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阿尔米德》

在巴洛克歌剧领域,威廉·克里斯蒂和赫内·雅各布斯(René Jacobs)两位大师可谓势均力敌,两人每年均会做几部大型舞台制作,动用第一流的歌手和乐手阵容,同时和最优秀的导演、布景、舞美、灯光,甚至视频艺术家合作,在欧美最顶尖的剧院和音乐节叱咤风云。这不,2008年的秋天来了,新的音乐季拉开帷幕,好戏又上演了。

尽管金融危机寒风刺骨,但至少我们还有剧院,有歌剧可以令人暂时忘掉这个萧瑟的世界。克里斯蒂大师2008年秋天排出的大戏是吕利的《阿尔米德》,导演是大名鼎鼎、如日中天的罗伯特·卡森,制作方是忠实的合作伙伴—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上次这部剧的上演还得追溯到1992年,当时香榭丽舍剧院连续几年推出吕利的系列歌剧,当年的《阿尔米德》由赫勒威荷指挥。十多年后,盛况再现。

罗伯特·卡森将序幕营造为旅游团进入王宫。克莱尔·德波诺(Claire Debono)饰演的荣耀小神充当导游,舞台中央大屏幕上放的是事先在凡尔赛宫录制好的视频,舞蹈演员们扮作一群游客,翩翩起舞,颂扬数百年前建造起这座非凡宫殿的国王—这种安排固然有时代精神,然而却并不新鲜,倒是后来合唱队员们分散在剧场观众席的各个角落,齐声高歌的时候场面更加感人。需要指出的是,序幕往往并不属于歌剧的情节范畴,这样的安排的意图明显是希望在现代的剧场、观众和17世纪对神话故事的诠释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时空流转的方式在剧场里展开歌剧的情节。看来时空穿越不仅是现代中国网络流行文化的专利。

进入第一幕,整体的布景采用了凡尔赛宫的元素,但色调全然不同。金灿灿的色调被换成了冰冷的银白色,仿佛昭示着这是一个幻境里发生的故事。上个音乐季同样是吕利的歌剧,《提休斯》也大量采用了凡尔赛宫的元素,甚至到了拙劣照搬的地步,其导演颇有江郎才尽之嫌。罗伯特·卡森棋高一着,将取自凡尔赛宫的装饰性元素进行了组合提升,糅进现代舞台艺术的元素,并透过光线、空间调度等手段,完满展现了一个他心目中的阿尔米德:一个在政治和爱情之间痛苦挣扎的女人。当结束时阿尔米德面对落入己手的英雄赫诺(Renaud),复仇的烈焰熊熊燃烧,可手里的匕首就是无法刺入仇人胸膛,挣扎中的女人让全场观众为之屏住呼吸。随后女王用魔法做出的幻境也异常耐看,服装设计极为出色,鲜红色的性感裹身加上大量花瓣,舞台效果**绝伦。英雄和美女自然没有好结果,否则也不成为悲剧了。无情无义的男主人公为了事业,抛开温柔乡,上演生离死别。最后序幕里的旅游团又冲上舞台,完成前后衔接并结束梦境一般的故事。

乐队自不必说,克里斯蒂**下的繁荣艺术古乐团乃是古乐的一面大旗,最后一幕的帕萨卡亚极其优美。这个制作邀请的第二羽管键琴(指挥本人坐在第一羽管键琴前,乐队齐奏时站起来指挥,当通奏低音伴奏宣叙调的时候则自己坐下来弹琴)是超级大美女羽管键琴家贝阿特丽丝·马丁(Béatrice Martin),她同时也担负了平时排练以及歌手训练磨合的重任。有意思的是,此前大师的第二羽管键琴通奏低音演奏者也是一位美女,如今已经自己组建了乐团—艾曼纽尔·海姆斯蒂法妮·杜斯特拉克(Emmanuelle Ha?m)。歌手方面,斯蒂法尼·杜斯特拉克Stéphanie d’Oustrac饰演的女主角非常到位,无论声音还是表演均属上乘。保罗·阿格纽出演英雄赫诺,然而他属于舞台经验极其丰富、角色塑造极好但声音已经过了巅峰期的类型,让人觉得遗憾。男低音纳坦·贝尔格(Nathan Berg)和劳伦·纳乌日(Laurent Naouri)均有上佳表演。

此版本已经制作成为DVD,音乐爱好者和歌剧界专业人士亦可大饱眼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