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歌剧和英国歌剧的起源
凡尔赛是一个独特的城市,欧洲曾经最伟大的宫廷之一的所在地。1607年在意大利曼图阿,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首演,犹如响起了一声惊雷,标志着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巨大变革。同一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还是一个6岁的孩子,第一次在凡尔赛狩猎。不过很短暂的38年后,1645年法国就上演了第一部“引进”版歌剧—意大利作曲家弗朗切斯科·萨科拉蒂(Francesco Sacrati)的(La finta pazza)。尽管法国观众出于政治原因不那么喜欢这部戏,但毕竟标志着一种外来的强势文化登上历史的舞台。1673年,法国自己的歌剧诞生了,菲利普·基诺(Philippe Quinault)写剧本,吕利作曲的《卡德缪斯与赫尔米奥涅》(Cadmus et Hermione)今天被公认为第一部法国歌剧。
今天我们都知道了,法国歌剧的诞生是由一位意大利人完成的,他就是伟大的让-巴蒂斯特·吕利,尽管他内心认为自己是一个法国人。不过在此之前,来自意大利的影响及法国本土的音乐元素为法国歌剧诞生贡献了力量。
路易十三时期,意大利仍然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着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丞相大人、红衣主教马扎林也是出生在意大利,这样一位对意大利文化推崇备至的当权派,自然倾心于意大利艺术,包括如日中天的歌剧。于是巴黎的宫廷里有了弗朗切斯科·萨科拉蒂的歌剧,有了后来弗朗切斯科·卡瓦利(Francesco Cavalli)的《爱人阿喀琉斯》(Ercole amante)……而与此同时,法国本土的音乐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宫廷中流行的宫廷恋歌、假面舞会都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假面舞会包含了舞蹈、歌唱等多种元素,且极具特色,为意大利所没有。宫廷恋歌也非常发达,虽然受意大利的影响很深,但基本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其中最有名的作曲家就是米歇尔·朗贝尔(Michel Lambert)。朗贝尔的老师叫皮埃尔·德·尼埃尔(Pierre de Nyert),正是这位先生教给了朗贝尔意大利的“优雅的歌唱方式”。大家注意,这个时候已经是1640年前后,可以推断,虽然法国当时和意大利在艺术上的差距已经比较小了,但终究落后了差不多二三十年的模样,但终究一个蓬勃有朝气,一个已经过了最辉煌的顶点。
1651年朗贝尔参加了路易十四的宫廷舞蹈,这时候他也零零散散出版了一些自己写的宫廷咏叹调,台湾地区将其翻译成宫廷恋歌,实际上这些作品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更接近“歌曲”,而非印象中意大利罗西尼式的所谓“咏叹调”;并且主要为爱情题材,所以台湾的翻译比较准确和贴近真实意思。朗贝尔在1660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宫廷咏叹调专集,题献给自己的老师—这是很不容易的,没有题献给国王、达官显贵,而是题献给自己的老师。次年他就被任命为国王的宫廷音乐教师。朗贝尔是宫廷咏叹调大师,而且在宫廷担任的职务并非国王礼拜堂乐长。然而不幸的是,他所创作的20卷宫廷咏叹调今天大多遗失了;幸存至今的手稿和印刷稿加起来也只有大约330首。和17世纪上半叶意大利的宫廷歌曲相似,诗歌都极其优美,朗贝尔对诗歌的选择非常谨慎,所选的都是一时俊杰,如拉封丹、弗朗索瓦·克莱特、苏泽伯爵夫人等大诗人的佳作。现在朗贝尔被认为是17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法国宫廷咏叹调作曲家、法国歌剧的先驱人物。
朗贝尔的女婿、意大利人吕利在前辈们的基础上创建了法国歌剧。其实这项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吕利和莫里哀最成功的合作始于《贵人迷》,这部喜剧可以说是一个折中之作,莫里哀主导的戏剧路线和吕利试图尝试的歌剧路线在这里交汇,前面一大半以戏剧为主,最后的尾声吕利完全制造出了歌剧的境界,也正是在最后的尾声里,两人的思路完全不同,最终导致艺术上的决裂。吕利找到了菲利普·基诺,创造出了法国风味的歌剧—音乐悲剧。
吕利直接继承了佛罗伦萨作曲家们的精髓,根植于古希腊悲剧基础之上,同时由于高乃依、拉辛等伟大的戏剧家奠定的法国悲剧传统,作为一门语言的法语拥有了歌唱的基础,也拥有了戏剧的骨架。吕利是强烈反对当时意大利流行的歌剧的—到了17世纪的下半叶,意大利歌剧已经充满了对技巧的炫耀,而离其初衷越来越远。离开故土佛罗伦萨远赴法国宫廷的吕利在回归传统的同时,创立了自己的流派,是宫廷的要求,也是自己内心的责任。
虽然源头上受意大利的影响很大,但法国歌剧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法国的观众当时不太喜欢阉人歌手,和别的欧洲国家不甚一样。吕利的歌剧里,英雄角色多是所谓高男高音,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男高音,音域比较高,利用头腔的共鸣成分比较大,有些接近后来的轻巧男高音,不过演唱的多是英雄角色,唱段也有许多戏剧性非常强的大段咏叹调。和意大利的正歌剧不同,法国歌剧里还包含大量合唱和舞蹈的成分,这也和欣赏口味、传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