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西渐台北市立国乐团欧巡启示
过去半世纪,国乐团汲汲追求现代化以融入西风东渐的社会,但最终仍抵挡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如今,亚洲势力抬头,东风西渐蔚为风潮,国乐团一跃成为欧美“猎奇”的对象,台北市立国乐团的欧洲巡演,就在如此氛围下诞生。
8天的巡演,台北市立国乐团造访曼彻斯特、汉诺威和巴黎3个城市,在以乐交流的过程中,多数观众最后能以惊叹取代最初的猎奇心理,重要原因在于,台北市立国乐团安排的曲目并非以“讨喜”为出发点,而是要让欧洲观众听见不一样的声音。
在巴黎著名的夏特雷剧院,台北市立国乐团欧巡指挥同时也是乐团团长和作曲家的钟耀光,在休息室里准备登台。夏特雷剧院今年庆祝成立150周年,在音乐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初由俄国艺术经理人杰吉列夫创立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在此演出过众多作品,包括1911年首席舞星尼金斯基首演的斯特拉文斯基《彼得洛西卡》及1917年由萨蒂作曲、毕加索设计舞台的《游行》等。
面对伟大历史在前,钟耀光特别点出,《彼得洛西卡》虽具现代感,更具民族性,斯特拉文斯基在创作时并没有忘却自己的根,而这样的精神与台北市立国乐团不谋而合,“像是这次演出的谭盾、赵季平或是我的作品,不都是这样吗?”
谭盾的《西北组曲》、赵季平的《古槐寻根》,钟耀光写给此行独奏家、英国知名打击乐家葛兰妮的《打击乐协奏曲》,的确都努力写出属于土地的声音。面对西方强势的古典音乐世界,这些受过严格西方作曲技法训练的作曲家,非常明白,只有大胆发出自己的声音,才不会被贝多芬、马勒的音乐所淹没,因为不同才会彰显价值。
对于欧洲巡演,团员的感受中不仅有异地演出的兴奋,更有一种有感而发的欣慰,台北市立国乐团二胡团员王铭裕回想,他从小一直热爱拉奏二胡,但是学习中国民乐这件事,在他身处的时代,好像是很丢脸的事,因此他们一同学习中国民乐器的小孩,总会把乐器包得让外人看不出来,如今拿着民乐器,站上世界的舞台,而台下的观众又抱以如此热烈的掌声,感觉到一种骄傲。
观察三地演出的反应,可感受到观众对于中国民乐的好奇和几分惊讶。汉诺威现代音乐协会副总监佛蕾希格(Amrei Fleclsig)指出,对于学习西方音乐理论的她来说,有时很难想象,那样的声音和音乐特质是如何产生。她认为国乐团和交响乐团是在两条平行线上发展,同异之间有各自体系,而非模仿交响乐团。
在巴黎场,乐团演出台湾作曲家李志纯《柳絮》,引起东西方交错的解读,在场的法国指挥华勒斯(Jean Pierre Wallez)惊叹于国乐器的声响之余,以西方观点猜测这首曲子的朦胧之美是受到德彪西的影响。
在曼彻斯特的音乐会上,波德是位具有匈牙利血统的一般观众,他坦言进音乐厅是受到节目单上“国乐”两字的吸引,误以为是东方乐团演出西方古典作品,没想到所有曲目均为原创。“听完后我觉得没有东西乐之分,只有是不是好音乐。”
钟耀光指出,欧巡的目的是希望让外国人知道,中国民乐发展到有别于过去传统的阶段。台北市立国乐团此次出击,演出只能算是前奏,期待的是后续效应,钟耀光希望未来能够吸引更多国外作曲家、独奏家一起玩乐,借此将中国民乐带进主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