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音乐节十年播种路
TC(Taiwan Connection)音乐节登场的时间进入倒数计时,音乐总监胡乃元在纽约的家中,影印的总谱、分谱散落各处,这样的场景十年间反复出现,俨然成为胡家年终的重要仪式,在群谱环伺下,胡乃元乐此不疲,因为等待他的是一张张渴望音乐的面孔。
2004年12月,在现任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严长寿支持下,TC音乐节首度发声,此后每年年终胡乃元准时回台,带领海内外的年轻华人音乐家共同奏乐。十年来,成员的规模从弦乐四重奏扩大至弦乐团、室内乐团,演奏的曲目从室内乐扩展到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但是无论乐团编制和乐曲规模怎么变,不变的是胡乃元的初衷─唤起音乐家心中热情,带给观众无限感动。
纽约是个古典音乐夜夜笙歌的国际大城,但听在胡乃元耳里,能够真正感动他的名团大团有限,因为在他心中有个完美典范。1988年他搬到纽约后,有幸在大都会歌剧院亲炙两场小克莱伯指挥的演出,一场是威尔第《奥泰罗》,另一场是理查德·施特劳斯《玫瑰骑士》,“他的指挥动作传达的不只是节拍,更多的是音乐的内容和故事”。此后,胡乃元开始反思音乐除了好听之外,如何与观众对话,“在舞台上,小克莱伯不是‘指挥’乐团,而是与乐团共创音乐传递美好事物”。
勾动胡乃元心弦的演出,不仅发生在世界一流乐团和指挥大师身上,多年前他聆听吕绍嘉带领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演出贝多芬第5号交响曲,深受启发,就算本土的乐团,在一定的化学作用下也能传递犹如维也纳爱乐般的音乐感动。
然而要将这些动人的演绎化为常态,音乐家的认识扮演关键角色,以胡乃元自身为例,20世纪90年代他开始重新审视巴赫和莫扎特的小提琴作品,阅读了大量文献,发现音符背后更多的人味,也改变了诠释手法,“把乐谱当演员的剧本来读,从人性的角度切入”。因此在TC音乐节中,胡乃元尝试以过来人的身份,在潜移默化中扭转音乐家的观念。
TC室内乐团的成员不少服务于岛内各大乐团,胡乃元说当初大家首次聚集在一起,习以为常地把它当作一场“外务”,排练之后才惊觉十分刺激,台前没有指挥,每人都有发言权,大家不分你我都是中坚分子。如此以来,每个人都必须全心投入卖力思考去完成使命。
胡乃元回忆,2010年TC室内乐团首度上路,挑战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没有指挥在前领军,演奏如此复杂的曲目,“那时大家都以为我疯了,是不是想一举毁掉TC”。没想到,“英雄”不仅没有成为“狗熊”,来年接续挑战《命运》,而且团员心脏愈练愈强,2012年再战勃拉姆斯第四号交响曲,今年庆祝十周年,奉上欢庆的贝多芬第7号交响曲。
胡乃元笑说几年磨练下来,大家胆子都变大了,讨论今年曲目时,威尔第、瓦格纳都出现了。最后拍版定案贝七,主要借此向他心中的典范小克莱伯致敬。话说小克莱伯在世时特立独行,拒绝当乐团的音乐总监,不接触媒体,不随便接受邀演,只愿意演出自己想要的音乐,在他灌录的少数录音中,贝七是他留给后世的重要音乐资产。
追寻音乐是条漫长的道路,胡乃元期待的TC,不是每年年终才盛开的美丽花朵,而是一项播种的工程,十年只是一个起步,胡乃元想建构的是一种可传承的精神。
胡乃元说,TC的未来是寄托在每位曾经参与过TC以及被TC感动的人身上,“来到21世纪,古典音乐唯有发挥感人的力量,才不会被送进博物馆”。他强调自己常常反省,同时也提醒TC的音乐家,不管场地大小,不管在音乐厅还是下乡推广音乐,面对音乐与观众的态度应该始终如一,“大家经常跟我反应环境不好,对我来说,改变最简单的方法是从自身做起”。
今年的TC音乐节即将开幕,校订乐谱、书写弓法、联络团员等工作如火如荼进行,面对这些琐碎又重要的工作,胡乃元笑说:“几乎每一年,都不知道能不能顺利登场。”胡乃元身为首位获得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大赛首奖的华人小提琴家,真诚道出内心感受:“个人独奏虽然比较风光,但在TC能和台湾这么多好音乐家一起合作,音乐所传递出来的效果和震撼绝不是作为独奏家能够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