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本情况

国家明确指出,中部地区要以中心城市和交通干道为依托,加快发展城市群和产业带,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区位和制造业优势加速崛起。结合“十二五”乃至中长期的发展,优先发展环长株潭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迅速提升湖南省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城市体系;有利于湖南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利于城乡联动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构建生态宜居型城市群。

从空间结构来看,湖南省城市布局可归结为3个圈层:长沙为湖南省城市体系的核心,长株潭3市为核心城市群,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5市为外围城市圈,张家界、自治州、怀化、邵阳、永州、郴州为辐射城市圈。省会长沙、核心城市群、外围城市圈和辐射城市圈借助于现代化交通运输线路和信息系统建立起多方位的空间联系。环长株潭城市群向北可直接联系大武汉城市群,向南可紧密联系华南经济圈,向东可积极呼应长江三角洲(图4-3)。

图4-1 环长株潭城市群在湖南省位置示意图

图4-2 环长株潭城市群行政区划

环长株潭城市群的主要优势在于:具有较大的空间规模和较强的综合实力;当地的水资源和周边地区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初步具备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系统和信息系统;农业和加工制造业基础较好;研发力量也比较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环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大型城市群,是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基地,需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文化旅游业。

图4-3 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

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形态是:点、线、面相结合,其中农田、森林、水面为面状,交通干线为线状,工业企业为点状,城市为岛状。主要城市之间隔以广阔的农田、森林和水面,其间拥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联系、信息网络联系和金融贸易联系。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方向转变。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中心城区侧重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边缘城镇侧重发展加工制造业,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生态隔离带,尽可能减少产业活动对于居民生活的干扰。

环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全面提升,主要是在国民经济中适度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工业中率先提高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在第三产业中努力提高信息、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部门的比重。从8个城市的产业定位来看,可分为3个层次。长沙产业层次最高,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诸如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着重培养其主导职能。环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层次较高,可侧重发展钢铁、有色金属、机电、铁路机车、汽车、硬质合金、食品、成衣等部门,着重培养其产业带动功能。外围的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5市必须因地制宜、各有侧重,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部门,并加强与长株潭3市的协作联系。

在城市群建设的过程中,8个城市不必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不要贪大求全,不要盲目攀比,更不要搞“一刀切”。应当明确各自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根据8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其突破口的选择可作如下阐述: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层次第三产业;株洲——电力机车、新材料、生物制药,以铁路枢纽为依托的现代物流;湘潭——钢铁、汽车、电机、纺织,以韶山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业;岳阳——石化、造纸、火电、农产品深加工,以岳阳楼、洞庭湖为核心的旅游业;益阳——机械、纺织、化学、农产品深加工,洞庭湖观光旅游业;常德——卷烟、食品、纺织、机械,辐射湘西北及周边地区的现代物流;娄底——钢铁、化工、建材、机械和现代物流;衡阳——机械、电工、化学、电子、轻纺,以衡山为核心的旅游业。

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网络结构可以概括为“12345”,即“一核、两圈、三轴、四带、五心”的空间格局。“一核”,即长株潭都市区极核。长株潭都市区是一个由长株潭3市城区和若干紧密关联的周边组团构成的多核组团式中心城市,共同承担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两圈”,即紧密层和外围圈。紧密圈,即前面论及的长株潭都市圈,以长株潭3市城区为起点,高速公路半个小时所能达到的城镇为边界,包括宁乡、浏阳、湘阴、韶山、醴陵和湘乡等城镇,应将其纳入到长株潭紧密层的卫星城镇来发展。外围圈由岳阳、常德、益阳、娄底和衡阳5个地级市构成。“三轴”,即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武广高铁以及湘江生态经济带),湘黔铁路(上瑞高速)和石长铁路(长常高速、319国道)一纵两横的三条城镇发展轴线。“四带”,即一是长—岳功能带;二是长—益—常功能带;三是长—娄功能带;四是长—衡功能带。“五心”,以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城市为中心的外围城镇群,在做强外围5个地区中心城市的同时,逐步推进以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为中心城镇群协调发展。

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是改进不合理的行政体制和管理体制,整合开发优势和产业优势,协调8个城市、产业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城市群构建的过程,也是城市创新与区域创新的过程。一要理顺城乡体制;二要理顺行政体制;三要理顺行业体制。

在环长株潭城市群内部,彼此相连以城际铁路为主(图4-4、图4-5)。重点项目包括:第一,横贯洞庭湖区北部的铁路,把岳阳与常德连接起来。第二,连接益阳—娄底—衡阳的铁路,其中益阳—娄底段为洛湛铁路的一部分。第三,湘东铁路,连接岳阳—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安仁—耒阳,对于湖南东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第四,武广快速铁路,在岳阳、汨罗、长沙、株洲、衡山、衡阳、耒阳、郴州设有车站,可抓紧搞好配套建设,并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第五,上海—昆明高速铁路,基本上与浙赣线—湘黔线平行,拟在易家湾附近与武广高铁交会,可显著加强该城市群的东西向联系。第六,尽快修建长株潭轨道交通系统。该系统分为3市市际线网与市内线网两大部分。第七,建设好长沙市地铁系统,包括6条线路,近期集中力量建设好1号线和2号线。

图4-4 环长株潭城市群交通路网规划

图4-5 环长株潭城市群高速公路建设规划

环长株潭城市群涉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区,实际上可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生态环境空间系统。该城市群的环境保护,要充分考虑到上风向与下风向、河流上游与下游的关系,反对以邻为壑和转嫁污染。工作重点包括:第一,全面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监控COD、SO2、镉、砷的排放。第二,全面提高达标率,到2015年,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0%。第三,对拟上马的项目实行严格的环境评价,全面贯彻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从严控制制浆、制革、印染、农药、小水泥以及镉、汞、铅、砷等重金属污染的项目,长株潭3市市区则要严格禁止上马此类项目。第四,城市群绿心和生态绿地实行严格的规划控制和生态保护。第五,建立水质断面监控制度,下游污染,上游扣分。在湘江、资水枯水期,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必须限产或者停产。第六,采取有力措施,严格保护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3片国际重要湿地。第七,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考虑到生态脆弱程度,进一步划分出自然保护区和禁止开发区,努力减少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生态的不利影响。第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一部分地区可划为生态保护区,省、市两级政府采取专门政策措施予以经济补偿。

结合环长株潭城市群实际,搞好大旅游综合开发。可集中力量做好湖湘文化、红色文化、洞庭湖水景文化等旅游主题。工作重点包括:确定发展框架,明确开发方向,采取得力措施,吸引多方投资主体进入;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突出湖湘文化主题,注重提升城市群旅游的文化含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设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发展文化旅游业;搞好湖湘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积极开发工业旅游、“湘菜美食”旅游和旅游纪念品;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的开发;结合滨水区改造,搞好观光休闲旅游的开发;建设高水平的旅游电子信息服务平台;与周边地区重点旅游线路协调配合,强调优势互补,打造主题新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黄金旅游圈。

湖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湖湘文化博大精深。在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过程中,应把文化产业作为城市群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以长沙市为核心,大力发展影视、演艺、出版、报业、动漫、会展等部门,并带动整个城市群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余7个中心城市可根据自身实际,侧重发展各自的优势部门,比如节庆、宗教、会展、民俗等。与新型工业化相呼应,抓紧培育时代特色鲜明、商业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与城市化相呼应,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古街区和古建筑,还要营造城市的特色文化(图4-6)。

图4-6 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资源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