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NSO 2007/2008乐季

上个乐季,台北爱乐乐团(NSO)以瓦格纳乐剧《尼布龙指环》、发现系列《理查德·施特劳斯》炫丽的结束二十岁生日,但吊诡的是,堂堂迈入二十一岁的NSO,2007/2008乐季马上遭逢没有音乐总监的空窗期,好在这群群龙无首的团员够争气,恪尽职守热情贯注,前音乐总监简文彬够有心,临别前交付一份精彩的节目单,让NSO不减风采。

NSO过去6年在前音乐总监简文彬的带领下,着实培养出好功夫,透过贝多芬、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理查德·施特劳斯等交响系列的洗礼,乐团在演奏技巧、互动默契、音色塑造以及音乐诠释上达到一定水平。乐团累积曲目之余,也透过来自各地的客席指挥开眼界,增广识,养成弹性的适应力。

因为过去的努力,乐团有能力应对没有音乐总监的日子。本乐季NSO的团员走上舞台成为独奏家,以室内乐组合参与教育推广的节目,与国光剧团跨界合作的《快雪时晴》打破中西乐的藩篱,赴东京参与“热狂之日”音乐节,获得本地乐评好评,一次又一次的演出,NSO最终展现了应有的荣誉和自信。

一个乐团乐季节目的优劣,在于平衡艺术性、开拓性和市场性三者,综观台北爱乐乐团2007/2008节目安排,脉络清晰,寓意深远,兼具深度广度和市场热度,逼近九成的票房体现出节目对于大众的吸引力及台湾乐迷对于NSO的高度认同。

迈入第五季的发现系列推出柴科夫斯基系列十场演出,请出柴科夫斯基,简文彬想必更着眼市场接受度,在一个音乐总监青黄不接的时刻,巩固乐团长年打下来的票房基础和口碑成为首要任务。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尤以第四、五、六交响曲,钢琴与小提琴协奏曲,长期在台湾古典唱片销售市场、古典音乐电台点播录中名列前茅。这一符合观众口味的安排,果真创下723套的套票销售纪录。

十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在有限空间内寻求拓展,加入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蒂伯曼等台湾乐团鲜少演出的作曲家作品。

NSO的团员站上独奏舞台为本系列另一特色,台北爱乐乐团成立之初,明星团员颇多,长笛家赖英里、竖琴演奏家解瑄、双簧管演奏家蔡兴国等均为镁光灯聚焦对象。只不过,当时明星团员的出现靠得是唱片公司的发掘与包装,如今唱片市场的盛况已不在,团员在外发声的管道相对紧缩,团方此次主动出击,一方面肯定团员的实力,另一方面团内明星牌的蕴酿,对于乐团不乏加分作用。

因此在发现系列中,乐迷可听到NSO乐团首席李宜锦演出拉赫玛尼诺夫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定音鼓首席连雅文首演自己的作品《老鼓手》,长笛首席安德石和竖琴首席解瑄共同演出蒂伯曼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以团员作为独奏家演奏的方式,在国外乐团行之有年,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纽约爱乐来台巡演,均晋用团内声部首席,NSO的尝试称得上与世界接轨。

综观世界各大乐团的乐季节目安排,独奏家被视为不能忽略的重头戏,站在独奏家的角度,获得顶尖交响乐团和指挥的青睐能够提升其在乐界的地位,交响乐团想要邀请世界顶级演奏家,除了资金要有,在业界的风评也要不差。

台北爱乐乐团2007/2008乐季和往年相较,来自外国的名家特别多,俄罗斯钢琴家薇色拉丝、大提琴家麦斯基、英国钢琴家赫夫、大提琴家朱利安·洛伊-韦伯、华裔大提琴家王健、日裔小提琴家宓多里以及克罗地亚钢琴家波哥雷里奇的现“声”增加不少音乐会的“听头”。

前辈指挥大师的莅临,也使本乐季增色不少,在简文彬的邀请下,华裔指挥大师林克昌,在生日当天,以柴科夫斯基第四和第六两首交响曲,指挥出他八十岁第一个乐章,隔周再以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再下一城,NSO将林克昌强烈丰富的情感、对于乐曲快慢速度强弱对比的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这位老大师以泪传递他的感动。

