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来源
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后结构主义思潮深刻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理论形态,虽然在学术界影响并不广泛,但其发展对女性主义理论派别、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发展而言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支流。对我国学界来说,研究这一理论形态对于全面地了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都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一)女性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在人类进入父权制以后的几千年历史中,妇女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社会地位,没有提出过自己的政治要求,也没有形成独立的妇女群体和社会政治运动。直到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妇女的价值问题才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呼声中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提出。女性主义理论在妇女争取平等和解放的斗争实践中孕育而生,并不断地与各种社会思潮、哲学理论合流,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理论以指导妇女运动的实践。
女性主义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从理论层面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两性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说或方法论原则;从实践层面上说,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提高女性地位的政治斗争,又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根据这种理解,我们可以把女性主义尝试性地定义为: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的压迫为政治目标的社会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革命。[1]在女性主义的发展中,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它正在走向世界——旨在把女性从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中解放出来、促进各国妇女之间的团结,它也正在走向多元化——旨在结合各个国家具体的文化和经济条件来考虑妇女解放的重点和策略。
女性主义发展至今经历了三次浪潮:始于18世纪末的“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主要致力于揭露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唤醒女性的独立意识,提高女性地位和争取女性权利,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次浪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达到了**,随后因许多发达国家妇女相继赢得选举权、教育权和就业权而进入尾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间,女性主义运动掀起第二次浪潮。如果说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是以启蒙思想为出发点来争取男女平等的权利的话,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则是在女性个体生理、心理体验的基础上消除两性差别,要求公共领域对妇女全面开放,缩小男性和女性的差别,使两性趋同,并以此来改变女性的附属地位。前两次浪潮产生了我们称之为传统女性主义的三大理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liberal feminism)、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socialist feminism & Marxist feminism)、激进主义女性主义(radical feminism)等。这些女性主义理论流派在自身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成果,但是也遇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使得女性主义停滞不前、难于发展。因此,女性主义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与后现代主义理论发生了相遇、碰撞并相互渗透,引发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第三次女性主义开始在全面反思自身理论的基础上,向文化、思想意识领域内的男女平等的观点提出了全面的审视和挑战。在这次浪潮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起到主流和主导力量的理论是后现代女性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正是贯穿在第二波和第三波女性主义浪潮之中的一种理论体系和形态,它深受女性主义发展阶段的影响,同时,又深受西方社会流行思潮——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是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产物,具有独特的理论观点。
(二)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遇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的短短一百六十多年里已经让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客观地讲,它已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思想理论之一。尽管它从诞生至今,饱受西方反动资产阶级的诽谤、责难和争议,但这丝毫不能影响它指导世界进步和人类解放的强大理论魅力;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系统性,成为许多理论派别发展时汲取力量的源泉,许多西方左翼理论思潮和社会运动都竞相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发展的理论支撑,女性主义亦在其中。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在获得一系列的、看得见的权利后,发现社会现实中仍存在着大量的妇女问题,而以往的妇女理论研究又极为空泛、缺乏说服力,于是开始寻求新的理论基础。西方女性主义缘何会参考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呢?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主要有哪些呢?
一方面,它们都是立足于妇女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解放的理论学说,而女性主义则是关注妇女自由、解放、发展的社会思潮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运动。妇女正是世界上占一半人口的群体,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十分赞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傅立叶的一句话:“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一个天然标准。”他们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有着大量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述,这自然引起了西方女性主义者的极大兴趣。
另一方面,它们都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实践性和政治性。女性主义是为了追求男女的平等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文化、实践上的斗争,主张妇女具有所有的公民权利,因此它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实践性和政治性。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相似之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因为自身所具有的色彩浓厚、旗帜鲜明的革命性、实践性而不断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的。
此外,社会主义国家的妇女生活状况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获得发展,这也使得西方一些女性主义者开始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甚至一些女性主义者将理论触角延伸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她们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来解析当代西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妇女问题。不过,她们并不完全接受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是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了批评、利用、借鉴的态度来构建和丰富自己的理论,提出了“发展并超越”马克思主义的想法和主张。
(三)后结构主义的影响
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到了西方女性主义者的推崇和借鉴,但是许多的西方女性主义者总是把妇女的解放局限在“女性”“男性”这样的性别圈子中,用抽象的男女平等、人权来解决妇女问题,并不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考虑和探讨妇女的解放,因而她们并不能积极投身到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反对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中去;同时,她们过分地强调“性别”的概念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如何用阶级和私有制来分析妇女受压迫的根源问题。她们大多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比如“异化”“再生产”“家务劳动社会化”等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女性主义理论,所以她们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只是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肇始者;她们只是将自己的女性主义理论附加在马克思主义之上,而不是真正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本身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理论与政治危机,从政治上来讲,它由于受到美国和英国的新右派的威胁而处于防御阶段,最后伴随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相继失败而在西方世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另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来自于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思潮——特别是福柯、德里达、利奥塔、拉康以及他们的法国女性主义的追随者的思想——从欧洲传至英美,并风靡一时,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界引人关注的地位也逐渐地被其削弱了。
后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也正是在这种现实背景下相继兴起,并形成了一股在西方声势浩大的“后”哲学思想。它们对文艺复兴,尤其是对启蒙运动以后现代化、工业化、科学化、理性化、法制化、市场化的欧洲文明的否定,对客观知识的存在的怀疑,对文本和话语的多义性的倡言,对认识真理的可能性的拒斥,对在结构上处于边缘、被否定、被排除、被压抑、成为他者或异类的东西的重视——这无一不引起女性主义者的浓厚兴趣。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的兴起,女性主义者称其为女性主义的“语言学的变化”和“文化转向”,她们除了向传统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的本质主义发难外,还向女性主义的“宏大叙事”发起了挑战。此外,女性主义者还发现不仅男女之间存在着差异,甚至女人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比如:白种女人和黑人妇女之间的差异。恰恰是后结构主义提出的“语言学转向”能够解决她们的困惑,因为在她们看来,“妇女”这个词本身就没有具体的稳定性和意义。这次的女性主义浪潮更多地涉及了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女性主义更加关注主体性、身体、身份认同等问题,并把研究引向了语言、文化、精神分析和权力等领域。
发展到此时的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已经更加地远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她们关注的问题已经从“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的探寻转向了女性的主体性的探讨,她们更少地关心物质结构和政治经济,更加远离了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而转向了语言学和符号结构的分析。[2]
[1] 参见肖巍:《女性主义伦理学》,3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 参见[英]朱利斯·汤申德:《后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见周凡、李惠斌主编:《后马克思主义》,363~364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