托黑燕鸥将死的无奈,即“英雄掉入深渊”,让观众不免心生悲戚。
就生存和发展阻碍因素而言,在当今时代,它们最大的阻碍因素是人类。人类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是严重的,给动物们造成的危险也是巨大的,如螃蟹被人类带来的蚂蚁肢解,企鹅一家3口在被破坏了环境的小岛上艰难生存。这种故事逻辑的安排,体现了影片鲜明的批判反思精神。观众就是人类,所以观众在观赏影片的过程中,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影片中所有动物“英雄成长”叙事模式的确立,将看似复杂的动物们,通过关键性事件串联起来,构筑了一部动物在岛屿上的成长史。
三、巧妙的故事隐喻
在《地球脉动2:岛屿》中,动物主角大都是雄性,仅有白玄鸥是雌性。由此可以看出,该片主导性视角是“男性视角”,即使最后出场的企鹅一家3口,重点讲述的依然是雄性企鹅如何觅食,雌企鹅离开了“丈夫”和“孩子”踏上了觅食的征途仅为陪衬,给观众留下了雄性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需要无限抗争的印象。
影片解说词多次提到了“变化”一词,动物们的生存和繁衍出现了困境,只有变化它们才可以摆脱困境。但是人类的行为也在变化,而人类行为的变化又给动物们的生存和繁衍带来新的困境,这似乎陷入某种矛盾之中。那么,只有当人类的行为处于合理范围之内,不会对动物们造成影响,动物们才有可能自然地适应环境变化,这是影片传达给观众的重要思想。
四、结语
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纪录片以画面如诗如画出名,自然科技纪录片中的很多画面甚至可以一帧一帧截图下来当作摄影作品。[11]纪录片《地球脉动2:岛屿》拍摄时使用了4K技术,超清的画质、优美的构图、丰富的色彩,明显采用了好莱坞式故事片剪辑风格,体现了良好的故事构造能力,使观众可以感受到该片创作者成熟的创作方法,这些都可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者提供很好的借鉴。
[1] 严英、崔敏:《纪录片〈可爱的动物〉的结构、风格及主题分析》,载《新闻世界》,2010(11)。
[2] 陈艳:《浅谈纪录片中同期声的运用》,载《安徽文学》,2009(11)。
[3] 陈少波:《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的审美选择》,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10)。
[4] 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283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5] 许南明等:《电影艺术词典》,36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6] 王炳社:《电影隐喻略论》,载《电影文学》,2010(8)。
[7] 曹妤:《大音希声:纪录片〈天地玄黄〉听觉语言分析》,载《新闻研究导刊》,2016(24)。
[8] 秦悦:《略论银幕叙事中的时态》,载《当代电影》,2005(2)。
[9] 虞吉:《电影的奇观本性——从梅里爱到美国科幻电影的理论启示》,载《当代电影》,1998(5)。
[10] 唐宁:《中国文献纪录片价值构建》,10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11] 邓丹:《浅析BBC纪录片创作手法的借鉴价值》,载《大众文艺》,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