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记载过往或者当时的事情,以更好地实现生存与发展目标成为人们的重要追求,如产生于史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的野牛壁画,尽管被考证为某种巫术的载体,但是毋庸置疑,这种绘画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与自己密切相关事物的记录,堪称最早的纪录艺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除了文字等抽象形式之外,在近代照相术发明以前,各种形式的绘画成为人们以直观、可视的形式记载对自然界、人类社会观察结果的重要形式,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欧洲的油画等,成为“一种巨大的历史符码,承载着深不可测、难以复现的文化含义”[1]。
从记录事物的角度来看,绘画虽然具有自身无可比拟的独特性,但从精确性来看,不管是描绘事物还是人物,始终与现实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也正因为如此,追求记录的准确性乃至复写现实成为人们矢志不渝的梦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此的意向显得更为强烈。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广为人知,人们对这幅绘画作品最为欣赏的是两点:一是主人公神秘的微笑;二是它以近似真人的描绘传神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现代美”,或者说以那个时代人们所能达到的最为精确的方式记录了当时女性的一种精神状态。不过,达·芬奇显然没有满足于这一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发明了已初步具有照相功能的“暗箱”,开启了人类以技术复制现实的历史进程。
1839年,法国画家路易·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人类实现了使用黑白两色静态原样记录现实的愿望。1861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改进了摄影技术,英国摄影师托马斯·萨顿在幕布上呈现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现实中的五彩斑斓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19世纪末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想把基于静态影像的照相技术发展为基于动态影像的电影技术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法国发明家朱尔·马雷、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等人分别在电影摄影机和电影放映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预示着人类历史上一场新的记录革命即将发生。19世纪90年代初期,法国人奥古斯塔·卢米埃尔和他的兄弟路易斯·卢米埃尔对当时还处于试验阶段的电影技术设备做了重大改进,并试验性地拍摄了一些纪录短片,包括《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世界纪录片的发展由此起步。
美国学者埃里克·巴尔诺在《世界纪录电影史》中,描述了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卡布辛街14号大咖啡馆地下室的印度厅,首映12部纪录短片的状况。当时卢米埃尔兄弟并不在场。“他俩把首映的筹备工作托付给父亲安托万。过着半隐居生活的父亲也满怀喜悦地出面张罗这一有纪念意义的活动,这是因为兄弟二人又忙于筹办规模更大的活动去了。首映并未大肆宣扬,而是静悄悄地开始的。但是很快便出现了排队购票的情景。印度厅有120个座位,每天演出20场,中间有30分钟休息。票价1法郎,一天可收入2500法郎。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需要,卢米埃尔兄弟又增加了放映场地。”[2]这个历史瞬间对于卢米埃尔兄弟来说是一小步,但是对于纪录片发展来说是一大步。
在卢米埃尔兄弟举办的纪录短片首映式上,来了一位特殊的观众,他就是当时法国巴黎著名的魔术师乔治·梅里爱。他本来拥有自己的剧场,经济富足,但是当看到这些充满“魔幻”色彩的短片后,当即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即调整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进入纪录短片拍摄领域。他热切希望马上买到一台摄影机,但是被卢米埃尔兄弟婉言拒绝。最后,梅里爱不得不从英国伦敦一位光学家那里买来一台摄影机,几经改进,申请了专利,并从美国柯达公司买来了胶卷。在1896年一年内,梅里爱拍摄了80多部纪录短片,风格和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作品的风格非常相似。但是他很快发现,这种在野外拍摄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由此他想起自己的魔术表演剧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花费8万法郎建立了一座室内摄影棚。从此以后,梅里爱逐步走上了编撰剧本、专业演员出演、到摄影棚中拍摄的创作路线,世界故事片的发展由此开始。
梅里爱开创了故事片创作传统,即以虚构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建构,这种创作传统逐渐被后世发扬光大,形成了世界电影发展史的重要分支——故事片发展史。不过,卢米埃尔兄弟显然没有受到这股风潮的影响,继续坚持着他们所开创的电影道路,即以非虚构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建构,形成了世界电影发展史的另外一个分支,也就是纪录片发展史。智利导演顾兹曼曾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纪录片自产生以来,不仅是某个国家的相册,也是人类社会的相册,定格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个真实的瞬间,使得人们能够更理性地思考自己、思考社会、思考人类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另外,人类社会越发展,人们就越怀旧,而纪录片以真实为圭臬,记录了大千世界的五彩斑斓和千变万化,如变化的自然、变化的政治、变化的经济、变化的社会、变化的文化、变化的城市、变化的乡村、变化的人等,常常轻而易举就触动了人们心中那根怀旧的神经,勾起人们力图反思历史和现实的愿望,唤起人们意图憧憬未来的期望。
纪录片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20多年的历史,不仅成为电影系统的重要影片类型之一,也成为电视系统的重要节目类型之一。当今时代,数码摄像机得到普及,非线性编辑软件广泛应用,各类视频网站快速发展,这为专业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使得普通受众参与纪录片创作成为可能。纪录片观众广泛分布于各个年龄段和各种职业之中,且数量庞大。纪录片与观众的日常工作、生活联系日益紧密。罗百鸿曾说,纪录片不仅是一个节目,更是一种深刻的体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2500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发现,多达85.9%的受访者看过一部或多部纪录片,没看过的人仅有14.1%。有资料显示,世界上每天都有15亿人在收看纪录片。另有调查发现,纪录片频道的主流观众通常是“高职位、高收入、高学历”的“三高”人士。21世纪以来,在影像制作与传播技术的推动下,更多资本力量进入纪录片行业,世界纪录片事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势下,媒介生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以数字技术为中介,卫星、光缆等为传输手段,电脑、手机等为终端的网络媒介强势崛起,其以天然具有的界面友好、互动性强等特点受到受众热烈欢迎,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电视用户的减少、收视率的下降。早在2009年,搜狐纪录片频道就已上线,随后凤凰、腾讯、新浪、网易、土豆、优酷、爱奇艺等网站陆续设立纪录片频道,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发展路径日渐明晰。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纪录片”时代正式到来。互联网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于,除了可以播映原本以影视形态呈现的大型纪录片外,还形成了适合网络播映的微型纪录片,网络纪录片(或微纪录片)概念横空出世。当前,在VR技术、全息影像等概念已经出现的情况下,人类纪录片形态的演变还将继续。
纵观人类历史,形象记录原本是人类出于生存与发展愿望拓展出的一项技能,但是在技术与文化的双重促动下,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已经由记录艺术发展为纪录艺术,涉及生活方式、文化形态、影视产业乃至国家形象等。在影视艺术生产领域,纪录片与故事片虽然在创作技巧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本质却大不相同。以讲故事为例,故事片的故事是虚构的,而纪录片的故事是真实的。专业纪录片虽然创作的门槛较高,但是市场空间在不断扩大。因此,随着中国以及世界纪录片事业的发展,纪录片产业逐渐壮大,广泛意义上的纪录片创作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同时也为想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人士提供了不竭动力和广阔舞台。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学习纪录片创作,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为自己未来的影视职场生涯奠定基础,为中国乃至世界纪录片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1] 张晓凌:《中国百年形象史——夜读百年中国人物画》,载《艺术评论》,2005(10)。
[2]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张德魁、冷铁铮译,8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