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巴洛克

从19世纪的门德尔松到20世纪中叶的兰朵夫斯卡和纳迪娅·布朗热等,都算巴洛克音乐复兴的先驱。真正意义上的巴洛克音乐,亦即采用巴洛克乐器和演奏方法的音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复兴。当年的勇将们如今已都入垂暮之年,如古斯塔夫·莱昂哈特、尼古拉·阿农库特等。

20年前巴洛克音乐方兴未艾。1987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份:雨后春笋一般诞生了许多巴洛克乐团和机构,其中就有尼盖的宗教音乐团(Le Concert Spirituel),威廉·克里斯蒂的繁荣艺术古乐团重新排演了吕利的歌剧《阿提斯》(Atys)。当然了,凡尔赛巴洛克音乐中心也在当年创立。距离巴黎只不过20公里,可是凡尔赛却是如此独特、如此与众不同,在全法国找不到类似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深深打上国王的印记:不管是宏伟奢华的凡尔赛宫,还是仿佛依旧停留在过去的、以圣·路易大教堂为核心的圣·路易街区。

距离凡尔赛宫不远处的一座朴素的小院子,就是过去所谓的皇家娱乐事务总管处(H?tel des Menus-Plaisirs)。这个名字翻译得很滑稽,但我的确想不出更好的译法。“H?tel”并非指宾馆,而是有宅邸、衙门之意,中文译成“府”字是再恰当不过的;“Menu”也并非指菜单,而指一切王室用品的管理;“Plaisir”则指的就是宫廷的舞会、表演、庆典、焰火、服装等,当然也包括戏剧、喜剧、音乐等的组织和管理运营。后来路易十六统治末期,参加三级会议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还曾经下榻此处,这里也部分见证了这段历史。

如今,这个小院子也算部分回归了波旁王朝时的用途。现今的凡尔赛巴洛克音乐中心,下属研究、出版、演出、教学四个部门,无疑是法国巴洛克音乐的重镇。安静的小院子,时常传出排练的声音,或者小孩子们的欢笑。因为教学部门下属成人和儿童两部分,分别拥有一个成人和童声的声乐组合。每间屋子都是用一个法国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命名;前庭院里磨得光滑的石头中庭;后庭院里两排整齐的小树;早已干涸的小水槽,现今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巴洛克音乐怎么可以不提及凡尔赛?整个欧洲的荣耀顶峰,巴赫以前全欧洲宫廷音乐竞相模仿的对象(就是巴赫本人也从凡尔赛的音乐里汲取了不少养分),法国两个世纪的音乐史!

20周年生日当然需要庆祝一番,所以2007年的十月,精心安排的音乐盛典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曲目和演出阵容安排简直让人如醉如痴:想象在凡尔赛宫里,如同250年前一样,到处响起音乐?大理石中庭里,是让-克劳德·马古瓦(Jean-Claude Malgoire)指挥自己的亲兵—国王弦乐及管乐团(La Grande Ecurie et la Chambre du Roy),与此同时国王礼拜堂里是教父级别的古斯塔夫·莱昂哈特在演奏管风琴,礼拜堂前一天晚上克里斯蒂刚刚指挥完吕利和夏庞蒂埃的小经文歌?不要忘记,几个小时以后在宫殿里靠近花园一侧的走廊里,古乐界炙手可热的美女埃曼纽埃尔·海姆(Emmanuel Ha?m)还将领衔献上一场宫廷咏叹调音乐会!

这只是某个周六的日程。20周年的庆典共安排了4个周末,每个周末都有相当庞大的演出安排,一共有106场音乐会!同时演出地点也都非同寻常,在同样的地点和场所,同样的音乐两百多年后再度响起(严格意义上说,不太准确,因为宫殿也经过多次修缮和规划,战争厅古代即不存在,是1830年路易-菲利普上台后重新规划的)。

要把106场音乐会都列个清单是极其困难的。只简单总结一下我听过的几场。古斯塔夫·莱昂哈特成名已久,然而毕竟廉颇老矣,英雄迟暮。能在礼拜堂外聆听大师独自练琴,遥望其背影,已经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幸福。海姆坐在羽管键琴前指挥的风姿真迷倒众生,相形之下高男高音风头反被压了下去,虽然凭心而论,他的演唱非常不错。矮矮胖胖的秃顶小老头儿马古瓦超级可爱,叼着小烟斗。值得赞美的是利纳尔多·阿列桑得里尼(Rinaldo Alessandrini),在意大利巴洛克音乐方面他堪称权威,他率领的意大利重奏团(Concerto Italiano)演奏了一组和王后有关的经文歌。由于法国王后们的意大利情节,导致王后们使用的作曲家风格呈现出特殊的法国与意大利结合的风格,演出在马术表演大厅举行。

另外两位声名显赫的古乐大师就是尼盖和克利斯朵夫·鲁塞(Christophe Rousset)。顺便纠正一个网络上流传的错误:尼盖指挥的乐团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翻译成“高雅乐团”或“谐谑乐团”,根本风马牛不相及。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宗教音乐团”,其来源是法国18世纪时专门演奏宗教音乐的社团宗教音乐社(Le Concert Spirituel)。今天尼盖的乐团只不过借用了古代的一个名字,和马古瓦的国王弦乐及管乐团一样。网络搜索出来的中文内容错误百出,实在让人无法忍受,衷心拜托爱好者们发挥一些专业精神。拉莫的大经文歌是尼盖的擅长曲目,这种形式几乎可以称为当时法国的巴赫康塔塔,形式同样丰富,并且更加戏剧化。尼盖的乐团水准一流,无论音色还是强弱都变化丰富,戏剧张力很强。然而遗憾的是独唱歌手不太尽如人意,某些细节能听出来缺乏排练。鲁塞的乐团名叫“歌剧天才”(Les Talents Lyriques),名字借用自拉莫同名歌剧,此次和著名的女高音薇若尼可·容斯合作拉莫的歌剧选段。鲁塞的乐团演奏的序曲、间奏曲等都非常出色,然而个人并不喜欢容斯,虽然法国人如同热爱卡拉斯一样疯狂热爱这位声音极具个性的女高音。

听过的几场里我最喜欢的还得算文森·杜麦斯特指挥的“和谐之诗”古乐团。对于意大利巴洛克、法国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的巴洛克音乐,他无疑是当今最顶尖的诠释者之一。他们在阿尔法公司录制的夏尔·泰西耶(Charles Tessier)专辑我早已经听过多遍,几乎烂熟于心;现场听来声音更加醇厚,无论乐器还是歌手。阿尔法公司为他所录制的CD几乎每张都是经典,极具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