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军事集团为了夺得土地、人口、权力相互间征伐不断,导致了社会动**不安,小农阶层流离失所,出现了大量的流民,豪强贵族趁势占有大量的土地及多数的小农阶层——佃客和部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北方经济遭受破坏较为严重。因此,1949年以前有人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看作中国历史最为黑暗的时代。不过此种观点有失偏颇。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放眼整个中国古代,每个统治政权都企图完成统一,且在全国范围或局部范围内确实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如西晋、北周等,虽然前秦淝水战败,但至少在主观上,统治者有统一全国的意图。另外这个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随着西晋贵族南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他们在军事上征服汉族的同时,文化上却逐渐被汉化,无论是北魏的鲜卑贵族,还是北周的关陇集团,都有意识地推行了汉化,对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融起到了较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很多制度为后世所继承,如北魏的均田制、西魏的府兵制,这两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唐中期,尤其是均田制甚至对日本都有较深刻的影响。经济上,江南得以开发,在某些领域已经开始超越北方。文化上,不论经学、哲学、宗教、史学著作,还是绘画、雕刻等都有重大的成就,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为以后唐宋时期文化繁荣和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
狄更斯在《双城记》曾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历史从来都是具备两面的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的年轮中缓慢前进,逐渐把中国封建的统治推进到隋唐时代,进而走上巅峰。
[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74《袁绍传》。
[2]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74《袁绍传》。
[3]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1《武帝操》。
[4]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1《武帝操》。
[5]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6《袁绍传》。
[6]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54《周瑜传》。
[7] (唐)房玄龄:《晋书》卷36《卫瑾传》。“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8] (唐)杜佑:《通典》卷14《选举门二》。
[9] (南朝梁)沈约:《宋书》卷94《恩幸传》。
[10] (唐)房玄龄:《晋书》卷45《刘毅传》。
[1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78《吕强传》。
[12]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66《陈蕃传》。
[13] 张大可:《中国小通史·三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14]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16《任峻传》。
[15]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16《任峻传》。
[16]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1《武帝操》。
[17]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58《陆逊传》。
[18]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47《吴主权》。
[19] 高敏:《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所见孙吴的屯田制度》,载《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2期。
[20]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21]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61《陆机传》。
[22]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769《舟部二》。
[23] (西晋)常璩:《华阳国志》卷3《蜀志》。
[24] (唐)徐坚:《初学记》卷27《宝器部》。
[25] (唐)房玄龄:《晋书》卷56《江统传》。
[26] 十六国之称,得名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撰写的《十六国春秋》。
[27] (唐)房玄龄:《晋书》卷98《王敦传》。
[28]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9~362页。
[29] 经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氏改姓为元。
[30]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54《周瑜传》。
[31] (北齐)魏收:《魏书》卷114《释老志》。
[32] (东晋)干宝:《晋纪总论》载,“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乏者取资于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33]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88页。