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世界纪录片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急遽发展,纪录片创作的媒介技术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为专业创作者的创作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吸引了更多纪录片爱好者甚至普通大众参与纪录片创作,风格多样,并行发展。纪录片观众数量持续增长,纪录片产业容量不断增加,成为影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影像制作与传播技术的变革

(一)数码摄像机普及

20世纪90年代末期,更为轻便的简称“DV”的数码摄像机发明,被很多专业影视工作者使用,并陆续进入很多家庭。早期的数码摄像机大小形态多样,最大的有如传统磁带摄像机般大小,稍微小一点的有如手掌般大小,最小的甚至有如火柴盒般大小。数码摄像机特点在于:一是携带方便,很多数码摄像机由于体量小,可以放在背包里甚至衣服口袋里,便于使用隐蔽拍摄等方法,拍摄到以前无法拍摄到的内容;二是存储方便,数码摄像机的存储介质为数字存储卡,克服了过去磁带存储的信号容易衰竭、存储空间有限等问题,和个人电脑连接起来,可以实现大容量素材存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码摄像机极大地拓展了纪录片创作的空间。一直发展到今天,每部智能手机都会安装一个摄像头,一个人人都拥有数码摄像机的时代已经到来,为全民创作纪录片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影像编辑系统简化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上第一套非线性编辑系统产生,但是受制于技术条件,没有得到大范围应用。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广泛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发挥出了巨大威力,逐渐替代传统的线性编辑系统,成为电视台、电影机构以及个人用户的首选。非线性编辑软件的特点在于,无论是视频轨道还是音频轨道都可以增加,有的软件最多可增加至99条;剪辑时可以铺放大量视音频素材,然后通过鼠标及快捷键进行剪辑,可随意在任何一个点增加或删减素材。随着电脑软件的升级换代,很多播放软件也已具备初步的剪辑功能,可以实现简单的素材处理;很多专业软件公司不断开发适用于普通人群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如在中国,“爱剪辑”“快剪辑”等软件已广泛流行,这些软件只需要短期学习即可掌握基本操作要领,为普通人创作纪录片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网络视频传播兴起

有了十分便利的拍摄手段和编辑手段,还需要有更为便利的展示平台。在传统年代,纪录片播映的平台主要为电影院和电视台,相对比较狭隘,基于Web2.0技术发展起来的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为纪录片播映提供了新的更为广阔的平台。21世纪初,一批专业视频网站上线,其中包括目前影响最大的优兔(YouTube)。这家网站创办的原意是方便朋友之间分享视频片段,后来逐渐发展成网民拍摄短视频和视频作品的发布地。之后,很多大型门户网站纷纷开设视频网站板块。视频网站的总体特征是具有流媒体特点,用户不仅可以下载视频,还可以上传视频,并具有发帖、弹幕等互动功能,充分体现了网络交互性强的特征。这为普通用户观赏和分享自己的视频提供了广阔舞台。另外,很多原来在电影院和电视台播映的纪录片也被搬上了视频网站,为专业纪录片创作者传播自己的纪录片作品提供了新的渠道。

二、世界纪录片事业发展格局

21世纪以来,在影像制作与传播技术的推动下,更多资本力量进入纪录片行业,世界纪录片事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

(一)美国纪录片独占鳌头

美国纪录片以大型商业媒体公司投资拍摄为主,包括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等。探索频道先后出品了《新时代武器》《超级风暴》等纪录片,国家地理频道先后出品了《空中浩劫》《超级工厂》《科学新发现》等纪录片,引领了世界大型纪录片创作风潮。美国纪录片之所以能引领世界,与其产业化运作、大批量生产的特点有关。除了美国国内市场外,美国纪录片通过版权售卖等方式远销世界各地,在世界纪录片市场中占有很大份额,取得了极高的营销收入。

数字技术的快速进步不断推动美国纪录片产业转型。制作技术的自动化使得纪实频道的数量迅速增加,高清设备与仿真技术的使用使观众的体验不断深化,移动设备的快速崛起、视频网站的发展促使纪录片产业继续发展。2015年,美国有14部纪录片的收入超过100万美元,其中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纪录片《猴子王国》以1643万美元高居榜首。2016年,略有回落,有9部纪录片收入超过100万美元,其中美国导演迪内希·杜泽、布鲁斯·斯库利执导的纪录片《希拉里的美国:民主党秘史》以1310万美元高居榜首。

(二)欧洲纪录片力量强大

在欧洲纪录片市场中,英、法两国表现突出。纪录片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传统项目,近年来取得了不俗成绩。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地球无限》《两性奥秘》《向深海出发》等纪录片受到广泛好评。同时,英国广播公司还引入独立媒体公司参与拍摄纪录片。2015年推出的纪录片《猎捕》,由摄制组历经3年跨越30多个国家拍摄完成,涉及雨林、冻土层、海洋、草原、极地,展现动物在生死角逐中戏剧性的瞬间。2016年,纪录片《地球脉动2》上映,该片拍摄历经3年,跨越40多个国家,采用4K摄像机拍摄,部分镜头采用无人机远程控制拍摄,探索地球上的丛林、沙漠、高山、岛屿、草原和城市等。

