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株洲市

株洲市位于湖南东部,湘江下游,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面积11272km2,其中城区面积837.00km2,建成区面积124.23km2;2012年常住人口390.66×104。现辖醴陵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和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以及113个乡镇和株洲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株洲地处罗霄山脉西麓,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条带状展布;东南部为山地,重峦叠嶂,地势雄伟。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生长期长。从地貌结构来看,山地占本市总面积的41.5%,丘陵占17.0%,高岗地占6.6%,低岗地占12.9%,平原占16.4%,水域占5.7%。

株洲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以煤炭、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为多。株洲水资源629.18×108m3,水质普遍较好,但城市周边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湘江干流在株洲市境长89.6 km,其一级支流有洣水和渌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1%,活林木蓄积量1180×104m3。

株洲古称建宁,又名槠洲。远古时期,株洲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炎陵县鹿原陂安葬着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相传,华夏始祖神农氏在炎陵县“茶乡之尾鹿原陂”种五谷,尝百草,始作耒耜,教人耕种,创造了农耕文化。炎帝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株洲著名景区还有桃源洞、酒埠江、大京、云阳山等。

株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发达,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京广、浙赣、湘黔三大铁路干线在此交会,株洲北站是我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株洲市区至黄花国际机场不足60km,106国道、320国道和京珠、上瑞高速公路穿城而过。湘江绕城北上,可通航1500吨级船舶。衡茶吉铁路和衡炎高速建成后,株洲的交通地位将更加突出。

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761.32×108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235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2∶60.4∶31.4。同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72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有唐人神、好棒美、福来喜、仙竹米业等。同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241×104人次,接待境外游客10.74×104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108元,其中旅游创汇3736×104美元。

株洲属于国家老工业基地,现已形成以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医药、食品和陶瓷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有上市公司8家。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都相继在此诞生。电力机车、硬质合金、铅锌等工业品产量居全国首位。株洲拥有国内一流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基地、电力机车基地、风电设备基地和航空发动机基地,芦淞市场服装交易名列全国前茅。

株洲科研实力较强,以高新区为龙头,有科研机构24个,科技人员4万多人,博士后工作站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还有2名院士。株洲是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传感技术产业化基地。株洲高新区规划面积35 km2,共吸引了800多家企业在这里投资设厂。

城市远景空间结构为“一主三区”,城市人口将达到180×104。“一主”,即城市快速环道为骨架的主城区,面积150km2,是株洲主要核心地区;“三区”,即新马新城、云田新城和远景纳入市区的渌口城区,同时,重点加强对清水塘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

株洲电力机车生产基地

株洲电力机车研发生产企业主要是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和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都属于我国南车集团。

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始建于1936年,1958年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现为我国电力机车的重点研制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干线电力机车、电动车组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现有员工8000人,资产总额超过60×108元。该公司累计生产电力机车4500余台,约占全国铁路电力机车总拥有量的70%。该公司可生产9600kW八轴大功率交传电力机车,还可生产多种类型的城市轨道车辆。

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始建于1959年,是一家服务于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行业的科技型企业,现有员工一万余人,资产总额和年销售收入皆逾100×108元。主要从事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地铁及轻轨车辆、电动汽车的开发与生产。是湖南省重点高技术企业,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