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咸丰登基

道光秘密立储遗嘱放大图

清代的帝位继承,自雍正时期建立秘密立储制,采用锦匣封名的形式,即由在位的皇帝对所有的皇子进行长期的观察,当圣意已定,选中哪位皇子时,就用朱笔书写其名,立为储,并将朱谕藏于锦匣之内,悬置于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当皇帝临终时,由御前重臣共同拆启,当众宣读并传阅,获得书名的皇子随即践祚称帝。乾隆、道光等人均是通过这种办法继位的。

咸丰元年(1851),积怨已久的矛盾终于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而后起义以燎原之势在南部中国迅速发展。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下南京,部署稍定,即着手东征北伐。东征是要捣毁清廷粮食和资财的供应大后方江浙一带,北伐直捣清廷的老巢——北京。太平军由罗大纲和吴如孝统率,沿江东行,清兵不战而溃。照计划,路军队如乘胜攻下丹阳,直指苏常二府,早已密约的上海会党会及时响应,东征军前往接应,吴中至上海一带唾手可得。但是东王杨秀清恐天国京畿兵力薄弱,再加上向荣已经追至天京,使得太平军的力量受到了极大的牵制,苏、常二府没能攻下,对太平军来说实为一大失策。依靠来自于这些地区的漕粮,清廷得以保留养命之源。

洪秀全像

即便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漕运体制的打击也是致命的:其一是上海陷落,导致江浙两省漕粮出海口问题遇到难题。其二是太平军攻下扬州,扬州系南省河运漕粮集散地,河运漕粮本应于此地集中,再分帮北上。扬州陷落后,清代漕运河道被切成两段,使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漕粮无法再依靠运河。其三是南方省份成为主战场,自咸丰二年起,湖南等省河漕停止,再也没有恢复。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这几省的河运漕粮实质上已经终止。其四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掌军督抚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清廷原有财政奏销体制发生变化,地方财政权力后来居上,直接影响了漕粮海运的具体运作。

道光六年的首次漕粮海运,主要是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而出现,二十八年海运则更多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这种影响更显强烈,海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为因素的左右。在清廷与太平军做殊死斗争的时候,它的粮食供应体制也遭遇巨大考验。据北京的目击者称,太平军拟百万雄兵北伐,又遣兵遏绝各省解京粮道,“京师震动”,京城官僚纷纷遣送家眷,闲员学士散归大半,北京城为之一空。因为极端缺粮,京城米价80余文1斤,“油盐柴炭,贵不待言”。在河运漕粮停止之时,江浙两省的海运漕粮,已经成为清王朝赖以支撑的重要支柱。

河运漕弊至极,黄河改道,运河中断,朝廷经费奇缺,漕运改革在所难免。海运作为最适宜的方式,成为江浙两省唯一的选择。如果从运作程序上说,咸丰初年江苏漕粮海运的兴起,可以称得上是道光年间两次漕粮海运的总结与改进,因为已经有了两次海运的经验与教训可资借鉴,使得它最初的操作较为顺畅。而清廷与地方财政权力的旧有格局,也于此间悄然松动。这种松动对漕粮海运的影响也将逐步得到体现。

咸丰帝继位时的漕运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据记载,运河淤塞,南漕受阻于临清,清廷特命漕运总督、山东巡抚等人,讨论江西、湖南等省漕粮截拨之事。有人提议江苏漕粮改折,但两江总督陆建瀛反对,认为折漕必致缺米,请求仍照旧章,实施河运。不过,他与江苏巡抚傅绳勋又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底上奏,要求来年苏、松、常、太四个地区的白粮实施海运,以节省经费,“收之于民者亦可稍为轻减,略苏积困”。咸丰帝当即同意,并派仓场侍郎朱嶟为钦差验米大臣,负责验收事宜。咸丰元年的白粮海运,虽然数量较少,且与商米一同运津,但通过此次海运,让更多倾向于改革的官员恢复了信心,主张海运的力量也蔚然兴起。自此之后,漕粮海运开始取代河运,成为清代后期漕运的主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