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近年来法国纪录片表现突出。法国电视二台、五台、六台等电视频道,不断增加纪录片播放比重,播出了《启示录》《家》《死亡游戏》等影响较大的纪录片。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等执导的“天地人三部曲”(《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喜马拉雅》)更是享誉世界。2015年,法国导演尼斯·罗伯尔执导的纪录片《卡瓦纳,写在最后一秒》,通过自己积累的素材,讲述了《查理周刊》创始人弗朗索瓦·卡瓦纳被刺杀的经过,引发广泛关注。2016年,雅克·贝汉等执导的纪录片《季节》上映。这部影片拍摄历时两年,在8个国家的100多个地点取景,观众接近100万人次,并同步开发了手游产品。

(三)亚洲纪录片发展迅速

21世纪以来,中国逐渐发展成为纪录片大国,产量逐年上升,涌现出了《故宫》《圆明园》《大国崛起》《归途列车》等影响广泛的纪录片作品。自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家在政策、资金等层面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中国纪录片发展驶入快车道。2012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在国内受到热捧,而且在国外受到广泛好评,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已经走向世界纪录片市场。2015年,由前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执导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各大网站,引发强烈反响,将中国纪录片带入一个新的时代。2016年,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体现了主流话语倡导的“工匠精神”,获得极大反响,被誉为“网红”纪录片,推动了纪录片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

日本一直以来是亚洲纪录片强国,日本广播协会是日本纪录片最主要的制作机构,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和新闻机构有合作关系。日本广播协会出品的纪录片介绍各地人文风光、记录世界风云、揭露社会时弊,通常不讲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是通过不同视角的观察以及受访者之口说出事情的真相,推出了大量有世界影响力的纪录片,如《大黄河》《美国魂》《改变世界的瞬间》等。2015年,日本广播协会推出了纪录片《战后70年,日本的肖像》之《跨越战后70年,日本人可以做什么》,采用演播室和外采画面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世界各界名人来到演播室,反思战争的危害,探讨世界的未来。2016年,日本广播协会推出系列纪录片《动**的世界》,包括《恐怖和难民:欧共体的分裂》《大国复活野心:俄罗斯普京的赌注》《动摇的超级大国:美国将走向何方》,讲述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进入21世纪,韩国纪录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成为亚洲纪录片的后起之秀。纪录片成为韩国观众最喜爱的节目类型之一。在国营电视机构韩国放送公社(KBS)的引领下,民营电视机构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首尔广播公司(SBS)等也先后加入纪录片创作行列,先后出品了《韩国探求系列》《妈妈鸟的爱》《想知道的事》等纪录片。2015年,韩国文化广播公司出品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全景式刻画和传达了“中国力量”,火爆韩国全国,并同时在中国各大视频网站上线,引发中国观众热议。2016年,由韩国电影发行公司(At9Film)出品的纪录片《自白》,讲述了一名华裔脱北者到韩国做公务员,被情报机构指控为朝鲜间谍的故事。影片呈现了情报机构跨越韩国、中国、日本、泰国等多国调查间谍事件的真实过程,在政治社会类纪录片中创下了10万观众的纪录。

[1] [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15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2] [俄]吉加·维尔托夫:《维尔托夫论纪录电影》,皇甫一川、李恒基译,见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511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 [法]拉法艾尔·巴桑、达尼埃尔·索维吉:《纪录电影的起源及演变》,单万里译,见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9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4] 周文、周兰:《先锋纪录片探析》,载《现代传播》,2010(1)。

[5] [美]维维安·索步切克:《综合的视像——路易斯·布努艾尔影片〈无粮的土地〉的辩证规则》,吴丹妮译,载《世界电影》,2005(1)。

[6]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张德魁、冷铁铮译,70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7]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张德魁、冷铁铮译,101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8] 王辉:《纪录片想法与做法》,137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9]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张德魁、冷铁铮译,110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10] 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48~49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11] 王庆福、黎小锋:《电视纪录片创作》,80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2] 张巍:《纪实与虚构——从尤里斯·伊文思的创作历程看纪录观念的嬗变》,见林少雄《多元文化视阈中的纪实影片》,243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13] [美]林达·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单万里译,见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579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4] [美]林达·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单万里译,见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589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5] [美]林达·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单万里译,见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583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6] 王辉:《纪录片想法与做法》,330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17]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7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18] 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11~12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19]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47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20] 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在延安电影团成立后解散。

[21] 陈汉元:《忆纪录片〈收租院〉的拍摄》,载《百年潮》,2009(4)。

[22] 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24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3] 沈杰:《三登“珠峰”的前前后后——为“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20周年而作》,载《新闻三昧》,1995(2)。

[24]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492~493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25] 汪继芳:《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228页,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