另一位老大师,高龄八十四岁的巴夏是肖斯塔科维奇第十四号交响曲的首演指挥。他指挥之下的柴科夫斯基第五号交响曲,与林克昌的版本相较,个性截然不同。然而无论是热情澎湃的林克昌还是浪漫优雅的巴夏,NSO均能坦然自若、游刃有余的穿梭在两者之间,由此衬托出NSO面对不同风格的指挥,具有使命必达的能力。

波兰现代作曲大家潘德瑞茨基的访台,让台湾乐迷有幸亲炙这位现代音乐史上的革命人物,能够在作曲家本尊的指挥下演出、获得第一手的诠释,是交响乐团与当代作曲家合作时最珍贵的资产,尤其潘德瑞茨基带来的作品为刚首演的新作“法国号协奏曲”更为难得。

近年经常回台与NSO合作的旅德指挥吕绍嘉,本乐季大胆安排重量级曲目—布鲁克纳第五号交响曲,带领乐团迈入新的里程。布鲁克纳作品的浩翰与神圣易于让乐迷甚至乐团心生却步,然而吕绍嘉的风采给了乐迷走进音乐厅的勇气,之前接受马勒、肖斯塔科维奇锻练的NSO,证明有驾驭布鲁克纳的能力,吕绍嘉与NSO未来若有机会推出布鲁克纳系列音乐会,将会是乐迷期待的大戏。

在简文彬六年音乐总监的任期中,每乐季推出两文件音乐会形式的歌剧制作,不仅为乐团打造特色,也让台湾优秀歌手有发声的机会,更培养出一批能歌善演的班底。依照他的规划,过去六年是发展期,之后希望由资源较丰的两厅院接手,进行正式大型的制作。

台北爱乐乐团2007/2008歌剧演出,在跨年时推出约翰·施特劳斯轻歌剧作品《蝙蝠》,在台上歌手演唱的同时,不由得令人想起,德国声乐指导林登,在指导2006/2007的瓦格纳乐剧《指环》制作后的一席话。

林登认为台湾歌手能够胜任的歌剧出数可达十三出,威尔第《假面舞会》、韦伯《魔弹射手》、比才《卡门》、普契尼《波西米亚人》等,所需歌手中除了男高音角色之外,台湾歌手足以胜任,可见NSO过去的努力已到欢喜收获的时刻,台湾乐迷何时有幸在歌剧院的舞台欣赏这些剧目,两厅院得加把劲。

本乐季,台北爱乐乐团的触角也从本业延伸至跨界领域,与国光剧团合作的新编京剧《快雪时晴》,在作曲家钟耀光的巧笔下,西乐与京剧锣鼓点巧妙结合,在简文彬的指挥下,将京剧演员、声乐家、西乐、国乐等不同元素成功串联成一体,也让京剧和交响乐团的首度尝试圆满呈现。

台北爱乐乐团成立二十年后,首张公开发行的专辑终于在2007/2008面世,专辑收录马勒第四号交响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号交响曲的现场录音。在唱片发行萎缩的今日,各大交响乐团群起创造自我唱片品牌进行自救,NSO的首张专辑,曲目上亮眼出发,但是包装和企画上,仍需花点心思进行“品牌”和“形象”的塑造,才能有效开拓新乐迷和国际市场。

持续过去几年前进世界舞台的努力,NSO本乐季在奥地利指挥维特纳的带领下赴东京“热狂之日”音乐节演出五场,在国际政治氛围的考虑下,台北爱乐乐团此行的指挥维特纳固然适任,但他并非乐团音乐总监,当团方在阐扬台湾爱乐、爱乐台湾精神时,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台北爱乐乐团2007/2008乐季在节目规划上,兼具乐团曲目的全面性和演出的多面向,固然音乐总监悬缺,乐团这一年显现出对过去的省视及迎接未来的自信,前音乐总监简文彬过去六年的努力,也在乐团的贯彻下得到充份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